摘要:在东汉文学史上,史孝山的《出师颂》虽不如司马相如、扬雄的大赋那般声名显赫,却以其真挚的情感、凝练的笔触,成为歌颂英雄、弘扬家国情怀的经典骚体赋代表作。它聚焦东汉名将班超平定西域的壮举,既是对个体英雄的礼赞,也折射出东汉王朝 “经营西域、维护统一” 的时代精神。
史孝山与《出师颂》:东汉骚体赋中的英雄礼赞
在东汉文学史上,史孝山的《出师颂》虽不如司马相如、扬雄的大赋那般声名显赫,却以其真挚的情感、凝练的笔触,成为歌颂英雄、弘扬家国情怀的经典骚体赋代表作。它聚焦东汉名将班超平定西域的壮举,既是对个体英雄的礼赞,也折射出东汉王朝 “经营西域、维护统一” 的时代精神。
一、作者与创作背景:史孝山与班超的 “跨时空对话”
史孝山的生平史料记载极少,仅能从《昭明文选》《艺文类聚》等典籍中确认其为东汉中后期文学家,因《出师颂》一文留名后世。其创作此赋的直接背景,是为歌颂东汉 “投笔从戎” 的名将 —— 班超。
班超(32 年 - 102 年)是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彪之子、班固之弟,早年以抄写文书为生,后立志 “立功异域”,投身西域军务。他在西域经营三十余年,收服鄯善、于阗、龟兹等国,击退匈奴势力,重建西域都护府,使西域五十余国重新归附汉朝,被封为 “定远侯”。史孝山有感于班超 “以书生之身建不世之功” 的传奇,以及其 “兴复西域、捍卫边疆” 的家国担当,遂作《出师颂》,以骚体赋的形式记录其功绩、抒发敬仰之情。
二、作品内容:以 “颂” 为核,铺陈英雄的 “西域传奇”
《出师颂》全文仅百余字(现存版本为残篇,完整版本散佚,今存《昭明文选》节选),却以 “叙事 + 抒情” 的结构,清晰勾勒出班超的英雄形象,核心可分为三层:
1. 起兴:以 “天命” 定基调,凸显使命的正当性
赋开篇以 “茫茫上天,降祚有汉” 起笔,借 “天命归汉” 的传统观念,为班超出使西域赋予 “承天受命、维护统一” 的正当性,暗示其行动并非个人功业,而是为 “兴复汉室、安定边疆” 的大义之举,奠定庄重肃穆的基调。
2. 铺陈:聚焦班超的 “西域壮举”,细节见精神
文中以 “定远慷慨,专功西遐” 直接点出班超(封 “定远侯”)的核心功绩 ——“专功西遐”(专注于西域功业)。随后用 “坦步葱雪,咫尺天崖” 凝练描绘其穿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跋涉雪地的艰辛,以 “咫尺天崖” 的对比,凸显西域路途之遥远、环境之险恶,反衬班超的勇气与毅力;又以 “凌历沙漠,推斥强悍” 刻画其击退匈奴、收服诸国的军事才能,寥寥数语,将一位 “不畏艰险、智勇双全” 的英雄形象立起。
3. 升华:以 “家国情怀” 收束,呼应 “出师” 主题
赋的结尾以 “百蛮震怖,五戎咸服” 总结班超的功绩(“百蛮”“五戎” 代指西域各族),最终落脚于 “遂逾葱岭,达彼岸”,不仅是地理上的 “抵达西域”,更象征 “汉室声威远播” 的政治目标达成。全文无华丽辞藻的堆砌,却以质朴有力的语言,将对英雄的敬仰与对家国统一的认同融为一体,呼应 “出师” 的 “颂” 之主题。
三、文体与艺术特色:骚体赋的 “精简之美”
《出师颂》属于骚体赋(继承《楚辞》句式,以 “兮” 字为标志性语气词,侧重抒情),但与东汉大赋 “铺张扬厉、辞藻繁丽” 的风格不同,它呈现出 “精简、刚健” 的独特气质:
句式灵活,节奏明快:文中既有 “茫茫上天,降祚有汉” 的四言句,也有 “定远慷慨,专功西遐” 的六言句,穿插 “凌历沙漠兮,推斥强悍” 的骚体句式,长短结合,读来铿锵有力,贴合 “歌颂英雄” 的激昂情感。
以 “实” 代 “虚”,重质轻文:东汉大赋常以 “虚构想象” 铺陈场景(如司马相如《子虚赋》),而《出师颂》全程聚焦班超的真实事迹,无冗余的景物描写或虚词堆砌,仅以 “葱雪”“沙漠” 等具体意象暗示环境,核心始终围绕 “人” 与 “事”,让英雄形象更显真实可感。
情感真挚,家国同构:赋中无个人化的哀怨(如《楚辞》的 “忧思”),而是将对班超的赞美与对 “汉室安定” 的期盼结合,形成 “英雄功 = 家国兴” 的逻辑,使情感从 “个人敬仰” 升华为 “集体认同”,更具感染力。
四、历史价值与流传:从 “文学经典” 到 “文化符号”
1. 史料补充价值
《后汉书・班超传》虽详细记载了班超的生平,但侧重史实陈述;而《出师颂》以文学视角还原了班超的精神风貌,如 “慷慨”“坦步” 等词,为研究班超的人物性格提供了补充,是 “史” 与 “文” 互证的重要文献。
2. 文学史上的定位
它打破了东汉大赋 “铺张奢靡” 的创作惯性,开创了 “骚体赋写现实英雄” 的先例,对后世 “咏史述志赋”(如曹植《洛神赋》的抒情性、左思《咏史》的纪实性)有一定影响,是东汉赋体文学从 “体物” 向 “述志” 转型的重要节点。
3. 与 “钟繇《出师颂》” 的区分
需特别注意:后世常将 “史孝山《出师颂》” 与 “钟繇《出师颂》” 混淆 —— 后者是三国魏书法家钟繇的小楷作品,内容为摘抄史孝山《出师颂》的文字,属于书法作品;而前者是文学原作,二者载体不同,需明确区分。
结语
史孝山的《出师颂》虽篇幅短小,却以 “英雄为骨、家国为魂”,成为东汉文学中一颗璀璨的 “遗珠”。它不仅记录了班超 “投笔从戎定西域” 的传奇,更传递出中国人对 “以身许国、建功立业” 的永恒敬仰 —— 这种精神,正是 “家国情怀” 在文学中的生动体现,也让这篇赋跨越近两千年,仍能引发当代人的共鸣。
来源:书法爱好者之家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