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211大学生在19岁生日的时候被父母告知,国庆假期将是留给自己“最后的缓冲”,此后家里将不会再给自己提供任何的生活费。
让“锻炼独立”与“传递关爱”并行,才能真正帮孩子成长为经济与心理双重独立的成年人。
——女同事说
#
四舍五入做新东方精神股东!
“你要想想怎么靠自己活着”。
有211大学生在19岁生日的时候被父母告知,国庆假期将是留给自己“最后的缓冲”,此后家里将不会再给自己提供任何的生活费。
图片来源网络
她的故事并不是个例,当一些大学生还在为每月生活费给多少、2000够不够,以及自己每个月的生活费到底处于大学生群体的哪一个等级和父母掰扯时;
图片来源网络
一些大学生已被父母直接断供:0生活费,自己想办法养活自己。
在父母看来,孩子已经成年,断供让孩子更早学会独立和建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
而在孩子看来,“断供”更像是让自己“没苦硬吃”,背后的窘迫、焦虑、委屈,平衡学业和挣钱的压力,父母根本不了解。
被迫“断供”的大学生们具体都经历了什么?做出“断供”决定的父母,具体是怎么想的?到底要不要给孩子“断供”?
1
被断供的大学生:
以为说说,没想到来真的
一开始,大学生们并不认为父母口中的“不给生活费”能严格执行,在他们看来,父母再怎么样,也不会眼睁睁看着自己没有钱花。
于是,当父母提出要“断供”时,大学生们总是故作轻松地说“好呀”,但等到了以往父母打钱的固定时间,银行卡账户还是没有动静,大学生们才慢慢感受到父母这次是“动真格”的了。
图片来源:小红书@黄金莽
意识到这一点的他们往往一面咬牙坚持,立志不让父母看扁,一面却又暗自心碎——“没想到爸妈真的舍得一分钱不给我。”
慢慢地,大学生猛然醒悟:父母那句 “这个月钱够花吗?”,藏着两层试探。一是想摸清她的花销情况,二是若得知钱有结余,下个月的生活费便会随之减少。
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们难免会觉得自己被爸妈“做局了”。
而关于生活费的骤降或消失,大学生们不仅失望,更多的还有委屈。
一边是爸妈要求自己要有理财观念,要独立自主,一边又是在互联网上总是刷到的“钱在哪里,爱就在哪里”、“现在的孩子要富养”,再加上现在大学生还面临着越来越卷的学业压力:
这样的观念博弈让今天的大学生在被父母断供后陷入了一个困境,他们总是在扪心自问——
现在搞没苦硬吃这一套还有必要吗?父母怎么不理解我学业压力有多大?父母对自己是不是有点太不信任了?
尽管大学生内心也很清楚,自己在某种程度上确实符合爸妈所说的“乱花钱”、“不懂理财”的人设,比如吃饭总是不顾性价比一定要选出片的“漂亮饭”;出门旅游总是忘记带够衣服,每次都是在当地买;无论是近处还是远门,打车都毫无负担.......
图片来源:小红书@小红薯6440900C
但在大学生的心里,这些看似有些“大手大脚”的消费只不过是偶尔为之,爸妈用“爱花钱”这样的词来定义自己未免有些武断。
然而生活费断供已成事实,孩子也不得不自食其力、自负盈亏。
消费降级,成了首当其冲的省钱方式:吃饭不再追求高价、精致的餐厅,食堂、拼好饭、外卖神券、直播间团购.......哪怕是省下来一块两块,都能够帮助他们解决当下的燃眉之急。
曾经闭眼买的机票,如今也被拆分为四五份用来买最便宜的火车硬座;哪怕是假期回家,亲戚过年给的红包也被视若珍宝,因为在他们看来,只要超过100,都已算是一笔巨款......
这样“紧巴巴”的生活,也让他们时刻感受到一种源于内心的“窘迫”。
应对“断供”,“节流”远远不够,大学生们还要去思考如何“开源”。
他们有的在课余去干学校助管,有的去学校周边的商城、饭馆干兼职,有的在各个家教群里找自己能干的家教......要求不高,只要能够覆盖自己已经节省过的生活费,就已经足够。
钱有了,可焦虑却依然存在,对这些大学生来说,困难不是物质上的,而是要平衡学业压力和挣钱压力。同学都在卷绩点卷考公考研,自己要腾出很多精力花在挣钱上。
更让人无奈的是,父母吃苦观的差异,让孩子即便没被彻底断了经济支持,他们也得在“额外收入”这件事上格外谨慎。
因为哪怕是对于一些没有彻底断供的大学生来说,兼职赚来的钱也从不敢让父母得知,因为这意味着父母的那句——“那你有钱这个月生活费就少给你点吧。”
这样做的代价,是打乱了正常大学生活的节奏,能平衡好兼职和学业,赚钱和读书“两手抓”的人还是少数,大部分被断供的大学生,只能靠频繁的旷课来做兼职赚钱。
有大学生始终找不到上学的真切感觉,课堂上不清楚老师的教学进度,参与的社团活动数量,甚至比高中时期还要少,以及从不敢去参加寝室、班级的聚餐和其他活动......
她也总是感到不解:明明家庭经济条件并不算差,为何自己非要按照父母的要求,比身边多数同龄人更早地为生计奔波?
“感觉就像被故意多安排了一项任务。”她常常会怀疑这份努力的意义 ——“好像费了额外的力气,到最后也只是过上了其他普通大学生不费劲儿就能拥有的生活。”
2
决定断供的父母:
出于不同的考量
在“父母断供大学生活费”的讨论背后,每个家庭的选择都藏着不同的现实考量。
在父母看来,这些看似“狠心”的决定,并非单纯的“没苦硬吃”,更多时候是中年父母在时代压力、教育观念与亲子关系中的复杂博弈。
“以前总觉得给孩子多些钱,她在外面能少受点委屈,可现在我自己的工资都快撑不起家里的开销了。”一位在广州某制造业工作的张父,是最早给女儿降生活费的家长之一。
去年年初,他所在的工厂因订单减少开始裁员,尽管他保住了岗位,但月薪还是从原本的1.2万元骤降到7000元。家里不仅要还每月4500元的房贷,还要承担老人的慢性病医药费。
“以前给孩子 4000 元生活费不觉得吃力,可现在每一笔支出都要抠着算,降薪后第一次给孩子打生活费时,我在银行ATM机前犹豫了半小时。”
这样的困境并非个例,近年来,不少中年父母面临着“中年返贫”的危机,曾经稳定的收入变得岌岌可危,再加上今年还迎来了大学生学费上涨——
从统计数据来看,2025 年全国已有 20 多个省份陆续上调高校学费,各高校每年上涨金额从 500 元到 20000 元不等,其中,上海、四川、吉林等个别地区的涨幅甚至达到了 20% 至 35%。
而民办高校则更为显著,比如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艺术类本科年学费突破4.3万元,较去年上涨23%;南京传媒学院播音专业亦涨价1万元。
图片来源网络
除此之外,很多留学生,也被父母断供了。
图片来源:小红薯@小红薯61C73FD7
就像一位母亲在家庭群里无奈所说:“不是爸妈不想供你,是我们现在连自己的社保都快交不起了。”这种被生活推着走的窘迫,让“断供”成了他们不得不做的选择。
除了现实压力,“锻炼孩子独立”的教育观念,也让不少父母主动按下了“断供”的按钮。
在北京某国企工作的一位母亲,从儿子进入大学的第二个学期起,就开始逐步减少生活费。“我儿子从小没缺过钱,上大学后每个月花6000多元,买双鞋就要 2000 块,一点都不知道钱难赚。”
为了让儿子学会理财,她特意制定了“阶梯式断供计划”:第一个月把生活费从 4000元降到3000元,第三个月改为每两个月发一次,同时要求儿子记录每一笔开销。
“我不是要为难他,是想让他知道,父母的钱不是大风刮来的。”
有次儿子抱怨兼职太累,李母没像以前那样心疼,而是给儿子发了自己加班到凌晨的朋友圈截图:“妈妈现在每天加班两小时,才能多赚100块,你兼职一天能赚200块,已经比妈妈轻松多了。”
在这些父母看来,大学是从校园到社会的“缓冲带”,早点让孩子体验赚钱的辛苦,才能让他们在毕业后更快适应社会。
当然,并非所有“断供”都源于理性考量,还有一小部分父母将“断供”当成了孩子为自己的选择买单。
大二学生小林就曾因拒绝听从父母安排的专业调剂,被父亲拉黑了微信。“我爸说,要是不换专业,就再也不给我一分钱。”
小林记得,那天晚上她反复给父亲打电话,可电话那头始终是冰冷的忙音,直到第二天早上,她才收到父亲的短信:“你从现在起开始自己攒钱,马上开学了该交各种费用了,你以后好自为之,一切与我无关了。”
图片来源网络
这样的“断供”充满了情绪化的对抗,但正如一位网友所说的那样:
“拿钱要挟孩子的,亲情会在那一刻断到只剩下钱的纽带。一旦孩子能挣钱了,那她的人生就跟父母没有任何关系了。”
无论是现实所迫,还是让孩子独立、自我承担,父母都是在深思熟虑后,最终做下了断供这一选择。
到底要不要给孩子断供?
对于大学生来说,被迫断供的困境在于,他们内心认为父母让自己“学会理财”“早点独立”的观念某种程度上是合理的。
这样的选择的确给予了他们独立赚钱、理财、消费的能力,在计算着每一笔收入和开销的过程中,被迫断供的大学生们比同龄人更早地学会了如何去规划自己的金钱。
但在这之后,他们也会不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被迫断供带给自己的收获,是否能够平衡自己因省钱和兼职而失去的东西?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的那样:“虽说勤工俭学也是个技能,但总的来说我国还是卷学历成绩人脉为主,不会有哪个单位因为你勤工俭学就觉得你很有能力,就给你offer。”
哪怕是所谓省钱的能力,也会在之后的摸爬滚打中慢慢学会。
而除却因兼职而耽误的成绩不谈,在今天的大学里,学生们的生存法则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绩点,和朋友与同学的社交、沉下心来去出研究成果.......这些不可量化的成本对于一个大学生的长期发展来说不可或缺。
因为要去赚钱来满足基本生活而把上述这些隐形成本拒之门外,未免有些得不偿失,毕竟绝大多数孩子,不太会靠做兼职,真的创业闯出一番大事业。
除了这些现实的考量,断供对大学生的影响更涉及到他们的情感内核,引发的心理震荡往往比物质窘迫更难消解。
对尚处于心理成长期的大学生而言,父母的经济支持不仅是生活保障,更是情感联结的具象化表达——稳定的生活费背后,是“被爱、被重视”的心理确认。
而突然断供打破了这种确认,让他们下意识将“钱的中断”与“爱的收回”画上等号,进而产生“父母的爱是否带有条件”的深层质疑。
图片来源:小红薯@希远
这种质疑会逐渐转化为情感不安全感,比如有的学生即便靠兼职解决了生计,也会习惯性隐藏收入,生怕“赚钱”成为父母进一步减少支持的理由,亲子间的信任纽带难免悄然断裂。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情感隔阂还会反向影响大学生对“独立”的认知。
父母期望通过断供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但当孩子在兼职与学业的拉扯中疲于奔命,在社交场合因经济压力自卑退缩时,他们感受到的往往不是“成长的成就感”,而是“被抛弃的孤独感”。
这种状态下,所谓的“独立”更像是被迫的自我防御,而非主动的能力建构。
的确,真正的独立教育,应该是父母在理解大学阶段“大学学习和成长优先”核心需求的基础上,以适度引导替代强制断供——比如和孩子共同制定理财计划、鼓励适度兼职等等。
参考资料:
[1]南风窗-刚上大学,父母断供
来源:新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