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凡当妈一场,在养娃的过程中崩溃过几次,甭管身、业、家有没有立好。
父母最大的成功,是在3件事上少管孩子,越不管,越有出息
古人常言: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最近和好友们聊天,都一致认为,完全不用等到这个年龄。
但凡当妈一场,在养娃的过程中崩溃过几次,甭管身、业、家有没有立好。
都一定能做到对娃的天赋、智商、能力、上限基本认命,知晓凡事都是天定,不会再惑于执着和强求。
有时候想想,也确实如此。
孩子来世间一遭,早就带好了自己的人生剧本。
父母的帮助与干涉,只是暂时介入了他们的命运,但无论如何,孩子最终依旧会回归到自己的剧本轨迹。
反而是父母管得过多,有可能在孩子的命运中,会多介入几重因果,让孩子走不少弯路。
有句话说,父母的克制,养出孩子更多的可能性。
其实这句话的本质是,有些事,父母越不管,孩子越能遵循自己内心的声音,用自主权养出自驱力,从而觉醒真实的生命……
在孩子“不自律”时,管住手
让孩子自己探索如何与欲望相处
想起女儿曾对我“阳奉阴违”的一件小事:
假期期间,为了避免女儿无事可做总来烦我,不得已在手机上下了个游戏丢给她。
潘多拉魔盒打开容易,合上却难。
一开始,我只是发现女儿拿着手机蹲厕所的时间变长了。
可后来发展到她时时刻刻都在玩手机,如果我忙到忘了提醒她时间,她甚至可以连续几个小时沉迷在游戏中。
于是乎,我果断出手,强行夺回手机的控制权。
女儿倒是表现得很顺从,没有提出太多抗议。
直到有次她爸带她出去玩,我去接她时,到的时间比较早,才意外发现她正站在手机体验店里玩游戏玩得忘乎所以。
好在回家后看到我太过生气,女儿最终还是说了实话。
原来每次和她爸爸出门,她都会找借口求她爸爸带她“顺路”去玩游戏。
说实在的, 当时一听到真相,我气得要死。
但冷静下来后仔细想想,女儿一开始沉迷玩游戏,本就是因为我为了逃避陪她,才“喂养”出了她的这个坏习惯。
至于后来,我不问青红皂白,直接一刀切没收了手机,看似解决了眼前的难题,却也滋生了更大的问题。
在我正一筹莫展时,恰好刷到了一位复旦大学教授的直播间。
她在直播间里分享了自己如何引导孩子“控制玩手机欲望”的方法:
1、挑选孩子学业不是特别紧张的时期,给孩子配好手机;
2、在孩子前期沉迷于手机的新鲜感时,只提醒不干涉;
3、等到了“孩子因为玩手机出现成绩下滑,学习困难,被老师批评”这个契机时,主动询问孩子是否需要帮助;
4、在收到孩子的邀请后,提供一些切合实际的建议(比如固定玩手机的时间,,或者在必要时适当提供他律等等)。
5、在孩子“从约束自己行为——建立自律习惯”的过程中,允许孩子反反复复,只鼓励、不批判;只信任、不干涉。
一套操作下来,虽然历时稍微有点久,但她孩子却在自己的主动自律中,逐渐找到了和手机共处的更好的方法。
与其明令禁止地堵,不如巧用方法地疏。
我在解决自己女儿玩手机问题的时候,因为女儿年龄较小,放手的尺度就需要把握得更紧一些。
所以我选择和女儿一起去玩手机游戏,在过程中,一边给她分析,一边让她亲自感受游戏让人沉迷的原理,和无节制沉迷游戏对大脑的损害。
我还参考了另外一位网友的建议,如果女儿看到我玩手机一次,就给她兑换一张“5分钟游戏时间”卡。
当然,也需要以身作则,让孩子看到妈妈是如何使用手机,并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空余时间的。
心理学家阿德勒早就曾提出过,儿童天生就有对卓越感的追求。
卓越感对应着自卑感。
引导、鼓励、信任、尊重,是让孩子在自主权下,拥有掌控感后,逐渐建立起卓越感;
而强制干涉、否定、责备、打击,则是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权,让他们丧失了掌控感,渐渐变得自卑。
培养孩子自律的最好方式,是让他们学会主动自律。
所以你看,那些我们眼中自律的孩子,除了个别“天性如此”外,大多数都是在父母的正向引导下,从真实的经历中,一点点学会如何与真实的欲望相处的。
在孩子“犯傻”时,管住嘴
让孩子自己在试错中去收获成长
《精准回应》的作者,分享过这样一个案例:
一位妈妈向他咨询说,自己偶然发现11岁的儿子,经常偷拿她的钱买游戏币。
被她发现后,儿子的认错态度非常好,但就是改不了,过一段时间还会继续偷钱。
这位妈妈觉得特别苦恼,因为在她眼里,儿子偷钱是一种道德败坏的行为。
但作者却说: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偷钱,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心中的愿望,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得到满足。”
果然,这位妈妈和儿子深聊后发现,她儿子之所以偷钱,一个原因是因为羡慕别的同学可以玩游戏;另一个原因是想吃零食和买玩具。
在作者的建议下,这位妈妈忍住嘴,没有第一时间把孩子钉死在“偷钱”的“耻辱柱”上。
而是用了三个步骤完美解决了这件事:
1、先了解清晰孩子错误行为背后,未被满足的正面需求。
但同时要明确指出偷钱是一种错误的行为,让孩子有基本的是非观。
2、用循序渐进的方式给孩子零用钱。
比如一开始用按天给零花钱的方式,有效帮助抑制孩子的冲动消费;
再用引导孩子学会攒钱才能完成自己愿望的方式,来让孩子学会延迟满足;
等孩子的消费态度相对理智后,逐渐过渡到每周、每月给零用钱。
3、把错误行为,变成学习成长的机会。
比如在使用零用钱的过程中,或者让孩子参与一些家庭帐目使用的经历中,通过合理消费和储蓄,来教孩子学习理财方法,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
其实说到底,只要做父母的不陷入焦虑,孩子也不会因为所犯的错误而持续内耗和羞愧,大多数错误都不会发展成真正意义上的错误。
《正面管教》中写道:
父母的教育,不是建立在“让孩子害怕”之上,而是应该激励孩子“可以从中学到什么”而让自己做得更好。
想起知乎网友@李雾月的一段话:
一个豆子种下去,不会立马长出豆芽;
一只蚕吃了一片桑叶,不会立马就开始抽丝作茧;
一个人随便出去走几步,也不跑完整个马拉松。
孩子需要试错,甚至犯错,因为他们需要经历,并从经历中找到方法去做成一件完整的事。
然后体会到做成一件事的满足感,和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的不易感。
还有在过程中学会经历失败和挫折时,如何调整情绪,找对方法。
父母的直接代劳和出言指责,只会让孩子把关注点放在自己的错误上,而不是从修正错误中得到的收获上。
只有这些真实的经历,才会让孩子获得真正的成长。
在孩子“像个蜗牛”时,管住眼
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长大
分享一个让人难过的新闻:
湖南长沙的一位妈妈,日常最重要的事,就是拼命鸡自己的孩子。
她说自己很害怕孩子将来会和自己一样,活得太过平凡。
她说只要女儿再努力一些,说不定也可以冲刺清华北大。
她说自己无论多苦多累都无所谓,她愿意把所有的钱都拿给孩子去报课。
当妈的斗志高昂,孩子却早已不堪重负。
在妈妈的高要求、高期待、高压力逼迫下,她的孩子没有“窜一窜就够上了名校”,反而因为压力太大,患上了重度抑郁。
有网友犀利评论:
“妈妈看似为孩子投资了很多,其实都是在投资她自己的期待。”
“孩子在学习方面明明只是一只蜗牛,却非要把她当成一匹千里马。”
想起曾看过的一句话:
“没有不会开的花,只有站错了花园,等不及花开的园丁。”
孩子不会被父母雕刻成父母想要的样子,他只会按照自己的节奏,长成自己本该就是的样子。
再分享一个我认识的一位家长的故事。
这个家长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几乎每次在家长会我都会聊起她。
她儿子属于语感非常弱的孩子,刚上小学时,语文特别差劲。
那段时间,她天天在群里被语文老师@。
但她倒是一点都不着急,每天坚持陪着儿子一起阅读、复述、大声朗读。
虽然儿子进步得比较慢,但她一直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把儿子直接丢去培训班,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填鸭式让儿子快速成长。
看到妈妈的坚持和坚定,她儿子也信心十足。
不到一年的时间,成绩就有了很大的突破。
我到现在还记得她说的那句话:
“我知道我儿子再努力,语文成绩也考不到第一。
但我觉得他努力、勤奋,只要能超越过之前的自己,就已经超级优秀了。”
当老师多年,一直记得一位教师前辈说过的话:
“无论是为人师,还是为人父母,我们的使命从来不是让每个孩子都达到100分。
而是让每一个孩子在他本身的基础上,往前稳稳地迈一步就很好。”
拔苗助长,收获到的只是虚假的成长;按部就班,反而可能激发出孩子真正的内驱力。
当孩子在我们眼中,慢得像只蜗牛时,请记住:
1、“蜗牛”这个评价,只是来自于我们主观的价值参考体系,它并不代表孩子真实的样子;
2、父母越是过度关注,越可能会不断放大孩子的缺点;
3、未来是不可知的,我们能把握的只有让孩子安心走稳当下。
写到这里时,我突然有些好奇,对于“父母最大的成功,是在这三件事上少管孩子,越不管,越有出息”这个话题,deepseek会说些什么?
它说:
“少管不是放任,而是把成长的主场还给孩子;
不管不是冷漠,而是对生命原力的敬畏与信任。”
是的,好的教育,是做好守望者,而不是修理师。
最有智慧的父母,从来不是管了多少,或帮了多少。
而是表面放手,实则引导,只定好底线,上限由孩子自己谱写。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精彩,请相信生命自有奇迹!
与诸位父母共勉!
来源:育儿教育学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