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0万恐龙迷打卡上海,这个现象级科普大展因何出圈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5 16:04 1

摘要:“这是中国恐龙研究的顶级展览。”在社交媒体上搜索“龙吟九州·中国恐龙大展”,随处可见各地恐龙爱好者的“按头安利”——这场正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举行的特展已成为他们心中的“必打卡”之选。

“这是中国恐龙研究的顶级展览。”在社交媒体上搜索“龙吟九州·中国恐龙大展”,随处可见各地恐龙爱好者的“按头安利”——这场正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举行的特展已成为他们心中的“必打卡”之选。

上海从未出土过恐龙化石,为何能收获全国恐龙迷的盛赞和关注?答案藏在展览汇集的一组数字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约80件、命名恐龙新种的模式标本42件、登上国际顶刊《科学》《自然》的标本13件……中国科学院院士、知名古生物学家周忠和感叹:“一大批从没出过库房的珍贵标本和各地自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次都来了。”

“恐龙舞池”群龙标本(袁婧/摄)

自5月31日正式向公众开放以来,这场“史上最大恐龙展”不仅吸引了大批恐龙迷,全国的古生物学者乃至资深恐龙专家也都慕名而来。暑假期间展览热度持续攀升,日均观众从开展初期的一两千人飙升至近7000人。

据统计,恐龙大展售票小程序点击量超65万,已出票约20万张,累计入场参观超15万人次,其中外地观众占一半。这一科普大展同时与品牌、商圈、艺术等跨界融合,带动文旅商联动。

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透露,展览的影响力已辐射到海外,国外多家博物馆表达了引进中国恐龙大展的意愿。或许不久的将来,“龙吟九州”将从上海出发,用全球第一的恐龙资源,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举全国之力聚全国之宝,打造中国恐龙IP

如果说地层是凝固地球演化的史诗,恐龙就是中生代最壮丽的诗行。全球已发现的恐龙约1000多种,中国恐龙超350种,属种位居全球第一。作为恐龙资源大国,我国的恐龙研究实力跻身世界前列,每年都有一批恐龙研究成果登上《自然》《科学》等国际顶刊。最新揭晓的2025未来科学大奖首次颁给三位古生物学家,正是表彰他们在“鸟类起源于恐龙”研究方面对人类认知的革新。

“遗憾的是,国内不少青少年对外国恐龙如数家珍,却对中国本土恐龙知之甚少。”倪闽景认为,这与我国恐龙资源大国和研究强国的地位极不相称,也是中国恐龙研究及科普人士共同的遗憾。于是,当他提出想办一场代表中国恐龙研究最高水平的大展时,学界和各地自然博物馆纷纷积极响应。

化石标本分散在全国各地,倪闽景带队一家家博物馆去拜访。最终,来自全国12家科研院所和科普场馆的118件代表性恐龙标本和重要模型汇聚上海自然博物馆。“有的博物馆甚至不收钱,免费出借。”倪闽景很是感动。

中国恐龙大展开幕式现场(袁婧/摄)

作为展览主办单位之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更是打破惯例,贡献了30多件标本,其中20多件属于模式标本。在生物学中,模式标本是物种命名和分类的参考标准和基石。据了解,该所的模式标本通常“深居库房”,极少用于公开展览,此次“组团”亮相,是在周忠和、徐星两位院士鼎力支持下的科普盛举。

策展团队成员叶剑分享了一个小故事:中国古动物馆荣誉馆长王原在展厅看到自家馆藏的五彩冠龙标本真迹时,惊讶不已——在馆工作二十余年,第一次见到这件藏品竟是在上海的恐龙展上。叶剑说:“将中国所有代表性恐龙聚在一起,是恐龙研究学界多年的梦想,这次在上海实现了。”

连推主题周,让每一只恐龙都能闪耀“C位”

展品落地后,新的挑战随之而来。“118件化石标本,任意几件组合都可单独成展。当眼前全是‘宝’,观众反而不知从何看起。”倪闽景介绍,在中国恐龙大展上,观众能看到世界上最早的甲龙、剑龙、角龙,还有第一只飞向蓝天的恐龙,它们都起源于中国。

面对如此多的精品化石,上海科技馆科学传播中心副主任宋娴最大的念头就是,“绝不能辜负出借这些宝贝的博物馆和科学家们”。为此,早在展览开幕前一个月,她和团队便开始紧锣密鼓地策划大展配套活动。围绕标本产地和特色亮点,依次推出禄丰、内蒙古、河南等八大省市主题周活动,让每一件珍贵化石都有机会“C位”出圈。

比如在禄丰周期间,走进展厅,观众就能看到被誉为“中国第一龙”的许氏禄丰龙。它是第一种由中国人发现、挖掘、研究、命名、装架并展出的恐龙。此次上海之行,是它31年来第一次走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古动物馆对公众展出。

而在近期推出的河南主题周上,在河南发现的洛阳中原龙、巨型汝阳龙等明星展品闪亮登场,珍藏于河南自然博物馆的世上最大恐龙胚胎骨骼化石“中华贝贝龙”首次来沪展示,中国科学院院士、古生物学家徐星亲临现场“开箱”,并为公众讲述《窃蛋龙家族的神奇故事》。

开直播“上网课”,观众先“预习”再逛展

尽管恐龙大展在恐龙发烧友中评价很高,但策展团队也意识到,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要看懂这场如此高价值密度的展览,有一定门槛。为此,团队决定多开“网课”,为观众做好观展预习。

大展开幕两个多月来,配合展览的科普直播已举办数十场,由古生物学家、各地自然博物馆馆长轮番带来专业科普讲座和深度导览直播。几乎每周,倪闽景都会邀请一位科普大V一同逛展,从不同角度“拆解”恐龙。7月底,华大集团CEO尹烨来到自博馆直播间,从一支鸡腿聊起,探究恐龙演化的基因故事。为了触达更多亲子群体,自博馆邀请全网千万粉丝的小博主“机灵姐”,以孩子的视角带观众“云逛展”。诺贝尔奖得主费林加更是与倪闽景一起戴上卡通恐龙头套,在展厅玩得不亦乐乎。

有人疑惑,如此密集的直播和讲座是否会提前“剧透”展览内容,影响观众到场?宋娴表示“完全不用担心”。 据观众反馈,科普直播能帮助他们提前预习,提升现场观展的获得感,同时也为无法亲临现场的爱好者提供了“一睹真龙”的机会。

为增强化石标本的可看性与沉浸感,优化观展体验,策展团队运用前沿技术模拟还原了每只恐龙的声音,配合精心设计的动态光影,将恐龙的巨大身影投射在展厅墙壁上。伴随着光线的游走与逼真的嘶吼声,这些化石仿佛穿越亿年时光,骨架在光影中重获血肉。

“禄丰三条小龙”化石与复原动画(刘琦/摄)

有多次打卡恐龙展的观众发现,展览经常加入新细节,就像不断更新的“彩蛋”。如“禄丰三条小龙”化石前的墙壁上近日投影了根据化石骨架复原的恐龙动画,让观众能在化石与复原图之间形成直观对照,记忆和理解更加深刻。记者注意到,如今不少恐龙化石面前都配有动画演示,化石背后的故事更加丰满了,观众的体验感也提升了。展厅内还设置了“恐龙喂食”VR互动区,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不仅增强了展览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也拓展了科普教育的传播方式。

文旅商展跨界联动,“恐龙+X”放大影响力

展览之外,策展团队积极探索“恐龙+X”,与品牌、商圈、艺术等多领域跨界联动。例如,与上海老字号“沈大成”合作研发“寻龙糕手”糕点礼盒,推出二次元系列文创产品暴龙吧唧(徽章)等。近期,自博馆咖啡厅还上新了以暴龙为灵感的两款甜品以及暴龙主题3D打印咖啡和牛奶。

恐龙大展周边暴龙心情吧唧(上海科技馆供图)

在自博馆隔壁的上海利园,“恐龙蛋壳商店”同步开启,店里设有恐龙化石修复区和化石DIY等亲子互动区。观众凭大展电子票根还可在利园部分商铺享受消费优惠。而静安大悦城、上海自然博物馆亚朵轻居酒店等商场、酒店,也与恐龙大展联动推出凭票优惠活动,为来沪追展的游客创造更佳的消费体验。

“恐龙从来不止有一种想象和表达方式。”好莱坞用特效让恐龙重返银幕,自博馆则请来钢琴家孔祥东、评弹艺术家高博文,将恐龙故事融入钢琴曲与苏州评弹。在宋娴看来,优秀的科普展览不仅要呈现扎实的科学内容,更应关注艺术的表达方式,让观众在观展中链接自我、感受共鸣。

结合年轻人喜好开发新颖周边,中国恐龙IP的影响力还在持续放大。最近,馆方正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接洽,合作开发一款“恐龙人格”在线游戏,将不同种类的恐龙与当下流行的MBTI十六型人格测试结合起来,比如ENTP辩论家型人格对应的恐龙人格为“伤齿龙”。这是一种晚白垩纪时期的恐龙,被认为是最聪明的恐龙,与辩论家类型人格特征相匹配。

未来,策展团队还打算给中国恐龙拍电影、出书,他们希望中国恐龙大展能成为一个具有持久生命力的科学IP。

来源:文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