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控核聚变,这个曾被视为“永远还需50年”的遥远梦想,如今正以惊人速度逼近现实——或许10年内,我们就能看到它商用的曙光
可控核聚变,这个曾被视为“永远还需50年”的遥远梦想,如今正以惊人速度逼近现实——或许10年内,我们就能看到它商用的曙光
这一切,离不开像清华大学谭熠教授这样的科学家,他们用实干和创新,硬生生把科幻拉进了实验室
谭熠,星环聚能创始人、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副教授,一个在核聚变领域埋头干了二十多年的“老炮儿”
聊起他,你总能感受到那种理工科特有的务实和低调,但话语间又藏着不容置疑的狂热
他和团队用279天建成聚变装置,这速度简直像开了挂,让人忍不住想问:他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其实,谭熠并不是一开始就奔着“拯救世界能源”去的
他笑称自己当年读博纯属偶然——“恰巧工物系聚变实验室招生,又发现这专业啥都玩:机械、电力、编程,我一想,这不错啊!”
结果一扎进去就是二十多年
如今,他从学术圈的“光头副教授”(自嘲论文不多、没帽子)变成了科技转化的探路者,这转变本身就像核聚变一样——充满能量与意外
对于“2027年实现Q值大于1”的目标,谭熠显得很淡定,却也不乏自信
“团队效率摆在那儿,我们有信心,但核聚变毕竟是从0到1的事,谁敢百分百打包票?”
这话听起来像留退路,实则是一种科学家的诚实
投资人也不是外行,成熟的风投机构早就算好了风险账
“就算差一点,找出问题、解决掉,大家也能接受”,谭熠补充道
为什么全球突然对核聚变这么上头?
谭熠总结了三大推手:
一是气候危机逼得人类不得不找化石燃料的替代品,二是AI爆发导致电力需求炸裂,三是技术本身进步了——高温超导、AI助攻,让成本降、周期短
你想想,电不够用,AI服务器嗷嗷待哺,聚变要是成了,简直雪中送炭
资本涌入后,行业彻底变了样
2020年之前,聚变研究还像个小众俱乐部,如今却成了香饽饽
微软、谷歌、比尔·盖茨、山姆·奥特曼……大佬们纷纷砸钱,中国也不甘示弱,星环聚能、能量奇点、新奥集团各显神通
甚至聚变博士的工资都涨疯了,这年头搞科研也能赚大钱,谁说书生不值钱?
但热闹归热闹,质疑从来没停过
“脉冲运行不实用?”
“你们这装置太小打小闹了吧?”
面对这些,谭熠反而更来劲
他们搞的负三角球形托卡马克,全球独一份,工程上省钱了,性能却不缩水
“EAST那是国家队,重器担当,我们是沙盒玩家——小投入、高风险,但试错快、创新狠”,谭熠比喻得挺生动
最让人心跳加速的是那个度电成本测算——
“如果聚变堆够便宜,一度电可能不到1分钱”
谭熠说这话时眼神发亮
燃料成本几乎为零,这诱惑太大了!
但目前传统路线电站造价上千亿,算上利息,度电成本还得1块多
星环的思路藏在技术细节里:用高温超导强磁场、磁重联加热,多冲程循环运行,像内燃机一样间歇爆发
“脉冲怎么了?
汽车发动机也是脉冲的,车不照样跑?”
谭熠反问道
AI的加入更是神助攻
“等离子体太复杂了,电子离子质量差1800倍,运动规律天差地别,靠人算算不过来,但AI找规律比人快不止一倍”
谭熠感叹
这行业,终于也吃上了数字时代的红利
近期进展更让人眼花缭乱:2025年3月,中国环流三号实现1.17亿度原子核温度;5月,合肥BEST项目提前启动总装;7月,瀚海聚能HHMAX-901装置点亮等离子体;8月,诺瓦聚变拿5亿融资……
这一连串动作,像赛跑枪响后选手集体冲刺,谁都不想慢一步
国际也没闲着,德国Wendelstein7-X创下43秒等离子体放电纪录,ITER虽推迟4年,但目标未变
谭熠心里有张清晰的路线图:星环一号冲Q>1,星环二号加发电功能,然后量产电站铺开
“2027或2028年,会有大批成果冒出来,到时候大家就信我说的10年了”
他语气笃定,仿佛已经看到蓝图成真
回过头看,核聚变从来不只是科学问题,更是人性问题——我们敢不敢相信一个更好的未来?
当谭熠这样的科学家带着团队日夜兼程,当资本和人才蜂拥而入,当技术以月为单位迭代,那个“50年玩笑”正在彻底失效
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真能见证历史:聚变能源点亮城市,电费单变得微不足道,人类终于扔掉了化石燃料的拐杖
这不止是谭熠的胜利,更是所有执着于梦想的人的胜利
有时候,世界改变的方向,就藏在那些看似“疯狂”的尝试里
来源:潘君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