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闻里说,这事儿以前也搞过,但据说当时有些人反对,然后就停了。我一直没想通,客舱里多一段吴侬软语的广播,有什么好反对的?飞机上又不是没有普通话和英语广播,信息传达根本不成问题。这段沪语广播,本来就不是为了让人听懂每个字每句话,而是让听不懂的人感受上海话的韵味,
今天在上海电视台的新闻里看到个新闻,心里一阵暖意。上海航空在四条航线上重新推出了沪语广播,而且请来的是沪剧名家茅善玉录的音。好听,正宗,有味道。
新闻里说,这事儿以前也搞过,但据说当时有些人反对,然后就停了。我一直没想通,客舱里多一段吴侬软语的广播,有什么好反对的?飞机上又不是没有普通话和英语广播,信息传达根本不成问题。这段沪语广播,本来就不是为了让人听懂每个字每句话,而是让听不懂的人感受上海话的韵味,让听得懂的上海人听到家乡的声音。
也是新闻里说的,不少航空公司的航班,有的播客家话,有的播闽南语,都成了他们的特色。怎么到了上海话,就有人要投诉呢?想想真是有点郁闷。而今重启,令人欣慰。
为何要在万米高空播放一段多数旅客听不懂的方言?答案很简单:方言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密码。上海话不只是交流工具,更是海派文化的活化石。在标准化、同质化的航空服务中,这一段吴侬软语恰如一杯醇厚的咖啡,散发着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香气。它让航班还没落地,就能感受到上海的温度。
有些人说,在上海推广沪语是排外。有人质疑沪语广播是"排外",这种观点实在牵强,这帽子扣得实在没道理。在上海的航班上听到上海话,就像在四川的航班上听到四川话一样自然。再说,航班上依然有普通话和英语广播,信息传达毫无障碍。一段附加的方言广播,展现的不是狭隘,而是包容--包容一种文化多样性的存在。
方言是一个地方文化的根,是最接地气的文化符号。现在很多上海小囡都不会说上海话了,这样的广播反而成了保护地方文化的好事。
说到底,沪语广播不是为了划分你我,而是为了丰富旅途体验。它让航班有了更浓郁的地域特色,让旅途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标准化服务。这种尝试值得点赞,更应该坚持。
我是觉得,有些人可能太敏感了。一段短短的客舱广播,谈不上什么语言霸权。它更像是一张有声名片,一次文化体验。外地游客来上海,听到这段广播,反而会觉得“哎,这就是上海的味道”。而上海人回家,在飞机上听到乡音,那种亲切感,是再多普通话都无法替代的。
所以我说,上航这次做得漂亮!这种文化自信值得点赞。希望这次不要再因为少数人的投诉而取消。一座城市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经济发展,更在于它独特的文化底蕴。而上海话,正是上海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据说,又有一些人在集中组织起来又要去举报投诉了,理由无非就是和国家推广普通话的政策不符,和大上海的世界级城市形象不符,要大格局不要狭隘,反正,他们就是不希望航班上有沪语播音,他们就是不希望听到上海话。就像当年围剿沪语版的《繁花》如出一辙。
他们的举报投诉居然也会被采纳,倒也是怪事情一桩了。
期待有一天,能在更多航班上听到茅善玉老师温柔的沪语广播:“欢迎侬来上海!”
来源:云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