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叫张建国,今年已经七十多岁了。回想起自己的一生,真是有太多感慨。我出生在山东农村,家里条件很苦,但父母含辛茹苦把我和弟弟妹妹拉扯大。1964年,我刚满18岁,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声明:为阅读方便,本文用第一人称写故事,情节虚构处理,切勿对号入座!原创文章,拒绝搬运抄袭!】
"出去!别碰我的猪!"老魏挥动着竹竿,眼里满是愤怒,"想偷我的猪,门都没有!"
我叫张建国,今年已经七十多岁了。回想起自己的一生,真是有太多感慨。我出生在山东农村,家里条件很苦,但父母含辛茹苦把我和弟弟妹妹拉扯大。1964年,我刚满18岁,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当兵的日子虽然苦,但我从不怕吃苦。每天早起晚睡,训练、学习、劳动,样样都争第一。那时候,我们都说"宁愿一天不吃饭,不愿一天不练功"。凭着这股子拼劲,我从一名普通战士逐渐成长为班长、排长,一步步晋升到了营级干部。那时候,军人在老百姓心中可是顶天立地的好汉子,走到哪里都倍儿有面子。
1984年,我已经当了整整二十年的兵,正好赶上国家精简军队的政策。作为一名正营级军官,我被转业安置到了家乡的粮食收购站,主要负责生猪收购工作。从军营到收购站,这转变确实不小。昔日指挥千军万马,如今却要和猪打交道,心里多少有些落差。
粮食收购站那会儿还是个"香饽饽",属于国家单位,铁饭碗。领导安排我去收猪站,还说:"张建国同志,你可是从前线回来的英雄,安排你这个岗位是重用!"我嘴上答应着,心里却打鼓。收猪能有啥出息?不过转业军人不挑活,服从组织安排是我们的传统。
我当时也没多想,认为这辈子就这样了,安安稳稳干到退休。每天去各个生产队收猪,和农民打交道,虽然没啥技术含量,但也算本分工作。那时候的农民伯伯有猪出栏,都得卖给国家收购站,价格也是统一的,不能讨价还价。
"建国同志,你看俺这猪,起码有二百多斤吧?"老李家的猪出栏了,一大早就来找我。
"称称看再说,打眼看猪重量那是要吃大亏的。"我按规定操作,猪秤了一百八十五斤。
"咋才这么点?俺喂了大半年呢!上顿窝头下顿糠,比自家娃吃得还好!"老李搓着手有些不满。
"国家定价,一斤七毛二,一共一百三十三块二。老李,这钱够你买多少化肥了!"我边掰着手指算给他听,边安慰道。
收购站的日子虽然清闲,但也有烦心事。有时候遇到蛮不讲理的农民,非说我缺斤少两;有时候遇到猪贩子暗中加价,抢我们的货源。每到月底结算,我都得熬夜算账,生怕出差错。
这样的日子一晃就是十多年。到了九十年代初,国家开始推进市场经济改革,很多国有企业面临困境。我们收购站也不例外,生意越来越难做。私人猪贩子开始活跃起来,给的价格比国家高,农民自然选择卖给他们。我们的收购量直线下降,站里经济困难,开始拖欠工资。
"老张啊,这月工资可能又要推迟发了。"站长愁眉苦脸地对我说。
"又推迟?俺婆娘都念叨好几天了,家里还等着钱交电费呢!"我有些着急,但也无可奈何。
1995年,收购站彻底不行了,宣布破产改制。我和其他几十名职工都被裁员下岗了。那一年,我已经49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突然失去了工作,心里那个滋味别提多难受了。
"老张,咱们都是转业军人,国家不能不管咱们啊!就这么一脚踢开?"同事老王愤愤不平地说,"当年在部队出生入死,现在到好,连个饭碗都保不住!"
"消停点吧老王,现在改革开放了,大环境都这样,家家单位都困难。"我虽然心里也不是滋味,但还是安慰他,"咱们得自己想办法,军人嘛,啥时候都不能趴下!"
下岗后,我拿到一笔不多的补偿金,在家里闷了几天,实在坐不住了。老伴劝我:"都这把年纪了,歇着吧,靠儿子养老得了。"可我哪里安得下心?一辈子在外头拼,突然闲下来,浑身不自在。
我这人从小就不服输,当兵那会儿什么苦没吃过?后来想了想,既然做了那么多年的猪收购,对这行当也算是门清了,何不自己干?
我用补偿金买了一辆二手面包车,开始自己收猪。刚开始真不容易,农民都不认识我这个"黑猪贩子",都习惯了卖给收购站或者熟悉的猪贩。我只能挨家挨户地跑,和农民拉关系,保证给他们比别人高的价格。
"大爷,您看这猪我给您二块一斤,比收购站多三毛呢!"我对一位老农说。
"小伙子,你这价格真给得起?莫不是用假秤吧?"老农有些将信将疑,用浑浊的眼睛上下打量我。
"那当然,我说话算数,童叟无欺!我老张做人一向实在!"我拍着胸脯保证,"您不信,咱们可以先过称,称完您满意再付钱。"
渐渐地,靠着诚信和实在的价格,我在周边几个村子里有了名气,生意也逐渐好起来。我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开着面包车跑村子收猪,然后送到县里的屠宰场。刚开始一天只能收三五头猪,利润也薄得很,一头猪能赚十来块钱就不错了,但总比没有强。
冬天的早晨特别冷,我起五更爬半夜地出门,常常是手脚冰凉。有次去远村收猪,天刚蒙蒙亮,路上结了冰,面包车一打滑,差点翻到沟里。我从车里爬出来,看着那辆歪在路边的破面包车,一下子鼻子发酸。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春节那会儿,我回老家,遇到当年部队的老战友。他现在是县里某局的副局长,西装革履,派头十足。见到我拉猪的样子,一脸惊讶:"老张啊,你咋沦落到这地步了?"我苦笑道:"人各有志,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心里虽然不是滋味,但我并不觉得拉猪丢人——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
我这人有个特点,认准的事情就一定要干好。我开始研究行情,了解猪价的季节性波动规律,在价格低的时候多收一些,等价格高了再卖出去。慢慢地,我不仅仅是个猪贩子,还开始做起了猪的短期储存和销售。
1997年,我攒了一些钱,在县城郊区租了一块地,建了个简易猪圈,开始尝试小规模养猪。那时候我已经51岁了,同龄人都在考虑退休的事情,而我却在重新创业。
养猪可不简单,猪生病了要会看,喂料要懂营养搭配,还得防疫。好在我这人爱学习,跑了县里的畜牧站,买了好多养猪的书籍回来研究,甚至还去农业大学听了几次专家讲座。农大的教授看我这么大岁数还这么好学,特别欣赏我,给了我不少实用的建议。
"张大哥,你这猪场虽小,但很有潜力啊!"农大的李教授对我说,"现在国家鼓励规模化养殖,你可以考虑扩大规模。"
起初养猪也碰过不少钉子。有一段时间,猪得了瘟疫,死了好几头。我急得睡不着觉,天天守在猪圈里,给猪喂药、打针。老伴心疼我:"建国啊,不行就算了吧,别把身体搭进去了。"我摇摇头:"当兵的时候,哪能轻言放弃?这点困难算什么!"
在李教授的指导下,我的小猪场逐渐走上了正轨,从最初的十几头猪发展到了上百头。我还尝试着改良品种,引进了一些优质种猪,提高了出栏率和肉质。
2000年,新世纪到来之际,我的猪场已经小有名气了。县里的肉类加工厂开始主动找上门来收购我的猪,因为我的猪品质好,肉质鲜美。这一年,我53岁,不仅没有退休,反而事业正蒸蒸日上。
"老张,这猪养得真不赖,肥瘦搭配得刚刚好!"屠宰场的老板竖起大拇指夸我。
"那是!俺这猪吃的可是'五谷杂粮',不打催肥针,纯绿色!"我得意地说。
这时候,我遇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挫折。镇上一家化工厂偷排污水,污染了地下水源。我的猪饮用了受污染的水,一下死了几十头。这个损失对我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我找到化工厂讨说法,厂长却嚣张地说:"你能证明是我们厂污染的吗?我看是你喂养不当!"我气得差点动手,想起军营里学的克制,才没酿成大祸。
这事让我彻夜难眠。老伴看我愁眉不展,安慰道:"算了吧,咱认栽。"可我不甘心,找了镇环保站反映情况。没想到,环保站实地采样检测后,确实查出了严重超标的污染物。化工厂被罚款,还赔偿了我的损失。这次经历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新时代了,维权要靠法律和证据,不能靠吵闹。
2003年,非典爆发,养猪业遭受了不小的冲击。很多小规模养殖户因为恐慌和市场波动而退出了。但我却看到了机会——危机过后,猪肉需求必然反弹,价格也会上涨。我不但没有减少养殖量,反而向银行贷款扩大了规模,并改进了防疫措施。
贷款可不是容易事。银行看我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子,又是养猪的,不太愿意借钱给我。我拿着详细的商业计划和防疫措施,连续跑了银行五趟。最后还是当年在部队的一个老战友,现在是银行行长,看在军人情分上,才给我批了贷款。
"老张啊,我相信你这个人,办事靠谱。别人我还真不敢贷!"老战友拍着我的肩膀说。
"放心,保证按时还款,绝不让你为难!"我郑重承诺。
果然,非典过后,猪肉价格大幅上涨,我的猪场一下子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那一年,我纯利润超过了二十万,比我在收购站工作几十年的工资总和还多。我兑现了承诺,提前还清了贷款。
看到养猪真的能赚钱,我开始系统地规划发展。2005年,我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建国养殖有限公司",注册了商标,开始走品牌化路线。我的猪肉以品质好、无公害著称,在当地市场很受欢迎。
"老张,都四十多了,当年收购站收猪的小干部,如今成大老板了!"老王见到我时,眼里满是羡慕。
"什么老板,就是个养猪的。"我谦虚地说,但心里还是乐开了花。
2007年,我已经60岁了,本该退休享清福,但我觉得自己精力还充沛,不想停下来。这一年,我遇到了人生中的另一个转折点。
县里引进了一家大型肉类加工企业,他们需要稳定的优质猪肉供应。在考察了周边多家养殖场后,他们选中了我的公司作为主要合作伙伴。这意味着我的猪场有了稳定的销路,不用再担心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
"张总,我们看中了您的管理和品质,希望能长期合作。"肉联厂的王厂长诚恳地说,"您这猪肉品质,在全县数一数二!"
"那感情好,我保证供应优质猪肉,童叟无欺!"我握着他的手,信心满满。
有了这个大客户,我的公司发展更加稳健了。我开始考虑产业链延伸,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养殖环节。2010年,我投资建立了自己的屠宰加工车间,开始生产一些简单的肉制品,如腊肉、香肠等,销往周边市场。
这些年,我也在不断学习现代管理知识,引进了电脑管理系统,学会了用网络查行情、找客户。虽然我文化不高,但从不排斥新事物。刚开始用电脑时,我这双粗糙的手指在键盘上敲得慢,常常按错键,还被年轻人笑话。但我不在乎,白天忙完猪场的事,晚上就抱着电脑学习。"老兵不死,只是凋零。"我时常鼓励自己。
儿子大学毕业后也加入了公司,负责市场开发和品牌推广,把公司带入了互联网时代。
"爸,现在电商这么发达,咱们也该开网店了!"儿子建议道。
起初我有些迟疑:"老百姓买肉不都是去菜市场吗?谁会在网上买啊?现在的年轻人,脑瓜子咋长的?"
但在儿子的坚持下,我们尝试开了网店,没想到反响非常好。现在人们越来越注重食品安全和品质,我们的"建国"牌肉制品因为品质可靠,在网上很受欢迎。
"爸,您看,咱们网店一个月销售额就十几万了!"儿子兴奋地向我汇报。
"嚯,这么厉害?"我惊讶地看着电脑屏幕上的数据,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个互联网真是个好东西啊!"
2015年,我的公司已经发展成为了当地最大的畜牧养殖企业之一,拥有员工百余人,年销售额超过千万。我也从一个下岗职工变成了小有名气的企业家,甚至被评为了"县级劳动模范"和"返乡创业典型"。
在一次企业家座谈会上,县长点名表扬我:"张建国同志,从军营到猪场,始终保持着军人本色,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是我们民营企业家的榜样!"听到这些话,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当年那个下岗的老职工,如今竟能得到这样的认可!
如今,我虽然已经七十多岁了,但依然每天去公司转转,看看我的"猪宝贝们"。公司的日常运营已经交给了儿子,但我还保留着一些决策权。闲暇时,我喜欢去养猪场看看那些活蹦乱跳的小猪崽,心里就特别满足。
有次走在猪场,我突然被一个熟悉的身影吓了一跳——是当年收购站的老魏!他竟然拿着竹竿,在偷看我的猪!
"老魏,你这是干啥呢?"我惊讶地问。
老魏尴尬地笑了笑:"老张啊,听说你这猪养得好,想来讨教讨教经验..."
我心软了,招呼他:"走,进屋喝茶,慢慢聊!"
原来老魏也想养猪创业,但不得要领。我二话没说,把这些年摸索出来的经验倾囊相授。临走时,我还送了他两头小猪仔。
"老张,你真是个好人啊!当年下岗,别人都怨天尤人,你却自己闯出了一片天。如今发达了,还不忘帮衬老同事。"老魏感动地说。
"都是战友,互相帮衬是应该的。"我拍拍他的肩膀,"只要肯干,啥时候都不晚!"
回想这一生,从农村娃到军人,再到收购站职工,后来下岗创业做猪贩子,发展成为养猪企业家,真是没想到啊!如果当年没有下岗,我可能就在收购站平平安安地退休了,哪会有今天的成就?
人生啊,真是充满了各种可能。关键是不要被困难吓倒,要有勇气去面对变化,把握机遇。我常跟年轻人说:"人这辈子,没有过不去的坎,就看你有没有迈过去的勇气和智慧。当年收猪站的活儿,看着低人一等,可这经历就成了我后来发家的根基!"
现在,我的公司已经开始向绿色有机养殖转型,引进了更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为了减少污染,我投资建设了沼气池,把猪粪便处理成有机肥料和能源,一举多得。我和儿子的目标是,把"建国"打造成全省知名的肉制品品牌,让更多人吃上安全、健康、美味的猪肉。
昨天,我去看望了当年一起下岗的老王。他这些年一直没走出下岗的阴影,整天唉声叹气,现在靠着微薄的退休金过日子。看着他,我不禁感慨:同样是下岗,为什么命运如此不同?
"老张,你说我们当年要是不下岗,现在会怎样啊?"老王问我。
"可能还在收购站里混日子,每月拿着几千块钱退休金,过着清闲但平淡的生活吧。"我笑着回答。
"你后悔当年去收猪吗?"老王又问。
我摇摇头:"不后悔。正是因为收猪,我才有了今天。人生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关键看你怎么对待。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回到家,看着墙上那张我穿着军装的老照片,再看看桌上公司的奖状和证书,一种莫名的自豪感涌上心头。从军旅生涯到创业历程,我的人生经历了太多起伏,但我从未放弃过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我想,人生就像养猪,需要耐心、细心和恒心。小猪从出生到长大成猪,需要精心照料;事业从无到有,也需要不断积累和坚持。下岗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每一次危机,都蕴含着新的机遇。
明天,我还要去公司看看。虽然儿子说我该休息了,但我觉得,只要还能动,就不能闲着。这辈子,我最骄傲的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无论在什么岗位,我都尽力做到最好。从军营到猪场,我问心无愧。
夜深了,窗外传来猪场里猪的哼哼声,听在我耳中如同美妙的交响乐。这声音伴随了我大半辈子,从未觉得厌烦。这就是我的人生,平凡中见伟大,挫折后更精彩。
"当兵的人,从不认输!"这是我的座右铭,也是支撑我走过人生坎坷的信念。从收购站收猪,到如今的养猪企业,我用实际行动证明: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来源:李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