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最后一次全流程、全要素预演,包括阅兵仪式、转场、观众组织等所有环节都进行了完整检验。随着这场“终极彩排”的落幕,正式大会已经进入倒计时。
上周末,朋友圈都是北京的朋友在晒各式飞机掠过天空。
这张照片更是惊艳,“格格们”在故宫看战斗机方阵,属实有点穿越。
这是最后一次全流程、全要素预演,包括阅兵仪式、转场、观众组织等所有环节都进行了完整检验。随着这场“终极彩排”的落幕,正式大会已经进入倒计时。
今天下午,我又看了万家基金的一场专题直播,军事评论员、军工券商首席、基金经理一起探讨大阅兵亮点,深度解析军工产业新变化。
作为一枚准军事爱好者,听完这场直播后,我就更期待大阅兵的到来了。
一、大阅兵背后的技术密码
这场直播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军事评论员介绍的一些技术细节。
虽然具体装备还要等正式阅兵才能见分晓,但从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信息来看,这次展示的装备确实有不少突破。
首先,装备更新换代的速度超出想象。
军事评论员在直播中提到,中国每次大阅兵新装备占比都远超其他国家。
所以,后面两次演练,当各式新装备进场,国内外的军迷都炸了,许多传说中的武器走进现实。
要知道,从研发到列装,军工产品的周期通常以十年计算,能够实现如此高频次的更新换代,背后是整个军工产业链的快速迭代能力。
其次,体系化作战思维成为主流。
不同于以往单一装备的展示,这次阅兵更强调编队协同。
这种变化反映出现代战争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未来比拼的是体系化作战能力。
还有是新技术应用让人眼前一亮。
混合动力坦克、大型无人潜航器、相控阵雷达等新技术的应用,展现了军工科技的快速发展。
特别是相控阵雷达技术的下沉应用,从高端装备扩展到常规装备,说明我们在核心技术上已经实现了规模化生产。
此外,信息化程度大幅提升。
从直播透露的信息看,新一代装备在信息化、智能化方面有了质的飞跃。无人机集群作战、智能决策系统、多平台数据链互通,这些技术的成熟应用,标志着我军正在向“智能化军队”转型。
这些技术突破背后,是整个军工产业链的系统性升级。从材料科学到电子信息,从动力系统到人工智能,每一个环节的进步都在推动着整个行业的发展。
二、产业发展的底层逻辑
看完直播中兴业证券军工机械行业首席分析师石康及万家两位基金经理的讨论,我还搞清楚军工产业发展的底层逻辑。
很多人把军工简单地理解为“事件催化型”投资,认为就是阅兵、冲突这些事件带来的短期效应。但实际上,军工产业的长期逻辑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过去的“波段性需求”转向了“持续性刚需”。
第一,这是历史周期的必然选择。
从1978年开始的“军队忍耐”到1996年后军费持续高增长,这个转变不是偶然的。
特别是1996年之后,军费以较高速度增长了26年,这种持续性投入为今天的技术爆发奠定了基础。2017年全面加强练兵备战以来,装备建设更是进入了实战化阶段,这就是我们看到这么多新装备涌现的根本原因。
第二,自主可控的战略价值。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我们非常高的自主可控能力不仅是国防安全的需要,更是产业竞争的优势。
第三,技术溢出效应明显。
军工技术向民用领域的扩散正在加速。
混合动力技术、新材料应用、电子信息系统,这些原本用于军事领域的技术,正在推动民用产业的升级。这种"军民融合"不仅提高了技术转化效率,也为军工企业开辟了新的增长空间。
第四,全球市场空间巨大,这也在印巴后更为明显。
军贸出口正成为新的增长点。歼10为代表的战斗机凭借性价比和中立性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独特竞争力。
随着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越来越多国家开始寻求军事装备供应的多元化,这为中国军工企业走向世界提供了机遇。
更为关键的是,咱们的政策支持持续加码。
深海科技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与低空经济、商业航天并列成为战略新兴产业。这个信号表明,“上天入海”的全域发展战略已经上升为国家意志,相关产业必然迎来政策红利期。
而从商业航天的角度看,发射密度的提升最能说明问题。今年我们国家就已经累计发射36次,这个频次在全球排名第二。
昨天,“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就把星网低轨卫星打到太空中。与此同时,和它类似的“千帆星座”也在同步推进,两者齐头并进更是展现了中国在商业航天领域的雄心壮志。
三、军工的配置策略
面对军工“上天入海”的机遇,我们普通人也不是只能在一旁拍手叫好,还可以通过对应的投资工具参与其中,既有聚焦航空航天的指数产品,也有深耕深海科技的主动基金。
先给大家讲讲纯正的“上天”军工标的。
航空航天ETF跟踪国证航天航空行业指数(CN5082),是参与航空航天投资的抓手。
在众多军工指数中,它的表现更为突出,最主要是因为它聚焦度更高。
这个指数的成分股中,国防军工行业权重占比高达98.20%,远超其他军工类指数。
其中,航空装备占比近60%,军工电子18%,基本涵盖了航空航天产业链的核心环节,能够更纯粹地反映行业发展趋势。
再加上它的成长性突出。指数以中小盘成长股为主,这正符合军工行业技术密集、创新驱动的特征。
还有是时机恰当。当前正值"十四五"收官、"十五五"启动的关键节点,新一轮装备建设周期即将开启,订单释放和业绩改善的拐点正在形成。
如果说航空航天ETF是“上天”的标配,那么万家先进制造就是“入海”的稀缺利器。
深海科技今年刚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目前还没有对应的指数,全市场相关基金极度稀缺,万家先进制造算是纯度很高的一只。
这只基金有个特点很有意思——基金经理张希晨提前一个多季度就开始卡位深海科技。从2024年三季度开始,基金配置重心逐渐转向海里,到2025年一季度,前十大重仓股中至少9只属于深海科技概念。
从产业链布局看,基金既有上游的声呐设备,也有中游的有人无人平台,还有下游的深海养殖,几乎覆盖了全产业链的重点标的。更重要的是,深海领域具有天然的军民融合属性,技术占比高,这正是基金经理的能力圈所在。
业绩表现也相当给力,基金成立以来收益29.76%,近一年收益63.38%,明显跑赢了主流宽基指数。
对于看好军工板块的的投资者,可以考虑两只基金的组合配置。
但更重要的是把握中长期的产业趋势。
从风险收益角度分析,地缘政治紧张和装备升级需求为整个军工产业提供了基本面支撑,预计未来几年复合增速能够维持在10%以上。这种确定性较高的增长,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显得格外珍贵。
当然军工行业本身波动较大,既要把握历史性机遇,也得做好风险控制。
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
回望几十年前,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的战鹰翱翔天际;如今,我们的北斗导航覆盖全球,我们的战机让世界刮目相看。这种从仰望到并肩、再到领跑的转变,正是一代代人不懈奋斗的成果。
来源:MoneyKing钱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