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真的,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我心里“咯噔”一下。24岁,活力正旺,干着外卖这活儿,天天风里来雨里去,怎么就跟艾滋病扯上关系了?
说真的,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我心里“咯噔”一下。24岁,活力正旺,干着外卖这活儿,天天风里来雨里去,怎么就跟艾滋病扯上关系了?
更别说“医生流泪”这几个字,咱干这行久了,见过太多人了,真能让医生掉眼泪,那背后多半是憋屈、懊恼或者——太晚了。
到底怎么回事?送外卖怎么就能感染艾滋?是食物?是客户?是骑车路上不小心磕着哪了?这么想可能有点离谱,但这事儿真不是个别现象。
今天咱就不拐弯抹角,直接聊聊:年轻人,尤其打工人,怎么莫名其妙就“踩雷”,自己还一脸懵。
有些事,不是你不注意,它就不发生。
咱先来讲讲最核心的,艾滋病这个词,吓人吧?但它真不是你以为的“只会出现在高危人群”的那个标签。
现实是,现在感染者的构成越来越多元化了,外卖小哥、工地搬砖的、超市收银的、办公室敲键盘的……都有。年轻人感染的比例还在逐年上升。为啥?说白了就是四个字:防范意识差。
说个数据你可能不信,2024年国家疾控中心公布的报告显示,15到29岁的年轻感染者,占了新发感染总数的约30%。而在这群人里,感染方式最主要的还是无保护性行为。
听起来老生常谈,但真的是“大部分人都知道,却还是不做”的事。
你说他送外卖的,接触的社会面广,认识的人也多,加上青春期那点荷尔蒙躁动没地方发泄,谈个恋爱、约个会,甚至“一夜情”这种事,也不是稀罕事。
问题就出在——当时没留意。没带套,没问对方情况,没做过检测,全靠“感觉”在走流程。
我说句不中听的,现在很多年轻人对性传播疾病的认知,还停留在“看起来干净就没事”的阶段。但艾滋病毒它不是长在脸上的,它是藏在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甚至乳汁里的。
一旦有开放性的接触,比如无保护的性行为、有伤口的皮肤接触,甚至共用注射器,都有可能中招。
你可能想,那我不吸毒,不乱来,不共用针头,应该就安全吧?但你有没有想过,有些纹身、扎耳洞、某些路边“养生馆”里那种不规范的“拔火罐放血”,都可能是传染源?
尤其是那种器械重复使用、消毒不彻底的地方,我劝你,别贪便宜。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点,叫窗口期。感染病毒后,并不是立马就能查出来的。这个窗口期通常是2到6周,有的人甚至要3个月。
也就是说,有人以为自己查了是阴性,其实可能还在“潜伏期”,照样能传染别人。这种隐形传播,才是真正让人头疼的。
咱再说说外卖小哥感染这事儿,其实从医生角度讲,感染路径无非就那几种。最常见的还是性行为。
你别看他白天送餐,晚上可能就去应酬、聚会,有时候情绪一冲动,连基本的安全套都没带,回头醒酒了才后悔。
更别提有些人天真地以为“只一次,不会有事”,但病毒从来不讲道理,它只讲概率。
而且现在还有一类让人特别担忧的情况,就是“社交软件的匿名约会”。很多年轻人通过陌生人社交软件认识别人,连名字都没搞清楚,就约出去“交流感情”了。
这种情况,医生真的是防不胜防。你问他对方是谁?他说我也不知道。你说当时有没有防护措施?他说没想那么多。你说后来有没有症状?他说好像有点拉肚子、低烧,以为是感冒。
等到来医院检查,病毒载量都上万了。
还有人问我,艾滋病是不是一定会死?其实现在有抗病毒治疗,标准叫“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简称HAART。
只要坚持吃药,病毒载量能控制到“检测不到”的程度,甚至可以活得和正常人一样久。但前提是:早发现,早治疗。而不是等到免疫系统崩溃、白细胞掉到个位数的时候才慌张。
顺便说一句,这种药是要吃一辈子的。不能断,不能停,不能忘。它不像感冒药那样吃几天就好,抗病毒药物的原则是“按时按量”,否则容易产生耐药性,那就更难搞。
至于医生为啥流泪?你想啊,一个24岁的小伙子,刚来医院的时候满脸通红,支支吾吾,甚至不敢看人。查出来后,整个人像丢了魂。你安慰他吧,他说“我爸妈不知道”。
你说要告诉他们吧,他说“我怕他们受不了”。你问他感染路径,他说“记不清了”。
这不是医生“脆弱”,是我们太清楚这背后意味着什么。他不仅要面对病情,还要面对社会歧视、情感断裂,甚至心理崩溃。而这一切,只因为“当时没留意”。
很多人都低估了艾滋的影响。他不是“得了就完了”,而是“开始一段没完没了的变化”。
你要去定期复查,要吃药,要避免传染别人,要自我接纳,要重建社交关系,要应对未来求职婚恋的种种尴尬。这种心理负担,真的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
说到这儿,咱还是回归现实,讲点实用的。想避免“踩雷”,得做到这几点:
第一,安全性行为。再怎么冲动也别忘了带套,这是底线,不是选项。
第二,定期做艾滋病毒抗体检测。尤其是有过不安全行为的人,别怕查,早知道早安心。
第三,避免去不正规的医疗美容机构,纹身、穿孔、甚至采血一定要在有资质的地方做。
第四,不共用注射器具,包括一些所谓的“保健注射”、“美白针”,别看广告下决定。
第五,如果你真的暴露过,比如针扎、性接触,可以及时到医院做暴露后预防(PEP),越早越有效。
别把健康交给运气。病毒不认识你,但它随时准备“认识你”。
最后我想说,这不是一个人的事。艾滋病防控,需要我们每个人都提高警惕。不是谁长得干净谁就安全,不是说“我看不出有什么问题”就等于没事。
它不看脸,也不看背景,它只看——你有没有给它机会。
你有没有遇到过让你后悔的“没留意”?你觉得年轻人对性健康的认知够吗?你愿意去做一次免费的艾滋检测吗?如果你是父母,你会和孩子谈这些问题吗?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参考文献: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4年中国艾滋病防治报告》
2.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指南(2023年修订版)》
来源:潇潇讲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