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是一名外卖骑手,来院时已出现反复发热、全身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最终被确诊为艾滋病。作为接诊医生,我一度以为这是一起典型的高风险性行为感染案例。当我看到他的检查报告时,喉头发紧——他血液中的病毒亚型与常见传播路径并不吻合。
深夜急诊室,一位35岁男患者神情憔悴、四肢无力,瘦得几乎皮包骨头。
他是一名外卖骑手,来院时已出现反复发热、全身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最终被确诊为艾滋病。作为接诊医生,我一度以为这是一起典型的高风险性行为感染案例。当我看到他的检查报告时,喉头发紧——他血液中的病毒亚型与常见传播路径并不吻合。
根据2023年《中华流行病学杂志》数据:超过42%的艾滋病新发病例并非因“高危性行为”感染,而是来源于“不被察觉的生活暴露”。
这与很多人根深蒂固的认知相悖。我们总以为艾滋病离普通人很远,只有“特定人群”才会被感染。然而现实却是——你每天接触的工作场景、一次看似普通的受伤、甚至一次未经防护的护理,都可能成为潜在风险点。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我们在临床中一次次被敲醒的事实。
他的感染路径,让我第一次在病房外流泪
该患者日均送单超过70单,风雨无阻。一次深夜送餐中,他在楼道摔倒擦伤了手肘。当时并未在意,只是草草用纸巾擦了血。几天后他回忆,那栋楼是某临时隔离点,地上曾有过血迹。之后他频繁疲劳、食欲减退,但始终咬牙坚持,直到身体彻底垮掉。
我翻阅他的病例,结合实验室亚型分析,高度怀疑他是通过“破损皮肤接触污染液体”感染。这是极为罕见的路径,但并非不可能——尤其当伤口接触到了高病毒载量的污染物。
这类病例,在过去3年中,我所在医院已收治4例。
感染的背后,是对日常风险的“习惯性忽视”。
我们常低估:生活中“看不见”的感染通道
很多人对艾滋病的传播仍停留在“性传播”或“静脉注射”刻板印象。但皮肤破损、黏膜接触、职业暴露等,均可能构成风险。作为医生,我曾收治数位护理人员因清理伤口时疏忽防护而感染;也见过清洁工在处理针头时不慎刺伤而中招。
引用2022年《中国职业病防治杂志》研究:“在所有非性传播的职业类艾滋感染中,事故性暴露占比高达75.6%,其中近半数发生在医护、物流及保洁类岗位。”
显然,这不是某一群体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对“隐性传播链”的集体忽视。
最危险的,是“我不会感染”的侥幸心理
在一次健康宣教中,我做过一个小调查:超过85%的受访者认为“普通人基本不会感染艾滋”,而只有不到10%的人知道“破损皮肤接触高危体液”也可能传播。
这种误区,恰恰是最可怕的。“艾滋病”三个字,长久以来被妖魔化、污名化,导致人们谈之色变,却又不愿正视。我们看到的不是疾病,而是标签。这种恐惧让人远离真相,也远离防护。
错误认知比病毒更致命。
预防,从“职业习惯”开始,而非只靠体检
有人问:“那我该怎么防?”我从来不建议只依赖体检报告来判断健康状况。因为体检是静态的,而感染风险是动态的。
我曾建议一位每日穿梭于工业园区的送餐员:随身准备一小瓶含氯消毒液,每次摔倒或划伤后,第一时间清洗伤口。
这看似简单,却能极大降低感染风险。还有很多高接触岗位人员,如搬运工、保洁员、志愿者等,若能做到以下几点,风险将大幅下降:
· 工作时佩戴一次性手套,避免裸手接触可疑液体
· 身上有伤口时,务必用透气性敷贴包扎
· 接触血液等体液时,佩戴口罩与护目镜
· 伤口处理后,使用75%酒精或含氯消毒液清洗
这些建议并不复杂,却往往被忽略。但请记住:每一个被忽略的细节,可能都是病毒潜伏的入口。
感染不是终点,关键是如何“活下去”
那位外卖员确诊后曾一度崩溃。他说:“我只是送个外卖,怎么就变成这样了?”但在治疗后,他没有放弃。他加入了康复互助组织,每天坚持规律作息、合理饮食、按时复查。一年后,他体重恢复了15斤,重新回到了职场。
我记得他在出院时对我说:“虽然身上有病,但我心里不怕了。”
艾滋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误解、被标签、被自己放弃。
每一位感染者,都是普通人。他们不是“错误”,而是需要被理解的人。
医生看到的,不只是病,更是人的尊严和重生。
作为三甲医生,我更担心:下一个“他”,依旧毫无防备
这不是危言耸听。在我们医院过去两年确诊的艾滋患者中,有15%为非高危人群,感染源多为职业暴露或生活接触。他们有的是司机,有的是快递员,也有的是普通上班族。
他们都以为自己“不会有事”。
正是这种“以为”,让病毒悄无声息地靠近。
我写下这篇文章,不是为了制造恐惧,而是希望你知道:艾滋病不是遥远的传说,而是现实中的可防可控风险。
别再说“我不属于那个群体”——因为病毒从不分你我。
如果你从事高接触职业,如果你有伤口接触过可疑液体,如果你曾忽略了那次刺痛的划伤。请不要拖延,不要忽视,及时咨询医生,做一次检测,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负责。
我们无法改变过去,但可以守住未来。
你是否也曾在忙碌中忽略过一次小伤口?你是否也曾对某些风险一笑而过?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你的经历——或许你的故事,也能为别人点亮一盏灯。
(声明:本文为健康科普内容,部分故事情节为方便理解而虚构,信息参考了权威医学资料与专业知识,但不代表个体化诊疗建议。如您有健康问题,请咨询医生或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参考资料: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3年第44卷第6期;中国职业病防治杂志2022年第40卷第3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防中心发布《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控指南(2021年版)》;中国CDC《全国艾滋病疫情监测年报(2023)》
来源:李医生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