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7日,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1359.HK,以下简称“中国信达”)发布2025年中期业绩报告。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资产总额达1.68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62%;负债总额为1.46万亿元,同比增长2.80%。归属于公司股东权益为1972.
8月27日,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1359.HK,以下简称“中国信达”)发布2025年中期业绩报告。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资产总额达1.68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62%;负债总额为1.46万亿元,同比增长2.80%。归属于公司股东权益为1972.90亿元,较年初增长1.60%。在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中国信达保持了业务规模的平稳扩张,资本结构总体稳定,显示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与可持续发展基础。
报告期内,中国信达实现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81亿元,同比增长5.78%。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不良资产经营主业的持续深耕以及金融服务板块的盈利能力改善。从业务结构看,中国信达继续聚焦不良资产主业,上半年新增投放其他不良资产业务达304.15亿元,同比增长88.19%。公司在能源、基础设施、不动产、国企改革等重点领域合理配置资源,积极参与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房地产“保交房”及地方债务风险处置,发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逆周期调节功能。这些举措不仅推动了自身业务发展,也在服务实体经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承担了重要角色。
不良资产主业持续发力 收购与处置能力同步提升
截至2025年6月末,中国信达不良资产经营业务总资产达9382.2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51%;收入总额为184.91亿元,同比增长0.30%。尽管收入增速相对平缓,但在市场流动性偏紧、资产价格波动加大的背景下,该板块仍保持了基本稳定,体现了其作为公司核心业务的韧性。
上半年,中国信达在金融不良资产领域的收购力度明显加大。新增收购金融不良债权资产255.06亿元,同比增长56.80%,继续保持行业领先水平。这一数据反映出公司在不良资产供给阶段性增加的窗口期中,积极把握市场机会,强化资产获取能力。同时,公司不断拓宽收购渠道,丰富资产类型,涵盖银行、信托、金融租赁公司等多类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包,增强了资产组合的多样性与抗周期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个贷不良资产收购取得突破性进展。公司新增收购个贷不良34.2万户,涉及本金47亿元。这一领域此前因数据透明度低、估值难度大、处置链条长而参与机构有限。中国信达的规模化介入,表明其在数据建模、催收管理、资产证券化等方面已建立起相对成熟的能力体系。此外,公司创新营销方式,推出“资产直通车”系列直播活动,打造“踏浪前行”资产推介品牌,探索线上线下一体化处置路径,提升了资产流转效率。
金融服务板块盈利显著改善 子公司业绩全面向好
中国信达的金融服务板块在2025年上半年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动能。截至6月末,该板块总资产为7367.3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3%;实现税前利润35.1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63.87%。这一增长主要由旗下持牌金融机构的业绩驱动,显示出集团化协同效应的逐步释放。
南洋商业银行(南商银行)实现税前利润20.14亿元,同比增长22.68%。作为中国信达旗下的重要银行平台,南商银行在跨境金融、贸易融资和中小企业信贷领域持续优化结构,资产质量保持稳定。其利润增长得益于净息差的相对稳定和非利息收入的提升,尤其是在粤港澳大湾区业务拓展方面取得进展。
信达证券表现尤为突出,税前利润达11.38亿元,同比增长82.37%。这一高增长与2025年上半年资本市场回暖密切相关。经纪业务、自营业务和投行业务均实现不同程度增长。特别是在债券承销和资产管理领域,信达证券依托集团不良资产资源,探索特殊机会投资产品,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金谷信托和信达金融租赁也实现较快增长,税前利润分别为6.02亿元和7.09亿元,同比增幅达60.45%和69.93%。金谷信托在风险可控前提下,稳步推进转型,增加服务类信托和资产证券化业务比重。信达金租则聚焦医疗、教育、绿色能源等领域的设备融资,资产质量良好,租金回收率较高。
整体来看,金融服务板块的利润贡献占比有所上升,缓解了不良资产主业在部分周期阶段盈利波动的压力。各子公司在集团战略引导下,逐步形成与不良资产经营的业务联动,如证券公司参与困境企业重组、租赁公司介入盘活存量设备等,构建了“不良资产+综合金融”的服务生态。
深度参与重点领域风险化解 发挥逆周期调节功能
作为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信达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承担着特殊职责。2025年上半年,公司积极参与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工作,收购54家地方中小银行不良债权本息近600亿元,同比增长85.4%。同时,参与多家高风险机构的尽职调查与估值建模,并为多地省联社提供定制化改革化险方案,体现出较强的专业服务能力。
在房地产领域,中国信达持续推进风险项目处置与“保交房”任务。上半年落地房地产风险化解项目19个,投入资金54亿元,实现保交房1.4万套,带动货值超757亿元的项目复工复产。这一成果不仅有助于稳定地方经济和社会预期,也为其自身创造了不良资产处置的退出机会。公司围绕非住宅类物业、存量资产盘活等场景,发起设立4支房地产纾困基金,提升资产处置效率。
在地方政府债务方面,中国信达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未采取简单接盘模式,而是通过提供智力支持、设计重组方案、引入产业投资者等方式,协助地方政府破解“连环欠”困局。例如,参与城投平台债务结构优化,推动其向产业运营转型,增强自我造血能力。此类业务虽短期回报有限,但长期有助于改善区域金融生态,也为公司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
此外,公司在能源结构调整、国企改革等领域加大不良资产投放力度。上半年,能源及基础设施、不动产、新质生产力转型、央地国企改革四类领域新增投放占比分别为32.7%、17.8%、21.5%、27.8%,配置结构较为均衡。这表明中国信达正从传统的收不良、做处置向服务国家战略、支持结构转型的功能升级。
中国信达2025年中期业绩反映出其在复杂经济环境下的战略定力与执行能力。一方面,公司坚守不良资产主业,通过扩大收购、创新处置模式巩固市场地位;另一方面,金融服务板块的盈利反弹增强了整体财务韧性。更重要的是,其在中小银行化险、房地产纾困、地方债务治理等领域的深度参与,凸显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国家金融体系中的特殊角色——既是市场参与者,也是系统性风险的“减震器”。
然而,当前不良资产来源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传统对公贷款占比下降,个贷、非标、跨境资产比重上升,对估值与处置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同时,经济复苏基础尚不牢固,部分行业风险仍在释放,资产回收的不确定性增加。此外,金融监管趋严、资本约束强化,也对公司的杠杆运用和业务创新形成制约。
中国信达能否持续发挥逆周期功能,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更依赖于宏观政策的协调与市场机制的完善。例如,如何建立更加透明的不良资产交易市场?如何推动司法效率提升以加快破产重整进程?如何平衡短期盈利与长期社会责任?这些问题需要监管层、金融机构与市场主体共同探索。
来源:经济观察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