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哈尔滨道外十六道街上有一家“山西面馆”,是山西人刘来宝开的。刘来宝二十多岁,个子不高,方脸大耳,因为常年在面案上压面、抻面、打面,两只胳膊粗壮有力。
山西面馆
文/袁炳发
哈尔滨道外十六道街上有一家“山西面馆”,是山西人刘来宝开的。刘来宝二十多岁,个子不高,方脸大耳,因为常年在面案上压面、抻面、打面,两只胳膊粗壮有力。刘来宝为人和善,见了熟人总是主动点头打招呼:中的呀?大概说的山西方言,意思是干什么去啊。山西面馆店面不大,能放十几张桌的样子,店小但面食做法全:煮、蒸、煎、烤、炒、烩、煨、炸、烂、贴、摊、拌、蘸、烧等。面馆收银台右侧墙上,挂有各种面食的牌牌:刀削面、拉面、剔尖面、刀拨面、剪刀面、猫耳朵、揪片、擦圪蚪、一根面、焖面、柳叶面、饸饹面、包皮面、手擀面、莜面栲栳栳、莜面鱼鱼等。 牌牌下面放一方形案桌,上摆四样小菜:土豆丝儿、白菜丝儿、海带丝儿、干豆腐丝儿,口味或咸或甜,客人自选。此外,还备有一壶红枣泡水,这些都是免费的。刘来宝主打的是龙须面。龙须面古已有之,传说“龙须”是皇帝赐名。十六道街上的邻居们,在寿诞生辰,聚会团圆时,常到刘来宝的山西面馆吃龙须面,以求长寿和喜庆。刘来宝讲究买卖透明,让顾客吃着放心,他的面厨和饭厅是通开的,客人坐在饭厅等面时,就能看到刘来宝做龙须面的现场表演。刘来宝立于案前,双手反复揉搓面团,把面揉成一厘米厚的长形面块,然后分成条状,用手压平,向案板上摔打成条。擀成片形后,刘来宝略歇会儿,就用刀将面片横切成小手指粗的长条,抹上香油,手握两端向外抻拉。这时,刘来宝会把越拉越细长的面,单手缠绕,举过头顶,甩上几圈后,把面投入锅内。面煮开,放入青菜烫熟,一碗龙须面就成了。饭厅等面的食客,见此,都拍掌赞叹!不知是从哪一天开始,刘来宝发现,有一个大高个子的顾客,经常来面馆吃面。这个顾客四十多岁,个子细高,窄脸,戴一副近视眼镜,看着很斯文。细高个向刘来宝自我介绍说,他叫徐之文,在哈尔滨一中教书,特别喜欢吃山西面,尤其是刀削面。徐之文每次来到面馆,坐定,便吩咐跑堂的伙计:来一大碗刀削面,面加宽,汤加辣,少放黄豆酱,多放几片白菜叶。吩咐完之后,徐之文去免费区自选了一碟豆腐丝,倒了一大碗半温的红枣水。一碗红枣水喝完,面上来了。徐之文淋上老醋,就着豆腐丝吃完走人。有时吃高兴了,客人又少,徐之文就多坐一会儿,和刘来宝闲聊。徐之文对刘来宝说:你知道古时人们把面条叫什么吗?刘来宝诚实地回答:不知道。徐之文说:叫不托。意思是用刀把面饼或面直接切成条状后再煮食,不用手掌托着。徐之文还说:面食名称有多种,东汉称之为“煮饼”;魏晋则名为“汤饼”;南北朝谓“水引”;而唐朝叫“冷淘”。徐之文的介绍,让刘来宝听得津津有味,他没有想到,面食的文化底蕴这么深厚。这以后,刘来宝对徐之文敬重有加。日军进驻哈尔滨后,人们开始惶惶不安地过日子,山西面馆的生意也冷淡下来。伪警署的小岛警督,吃好了山西面馆的拉面,每天都带着翻译官来吃一次面。刘来宝对小岛十分厌恶,做面时表现出极大的不耐烦,狡猾的小岛发现后,拔出手枪对着刘来宝说:不好好伺候皇军,死了死了的。翻译官一脸媚笑地给刘来宝翻译成中国话。当时,徐之文也坐在一旁吃面。小岛走后,徐之文就过来对刘来宝说:遇事不能硬顶,保全自己才是赢家。你顶那几下有什么用?治病要从根上……后来,小岛再来面馆,刘来宝就笑脸相迎,高兴时还会给小岛做个醋熘白菜。小岛暗自寻思:还是枪管用啊!一天傍晚,小岛带着日本宪兵队包围了山西面馆,刘来宝被抓走了。……补记:哈尔滨解放多年以后,一本文史资料记载:刘来宝,山西吕梁人,在哈尔滨开山西面馆时, 结识中共地下党员徐之文。由于刘来宝思想进步,有爱国热情,反对日伪,被徐之文秘密发展为中共党员,从此山西面馆成为哈尔滨中共地下党的一个联络站。哈尔滨解放前夕,许多重要的情报,都是通过山西面馆传递出去的。后因叛徒告密,刘来宝被逮捕。在日本投降撤出哈尔滨前一个月,刘来宝在哈尔滨第一监狱被秘密杀害,卒年三十二岁。(刊于《微型小说选刊》2024年第20期)
可读性·思想性·文学性
您阅读、写作的良师益友
声明
《微型小说选刊》投稿、荐稿邮箱:
wxxsxk23@163.com
征
订
来源:微型小说选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