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特高压输电线路作为能源输送的“主动脉”,其安全运行直接关系国家能源安全与社会稳定。近年来,受气候变化、人为活动等因素影响,山火频发成为威胁线路安全的重要隐患。据统计,我国超70%的特高压线路穿越林区,山火引发的线路跳闸事故占自然灾害类事故的35%以上。为破解这
特高压输电线路作为能源输送的“主动脉”,其安全运行直接关系国家能源安全与社会稳定。近年来,受气候变化、人为活动等因素影响,山火频发成为威胁线路安全的重要隐患。据统计,我国超70%的特高压线路穿越林区,山火引发的线路跳闸事故占自然灾害类事故的35%以上。为破解这一难题,电力行业正加速构建“智能监测+协同联动”的立体化防控体系,实现山火风险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御”的转变。
一、全天候智能监测:筑牢山火防控“第一道防线”
1. 多源感知技术融合
依托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检、在线监测装置等技术,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例如,国网湖南电力研发的山火密度预测模型,结合气象数据、植被分布等多源信息,可提前72小时预测高风险区域;专用监测卫星预计2024年发射,将实现重点区段每15分钟一次火情扫描。同时,全国已部署超8万台输电线路可视化终端,配备红外双光谱摄像机,可识别1公里外0.5平方米的火源,夜间监测精度达±0.5℃。
2. 智能识别与精准定位
通过AI算法对监控视频进行实时分析,识别焚烧秸秆、燃放烟花等隐患行为,误报率低于5%。如湖北黄冈应用的通道可视化智能识别模型,可自动标记线路周边20米内的易燃物,并通过北斗定位系统精确锁定火点坐标,误差小于5米。部分装置还集成语音警示功能,对靠近线路的人员进行实时提醒,减少人为火情引发概率。
二、应急联动机制:构建多方协同“防火共同体”
1. 政企联动:打通信息“最后一公里”
各地电力部门与应急管理、林业、消防等部门建立直联工作群,实现火情信息秒级共享。例如,贵州电网将10家地市供电局纳入全省1795个县乡级防火群,2024年一季度通过卫星遥感与监测终端共触发预警1031次,其中92%的火情在萌芽阶段被扑灭。湖北武汉建立“山火隐患分级响应制度”,对距线路500米内的火情启动橙色预警,属地消防部门须30分钟内到达现场。
2. 区域协作:打造生态化防火带
针对林区线路密集区段,创新“以树防火”模式。湖北黄冈试点“3+N林电协作”机制,联合林业部门将线路通道内16万棵松树替换为油茶,既形成生物防火隔离带,又为农户创造经济收益。2023年,该市通过植被改造减少山火隐患点460余处,线路跳闸率同比下降67%。此外,多地推广“林长+线长”双责任制,将护林员与巡线员纳入统一调度,实现“火情第一时间发现、隐患第一时间处置”。
3. 群防群控:强化全民防火意识
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防火宣传。线下在林区入口、村庄张贴20万余张警示标语,发放《电力设施保护条例》手册;线上利用短视频平台普及山火危害,播放应急演练实录。2024年春节期间,湖北鄂州“鄂电红马甲”团队累计劝阻违规燃放行为120余次,群众主动上报火情线索35条,形成“人人都是防火员”的社会共治格局。
三、成效与展望
截至2024年底,全国特高压线路山火预警准确率达91%,平均处置时间从2019年的120分钟缩短至45分钟。未来,随着5G、物联网技术的深化应用,防山火体系将向**“智慧化”**升级:一方面,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模拟火势蔓延路径,为灭火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探索“无人机+灭火弹”自动处置模式,实现小火自灭、大火可控。
特高压线路防山火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唯有坚持“智能监测为基、协同联动为要”,方能筑牢电网安全屏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电力保障。
来源:深圳华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