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实现“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目标?在云浮市新兴县太平镇的干部看来,要从“小切口”驱动“大蝶变”,从“局部美”向“全域美”演化,他们的方法,是以“党群同心、多元共建共治共享”为核心理念,从农房风貌提升、乡村绿化提质、墙绘艺术赋能去发力,推动乡村,实现生态
如何实现“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目标?在云浮市新兴县太平镇的干部看来,要从“小切口”驱动“大蝶变”,从“局部美”向“全域美”演化,他们的方法,是以“党群同心、多元共建共治共享”为核心理念,从农房风貌提升、乡村绿化提质、墙绘艺术赋能去发力,推动乡村,实现生态增值、风貌跃升、治理增效的阶段性突破。
太平镇的美丽乡村
旧宅新生,盘活资源解锁“和美空间”
在社圩村,农户老王的新改造农房格外亮眼:红瓦白墙,整洁美观。他欣喜地说:“村里组织工匠队,邻里帮工、乡里贤达补点钱,我自己花了12000元就弄好了,政府的支持太实在了!”太平镇将农房风貌提升作为深化“百千万工程”、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示范镇的关键抓手,以规划引领,分类施策,让乡村颜值和功能双提升。
在实施路径上,太平镇在“百千万工程”典型村重点遴选一批示范户,由政府统一提供“穿衣戴帽”等标准化技术方案,打造风貌协调、可复制推广的样板户,破解了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难题。他们还建立了一套“户主备料+邻里帮工+政策补资+工匠施工”的机制,组建专业工匠服务队提供技术支撑,显著降低改造门槛,提升群众参与度和可行性。同时盘活闲置资源赋能乡村,系统摸排甄别各村闲置农房,统一改造为村级共享文化室、旅游驿站等多功能空间,由村集体运营管理,实现闲置资产盘活与公共服务补短双赢。目前示范带已完成378户农房焕新升级,凤山、社圩等重点区域呈现红瓦白墙、绿树掩映的连片“和美”新貌。
执笔“青绿”,多元聚力涵养“绿美效应”
盛夏时节,在社圩村的一块边角地,村民老陈正与邻里一起将刚收获的蔬菜装筐,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块地清拆后,村里立马建了‘小菜园’,分给咱大伙儿种,自家吃不完的还能卖点钱,家门口干干净净又能增收!”老陈的切身感受,正是太平镇盘活拆后零星地块、全域推进“四小园”建设的生动缩影。截至目前,全镇已建成“四小园”432个,“推窗见绿、行路有荫、村隐林中”的绿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太平镇的党建引领激活了“绿美先锋队”的引擎。1588名党员下沉责任网格,划分片区、认领苗木,建立起“一树一档、一党员一责任”的精细管护体系,并带头开展绿化主题党日活动187场,有效激发了群众参与热情。为破解绿美建设中的资源、技术与长效难题,太平镇整合了多方力量,组织县直挂点单位干部驻村联动,与村民共植新绿,联合林业技术团队精准测绘规划,优选乡土树种科学布局,并通过鼓励企业认捐等方式,筹集社会资金超150万元,筑牢长效养护根基。同时邀请专业技术团队常态化下沉指导,覆盖从栽植到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的全链条管护,真正实现“栽一片、活一片、绿一片”。今年,全镇累计新植苗木3.5万株,新增公共绿地面积超170亩,实现了增绿提质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如今,绿色不仅成为太平最靓丽的生态名片、可观可感的民生福祉,更凝聚起全民共建绿美家园的广泛共识。
以墙为布,党群共绘“善治图景”
漫步在凤山村道上,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墙绘跃入眼帘。村民驻足在《硕果满枝》主题墙前,脸上洋溢着自豪:“以前空墙不好看,现在上面是咱太平的美丽风光,天天看都不腻!”这正是太平镇创新探索的实践成果——以墙绘艺术撬动治理提升,让昔日单调的墙面变身传播文明、凝聚共识的艺术载体。
在实际工作中,干部队伍如同一个“移动议事厅”。他们沉下身子、走村入户逐户发放宣传彩页、向群众面对面征集墙绘主题与选址建议,让村民意愿贯穿创作始终。乡里能人积极响应号召,应声“归巢”,组建起专业创作团队,将风车山的巍峨、共成水库的潋滟、象窝山的灵秀等本地风物,深度凝练成凤山村的《硕果满枝》、大郎村的哪吒系列等承载乡愁的“文化名片”。同时,他们还构建“片区包联+党员带头+互助工作队协管”的责任链条。由党员领衔的志愿管护小组担任“墙面管家”,分片巡查、快速响应,对污染破损问题限时“复原”。
人居环境美了,淳朴民风在润物无声中涵养,在外乡亲的乡愁,有了稳稳的寄托。
文 | 记者 郑俊良 通讯员 蓝海燕 梁泳珊
图 | 受访者提供
来源: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