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正值中国经典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诞生66周年,92岁高龄的《梁祝》作曲家之一何占豪先生将携手小提琴家吕思清,在广州中山纪念堂献上大型东方交响音乐会。为纪念这部音乐瑰宝,广州中山纪念堂发起了“梁祝66年声动羊城——寻找时光里的蝴蝶”特别征集活动。
一曲梁祝,结下亿万情缘。
诞生于1959年的《梁祝》让古典音乐飞入无数普通人的生活,化作了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记忆。
2025年,正值中国经典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诞生66周年,92岁高龄的《梁祝》作曲家之一何占豪先生将携手小提琴家吕思清,在广州中山纪念堂献上大型东方交响音乐会。为纪念这部音乐瑰宝,广州中山纪念堂发起了“梁祝66年声动羊城——寻找时光里的蝴蝶”特别征集活动。
本期报道,呈现了一位来自河南周口的50岁乐迷李先生与《梁祝》的30年情缘。自少年时代起,《梁祝》的旋律伴他一路求学、工作、出国、返乡。在外漂泊的几十年里,每到一地,买盒磁带放进随身听,都是他在闲暇时最平常的放松机会,时至今日他还在家中保留着三盘《梁祝》磁带。得知何老即将再度执棒,他也想将这份来自旋律的感动传递回演出现场。
时光留声,《梁祝》磁带记录青春
“对音乐的喜爱应该是从小时候就开始了,那个年代我们的娱乐方式主要还是收音机,再往后才有了电视。”提起与音乐结缘,李先生的语气轻快了许多,仿佛回到了最无忧无虑的岁月。“我开始收集磁带是在读中学的时候,大约十五六岁,有一点零花钱也舍不得吃、舍不得花,就为了攒下来买磁带。”
李先生收藏的《梁祝》磁带
在李先生最初的音乐记忆中,蒋大为、刘欢、陈红是塑造自己最早音乐审美的几位艺术家。而与古典乐曲《梁祝》的结缘,则源自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为原型的一众影视作品。
1994年,香港导演徐克将中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梁山伯与祝英台》搬上大银幕。吴奇隆、杨采妮领衔主演的电影版《梁祝》,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重新编曲、填词,由主演吴奇隆演唱,熟悉的哀婉旋律塑造了一代年轻观众对爱情的初印象,也让不少人借此机会再度回顾经典曲目《梁祝》。
越剧、黄梅戏、电影,影视作品的风靡让李先生了解到了越来越多《梁祝》故事,也慢慢开始收集起了相关的磁带、DVD和VCD。
从《十八相送》,到四海珍藏
“那个时候如果不是深度的音乐发烧友的话,大部分人对《梁祝》的喜欢,都是指《十八相送》那一段。”李先生说。《十八相送》是《梁祝》故事的转折点,书院求学三年的祝英台在一封家书的催促下即将归家,十八里路上,深陷不舍与纠结中的祝英台犹豫是否将女儿身告知梁山伯。
在协奏曲《梁祝》中,何占豪先生先是将小提琴作为《十八相送》的唯一主角,少女英台的满腹心事通过小提琴的婉转千回表现的淋漓尽致,随着后续大提琴逐渐夹杂其中,两人一言一语,依依惜别的相送场景又浮现在了听众脑海。
“刚听的时候其实不知道其中的意味,只是觉得经典、悲伤,但反复听了之后越来越喜欢,后来就决定买一盘完整版,慢慢听。”李先生的《梁祝》情缘自此而起。从家乡周口,到后来工作的北京、无锡、东南亚,不论走到哪里,磁带都是他心心念念的珍藏。
“搬家的时候,先把磁带箱子放好,这都是我当年从牙缝里挤出来的钱买的,一盒原版磁带五六元,上世纪90年代的五六元可不是一笔小数目。”港台的版本耐听但贵,日本的机器耐用但不好买,李先生至今仍保存有四五台产自日本的磁带播放器,几十年的乐迷生涯让他对此如数家珍。
李先生与他收藏的播放器和磁带
《梁祝》诞生66年,作为古典乐民族化尝试的经典之作,是不少乐迷古典乐的启蒙之作,也是无数听众对美好爱情的初印象。“《梁祝》的年龄其实比很多乐迷的年龄都大,已经成为了我们人生经历的一部分。听到何占豪老师还能再次出山举办大型音乐会,我真的非常激动。”在听到羊城晚报记者告知的消息后,李先生语气瞬间兴奋。“如果是在我们本地举行,门票即使几千元我也毫不犹豫地要去听听。”
8月29日晚,92岁高龄的何占豪先生将亲自执棒,携手国际著名小提琴家吕思清先生,为观众带来一场跨越时空的音乐盛宴,诠释“外来形式民族化,民族音乐现代化”的创作理念。
七夕佳节,在中山纪念堂,邀您共赴化蝶之约。
文|记者 范晗越 孙牧
图|受访者提供
来源:羊城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