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和《红楼梦》:谁才是越剧艺术皇冠上最耀眼的那颗明珠?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8 18:02 1

摘要:越剧戏迷们都知道《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和《祥林嫂》这四部经典剧目被誉为越剧历史上的四大名剧。这些剧目也是上海越剧院的核心保留剧目,经过那些越剧宗师们和编导人员长时间的修改更新,已经成为深嵌在越剧艺术皇冠上的四颗影响深远,不断熠熠发光的夺目明珠。

越剧戏迷们都知道《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和《祥林嫂》这四部经典剧目被誉为越剧历史上的四大名剧。这些剧目也是上海越剧院的核心保留剧目,经过那些越剧宗师们和编导人员长时间的修改更新,已经成为深嵌在越剧艺术皇冠上的四颗影响深远,不断熠熠发光的夺目明珠。

这其中,尤以《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红楼梦》堪称越剧艺术上最高的两座山峰,不管是老一辈戏迷,还是新一代的越剧观众,很多都是因为这两部杰作才入坑越剧的。

这里我斗胆评估一下这两部剧,看看哪一部才是越剧历史上最有代表性、艺术成就最高的剧目。

按照满分一百分,以剧本质量、唱段品质、舞台艺术性和影响力四个维度、各25分的权重进行分析和总结。

《梁山伯与祝英台》:范袁电影版

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戏曲艺术家们都带来了他们最新的作品。由华东越剧团编排的新版《梁祝》在这一次演出大会中大放异彩。

这部剧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等领导人的肯定。演出结束之后,毛主席还有些意犹未尽,对身边的人说:这个戏演的好,我看可以试着拍成电影,让更多的人能看看!

1953年,在周总理就按彩色影片制作《梁祝》的拍板下,电影《梁山伯和祝英台》开始制作并出品。这部由桑弧、黄沙执导,由袁雪芬和范瑞娟主演的越剧传统故事题材影片,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也是越剧历史上的一部不朽名剧。它的出现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既是中国戏曲艺术上的一次革新和进步,也是第一部走出国门,享誉国际的中国古典戏剧杰作。

剧本质量(25分)

首先,致敬一下徐进大师。他不仅仅是《梁山伯和祝英台》电影剧本的主创者,也是越剧电影《红楼梦》的编剧。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剧目《沙漠王子》《盘夫索夫》《花中君子》《金山战鼓》《劈山救母》以及《舞台姐妹》都出在徐老师笔下。徐老师说是越剧历史上最知名和最重要的编剧,无人可比肩。

《梁山伯和祝英台》一直以来就是越剧舞台上出现最多频次的剧目,长盛不衰。早先这部剧叫做《梁祝哀史》,在解放前可以说每团必演,而且几乎每个创派宗师都演过这个剧目。

旧社会梁祝的剧本内容良莠不齐,里面还夹杂一些不堪入目的唱词。目前的剧本是建国前后经过越剧前辈们再度整理的版本,去粗存精,整部戏结构更加紧凑,更富有戏剧感染力。

梁祝唱词设计既口语化和生活化,又有一定的文学性,可以说是越剧史上整体品质最高的剧本之一。

附:楼台会:祝英台部分唱词

记得草桥两结拜,同窗共读有三长载。情投意合相敬爱,我此心早许你梁山伯。

可记得,你看出我有耳环痕,使英台脸红耳赤口难开;

可记得,十八里相送长亭路,我是一片真心吐出来。

可记得,比作鸳鸯成双对。可记得,牛郎织女把鹊桥会。

可记得,井中双双来照影。可记得,观音堂前把堂拜。

我也曾,留下聘物玉扇坠。我是拜托师母做大媒,约好了相逢之期七巧日;

我也曾,临别亲口许九妹。我指望有情人终能成眷属,想不到美满姻缘两拆开。

梁兄啊:

我与你梁兄难成对,爹爹是允了马家媒;

我与你梁兄难成婚,爹爹收了马家聘。

我与你梁兄难成偶,爹爹饮过马家酒,

梁兄啊,爹爹之命不能违,马家势大亲难退。

说明:

“楼台会”是《梁祝》全剧的高潮部分,也是故事情节发展中最悲情的一折。

祝英台这一段开始是回忆两人朦胧的恋爱时刻。一个女孩子从芳心暗许到十八相送时的巧语点拨,再到拜托师母做媒,然后因为被父亲做主嫁给马家后的爱情梦碎。正是因为后面被命运安排不得不错许他人,才显得前面两人爱情发展过程的可贵和难忘;也因为前面刻骨铭心的感情回忆,才更凸显后面这样命运安排对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残酷和无奈。

《梁祝》中这样生动而细腻传情的戏词有很多,即使放到今天仍不过时,仍然是戏曲文化的经典。个人认为这是因为编剧的文化功底所在,一部老戏既没有去掉书袋,搞的一堆引经据典的旧文化词语让戏迷感到隔阂;又能做到不粗俗,虽然通俗易懂但情真意切,内含的感人情景和真情倾诉让戏迷有很强的个人代入感。

真诚但不平铺直叙,感人但不乱洒狗血,这样感情内蕴、逐步增加戏迷观众的情绪价值的唱词是很高级的艺术。

唱段品质(25分)

就目前广为流传的袁雪芬与范瑞娟两位宗师演绎的1953年电影版本,可以说从头到尾每段唱腔都有足够的可听性。

《梁祝》是越剧历史上唱段被传唱最多最广的经典剧目之一,尤其以《十八相送》《回十八》《楼台会》等选段为其中佼佼者。这些唱段也是当下承袭范派、袁派和傅派的后一辈越剧演员的必须要做好的入门功课。

舞台艺术性(25分)

电影《梁山伯和祝英台》由袁雪芬、范瑞娟、张桂凤、金艳芳和吕瑞英多位宗师参与表演,后期更多的是傅全香和范瑞娟两位老师搭档主演这部戏。可以说不管是范袁版本的梁祝,还是范傅版的梁祝,都是越剧历史上的经典之作,至今这几位宗师的传人仍然按照老师的程式在表演这部剧。

另外这部剧目的服化道即使放在今天的戏曲舞台上仍不过时,仍然代表了越剧舞台艺术的最高水准。这部剧服装秀美、布景美丽,舞蹈设计如化蝶场景等,富有东方的独特美学韵味,堪称戏曲中的典范。

一部戏曲的舞台艺术性取决于多方面因素,但最主要的还是人物方面的塑造和唱腔水平决定了这部剧的艺术高度。

袁雪芬老师的祝英台秀气内蕴,灵动中又端庄可亲,一副古代闺门小姐的神采;傅全香老师的祝英台活泼可爱,但又不失大家闺秀的持重。两位宗师的两个祝英台都是越剧历史舞台上的经典,不分高低。

这里尤其要说的梁山伯是范瑞娟老师艺术人生中最重要也最有份量的一个角色。用今天的话来说,范老师就是“天选梁山伯”。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梁山伯某些地方犹如《射雕英雄传》中郭靖,如果一个不成熟的越剧演员就会放大他身上的憨厚淳朴,直至演的又呆又傻。而范老师的梁山伯就如同我们生活中遇到的那些老实勤奋,待人坦诚的年轻人,有些实心眼,也许一下子跟不上聪明灵动的祝英台的节奏,但总会后知后觉,绝不是一个迷糊愚笨的角色。就如回十八那时内心如蜜糖,每一步走出都是自嘲和爱意;而且尹派中梁山伯分明也是一个爱上进、重友情又关爱学弟的谦谦君子。所以戏迷们经常会笑"山伯是个呆头鹅”,但从没有怀疑祝英台为会喜欢这样一个梁山伯。

影响力(25分)

梁祝是中国第一部国产彩色艺术电影,也可以说是越剧历史上对外影响力最大的一部电影。它的影响力不仅仅体现在对越剧整体舞台艺术的推动上,它在新中国的外交事务中也起到了宣传上的“奇兵”作用。

1954年,周总理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到参加日内瓦会议时,将新鲜出炉的《梁祝》也带出了国门。

在为外国记者举行的电影招待会上,周总理特意安排上映《梁山伯与祝英台》,并在邀请的请柬上注明“请您欣赏一部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据与会者回忆:电影放映时,观看电影的各国与会代表看得如痴如醉,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在影片的高潮阶段,放映厅里还不时能听见感叹声和哭泣声。放映结束后,观众还如醉如痴地坐着,沉默了大约一分钟后,突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他们久久不肯离去,纷纷发表观后感。

《梁山伯与祝英台》打开了西方了解新中国的大门,也推动了陷入僵局的谈判峰回路转,新中国的外交在日内瓦取得了空前成功。

也因为这部电影,当时著名的电影艺术家卓别林被深深打动,并想亲自见一见电影中的演员。范瑞娟老师接到周总理电报通知后,和其它四名演员赶到了日内瓦。而见面后,卓别林不敢相信梁山伯的扮演者尽然是一名女性。可见范瑞娟对梁山伯这个人物塑造有多么的成功,不仅仅是形似而且神似。

另外,越剧《梁祝》也推动了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交响乐《梁祝》的诞生。

1959年,上海音乐学院学生陈钢与何占豪以“梁祝”为主题,创作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作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献礼。

何占豪老师在浙江越剧团工作期间,多次参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演出,对越剧的音乐非常熟悉。这种经历为他后来创作《梁祝》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既是是小提琴演奏“洋为中用”的一次成功尝试,也是中国戏曲文化有无限生命力的一种体现。

《红楼梦》徐王电影版

1958年2月18日,上海越剧院二团公演了由徐进编剧,徐玉兰、王文娟主演的《红楼梦》。

越剧《红楼梦》一出来受到观众如潮的欢迎,就成为中国戏曲舞台上的现象级作品。连演54场,场场爆满,观众达8万6千多人次。周恩来总理高兴的点名将它作为新中国成立10周年献礼剧目。

1962年11月,越剧《红楼梦》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和香港金声影业公司联合出品。由岑范执导,徐玉兰、王文娟主演。《红楼梦》拍摄完成后,一直没有在上海上映。1978年,它才被解禁重映。

剧本质量(25分)

越剧电影《红楼梦》之所以成为经典中的经典,首先是因为它有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做打底。

1955年,上海越剧院的编剧徐进就开始着手策划改编《红楼梦》。

要把一部一百万字的巨著浓缩在三个小时左右的影片中,而且需要有完整的故事线是非常不容易的。徐老师以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作为这部戏的核心主题,把爱情悲剧和反封建精神糅合在一起,选取小说中一些相关的典型情节融汇贯穿,是在有限范围内最大体现了原著的精神面貌,并生动刻画出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个经典人物。

整个《红楼梦》剧本环环相扣,虽然对比原著有大幅度的删减,出场的仅仅有17个红楼角色,但有骨有肉、电影中每个角色都生动鲜明。

徐老师选址“黛玉进府”作为戏的开端,透过林黛玉的眼睛,介绍清楚了贾府的主要人物以及和她们之间的关系。后面通过“读西厢”到“笞宝玉”初步描绘宝黛爱情雏芽初萌,而后宝玉对封建礼教的第一次抗争和冲突;“葬花“和”试玉”是宝黛爱情的形成和命运走向;而“焚稿”“宝玉哭灵”让宝黛爱情走向悲剧高潮。“宝玉出走”则是这部戏的尾声,我个人认为也是画龙点睛之笔。“摔玉”情节前后呼应,宝玉的离家出走是彻底的和封建家族决裂,放到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觉醒”。

不同于取材于民间故事的《梁祝》,越剧《红楼梦》因为原著珠玉在前深受大众瞩目。

但《红楼梦》的唱词确实写得极好,充分体现了徐老师这样从旧时代走出,但又有新时代眼界和文字功底的不凡实力,整个剧本既极具文采又雅俗共赏。

注:电影《红楼梦》宝黛初见

比如宝玉和黛玉初次会面那段唱词:

(宝)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

(黛)只道他腹内草莽人轻浮,却原来骨骼清奇非俗流。

(宝)闲静犹似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拂柳。

(黛)眉梢眼角藏秀气,声音笑貌露温柔。

(宝)眼前分明外来客,心底却似旧时友。

唱词朗朗上口,把宝黛初见刻画的生动鲜活,让人感觉到一份美好和诗意。

这部剧中几乎每段唱词都堪称经典,尤其以“天下掉下个林妹妹"“黛玉葬花”“黛玉焚稿”以及“宝玉哭灵”尤为引人记忆。

唱段品质(25分)

越剧《红楼梦》如《梁祝》一样,可以说从头到尾都是经典唱腔,引人入胜,可以让戏迷从头跟到尾的去跟唱名段。宝黛组合的“天下掉下个林妹妹"和“读西厢”,林黛玉的“葬花”和“焚稿”、贾宝玉的“哭灵”以及宝玉紫鹃的“问紫鹃”都家喻户晓,广泛流传。

越剧《红楼梦》的优美唱段离不开唱腔设计顾振遐老师的功劳。接受过学院派西洋作曲技法的训练,却毕生致力于越剧音乐创作的顾振遐老师,对越剧实行定腔定谱,就是按照演员流派唱腔来设定曲谱。同时将故事情境和唱腔字句充分融合,充分调动乐器和琴师对唱段内容的演绎和增色,使得每段唱腔曲调和人物情节发展紧密相连,演员未起唱腔先有音乐铺垫,让观众不禁一开始就把情绪拉满。

舞台艺术性(25分)

越剧《红楼梦》从剧本到舞美到人物塑造,都富有一定艺术高度和创新,较之之前的电影《梁山伯和祝英台》显得更加立体丰满。

从舞美来说,剧目组专门搭建了相应的建筑和场景。影片中雕梁画栋和庭园流水,秀丽逼真而又不失意境,基本符合原著中的相应描写。

就演员表演上,当时徐玉兰和王文娟两位宗师都已过30岁。如果单从形象受看,有人认为徐老师骨架偏大,而王文娟老师形体上还需要瘦身,和原著中的宝玉黛玉都有一些距离。但实际出片后,这个质疑就基本没有了。这一方面源于两位艺术家长期舞台上塑造人物的功力,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她们对原著中所扮演的角色有着深度的钻研。

当电影里林妹妹一出轿子,娴静娇弱却又充满了古典美;当电影中贾宝玉拿着手串快跑着来见祖母,一个大户人家的公子哥儿跃然展现在啊屏幕上。再加上徐派和王派唱腔的艺术感染力,贾宝玉和林黛玉如同从书中走下来一般,栩栩如生的出现在观影者面前。

所以后期97版电视剧《红楼梦》开拍准备中,演员是亲自过来向两位老师来请教的。

影响力(25分)

越剧《红楼梦》从初上舞台到今天,已经60多年了。就这个剧目,上海越剧院从第一代宝黛,至今已经传承到第十代。它和《梁祝》可以说是越剧历史上被各个地区越剧院团排演最多的剧目。

注:南通市越剧团上演《红楼梦》的剧目手册

电影《红楼梦》可以说是戏曲历史上最成功的红楼改编剧目,自从一出现到至今,都没有可与它相媲美的红楼戏曲剧目。

有评论家称“演出频率之高,社会影响之大,对越剧艺术品位的提升,对表演后续力量的引领,没有哪部戏可以超过《红楼梦》。

《红楼梦》和《梁祝》一样,不仅推动了越剧流派的承袭和发展,也深刻影响和引领了后期越剧的服化道、舞台审美和唱腔设计方面。可以说从每个出色的越剧演员身上都能找到被这两部经典剧目深刻影响的记忆和艺术继承。

从票房而言,1977年,越剧电影《红楼梦》首次在全国上映。当时的盛况可以说是空前绝后,可以说是中国电影史上的奇迹。仅上海一地,当年就有36家电影院24小时连映这部电影。除了江浙沪等越剧的传统票房地区,越剧《红楼梦》上映后在全国都引发了剧烈反响,观众带了铺盖在通宵排队买票。一时间“天下掉下个林妹妹”在全国都家喻户晓,不管看不看越剧的都能唱上一句。

据当时的戏迷口述:为了买到电影票,有人连饭也顾不上吃,就守在电影院外面,困了就靠着墙眯一会儿;有人追着拷贝跑,从一家剧院跟到下一家,看了就哭,哭了还看。

在电影票只有2毛一张的1978年到1982年间,耗资70万元拍摄的越剧电影《红楼梦》创下了高达2亿人民币的票房,观众人次超过12亿,这个记录到今天都没有被打破。

这里要特别提一提我们敬爱的毛主席和周总理,没有他的支持越剧电影《梁祝》和《红楼梦》很难做到我们当下看到的这般完美,或者也可能根本就出不来。

曾志回忆在1052年曾经陪着毛主席在怀仁堂观看范瑞娟和袁雪芬两位艺术家表演的《梁山伯和祝英台》。当戏演到“楼台会”梁祝诀别那一段,毛主席的眼眶湿润,悲伤得不能自抑。观看后,毛主席指示文化部,要把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拍成彩色电影。

周恩来总理不仅是越剧《红楼梦》的知音,而且也是强有力的支持者。在当时国家财政困难时特别拨款给剧组做行头道具,他说看起来寒酸就不是《红楼梦》了。1959年国庆,周总理接见了晋京演出的《红楼梦》主创人员,对该剧加以肯定和鼓励。邓颖超观看后,就该剧需要精简的部分提出了宝贵建议。

据说周总理在临终前有一个心愿,想再听一听《红楼梦》电影中“问紫鹃”这一段。

宝玉:“问紫鹃,妹妹的诗稿今何在?” 紫鹃:“如片片蝴蝶火中化。”

宝玉:“问紫鹃,妹妹的瑶琴今何在?” 紫鹃:“琴弦已断你休提它。”

宝玉:“问紫鹃,妹妹的花锄今何在?” 紫鹃:“花锄虽在谁葬花?”

宝玉:“问紫鹃,妹妹的鹦哥今何在?” 紫鹃:“那鹦哥,叫着姑娘,学着姑娘生前的话。

宝玉:“那鹦哥也知情和义” 紫鹃:世上的人儿不如它!”

想必大家已经发现我给上面两部越剧经典电影都打了满分100分。

在我心里无论是《梁祝》,还是《红楼梦》都是戏曲历史上不可多得、基本无瑕疵的完美之作,即使拿到当下也不会过时。其实到了它们这样的艺术级别,已经不需要再硬分高低了。

我们都要感谢越剧那些宗师前辈和主创人员们给我们戏迷贡献了如此高级和值得一生去欣赏的剧目。所以说越剧迷们天生就是幸福的,我们从来都不缺经典、不缺好的唱段去听去看。

个人水平有限,难免错漏。敬请指正。

来源:生活小心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