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里的“假”,并非指人们的情感体验是虚假的(那一刻的开心或感动是真实的),而是指在“情绪价值”这个消费框架下,情绪被异化、工具化和商品化了。它从一种内在的、自然的人类体验,变成了一种可以被设计、包装、定价和出售的“伪体验”。
虚假的情绪:一切贩卖情绪价值的宣传都是骗局
为什么说“情绪是假的”?
这里的“假”,并非指人们的情感体验是虚假的(那一刻的开心或感动是真实的),而是指在“情绪价值”这个消费框架下,情绪被异化、工具化和商品化了。它从一种内在的、自然的人类体验,变成了一种可以被设计、包装、定价和出售的“伪体验”。
01
自然产生的情绪是复杂、微妙且不可持续的。本身就给人虚无缥缈的感觉。
感情不能当饭吃,一句话就把所有的情绪打回原形。
作为“情绪价值”被售卖的情绪,更是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用于治愈焦虑反而加重了焦虑。
网红主播的“感谢大哥”、情感博主的“暖心故事”、品牌广告的“家庭温馨”,背后都有团队编写的剧本和话术。它追求的不是真情实感,而是最高效率地触发你的特定情绪反应(如愉悦、归属感、被认同感)。
一个走心的广告、一套成功的话术、一个爆款视频模板,会被无数人复制粘贴。你为之付费的“独一无二的关怀”,可能只是对方同时发给一百个人的标准回复。这就像你去吃连锁快餐,买到的不是有“锅气”的家常菜,而是标准流程下产出的薯条,每一根的味道都一样。
它用工业化的、虚假的互动,模拟并替代了真实的人际情感交流。
02
真正的情绪价值存在于真实的关系和共同的经历中。朋友在你失败时的安慰,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你们有共同的历史,他对你的处境有深刻的理解,他的安慰是有根基的。
而消费来的“情绪价值”是无根的。
一个打赏主播的“大哥”,买来的是一声“感谢XX哥送的火箭!”和一句程式化的“大哥真好”。这份“崇拜”和“感谢”与他的真实人格、他做了什么毫无关系,只与他支付的金额有关。
你购买“陪聊”服务,对方表现的“兴趣”和“共鸣”,并非源于对你个人的真正欣赏,而是源于你购买的“一小时服务”。
情绪与产生它的真实语境和关系被剥离了,只剩下一个空洞的、用金钱兑换的符号。你消费的只是一个情绪的影子,而不是情绪本身。
03
最致命的“骗局”在于,它不仅提供情绪,更刻意制造情绪需求,让你陷入“渴求-满足-更大渴求”的循环。
制造焦虑和匮乏感:广告和社交媒体先告诉你:“你孤独、你不够美、你的生活不够精致、没人真正懂你”(制造负面情绪),然后再提供一个解决方案:“买这个、打赏那个、关注这个博主,你就能获得陪伴、美丽、精致和懂得”(售卖正向情绪)。
间歇性强化:就像赌博一样,你发的视频不一定每个都火,你的打赏不一定每次都能得到主播的特别回应。这种“不确定的奖励”机制是最容易让人上瘾的。你为了再次获得那种“被选中”的快感,会持续投入。
这就构成了最核心的“骗局”:它把你原本可以自足、或通过真实努力就能获得的情绪体验(如通过学习获得成就感、通过经营友情获得归属感),变成了一种需要持续付费的“瘾”。你付费购买的,其实是你自己情绪的被剥削状态。
04
虚假情绪的真相
你们不是在为‘情绪’付费,而是在为‘情绪劳动’和‘情绪设计’付费。我批判的不是情绪本身,而是将人类最珍贵的情感体验明码标价、批量生产的工业体系。这不是在满足需求,而是在扭曲和异化我们正常的情感需求。
真正的情绪价值源于真实的关系和成就,是‘做’出来的。而消费来的情绪价值是‘演’出来的,它用即时的、廉价的情绪刺激,替代了需要付出时间和努力才能获得的深度满足感,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快餐主义,长期食用只会导致情感营养不良。
这本质上是一种新型的‘赎罪券’。它先利用社会压力制造了我们的孤独、焦虑和不安(这些情绪很多也是被消费主义放大出来的),然后再把解决方案卖给我们。我们花钱购买安慰,好让自己继续忍受这个制造了焦虑的系统,而不是去改变它或构建真实的关系。”
05
一切贩卖情绪价值的宣传都是骗局。
“情绪价值” 本身不是骗局,它是人类对情感连接、积极体验的正常需求;真正的骗局,是那些利用这种需求、通过虚假宣传、情绪操纵获利的行为。
“情绪价值” 本质是 “基于真实需求的价值交换”,这类宣传不仅不是骗局,反而能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
但是,贩卖情绪价值的商家,在宣传过程中制造虚假焦虑,再 “兜售解药”; 承诺 “无条件情绪满足”,却逃避实际责任;用 “情绪共鸣” 替代 “实际价值”,诱导非理性消费。这就构成了欺骗。
我们既承认情绪需求的合理性,也警惕那些只想 “收割情绪” 却不提供实际价值的陷阱。
我们之所以不拿出具体的事例,主要原因还是目前资本在掌握着话语权的时候,我们的对其揭露容易被当做一种侵权。
“一切贩卖情绪价值的宣传都是骗局。”记住这句话就可以了。
来源:智慧溪水V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