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恪死后,前燕是如何把自己作死的?三年亡国的战绩确实很感人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7 20:26 2

摘要:慕容恪临终,也算是前燕这锅饭里最后一根葱了。想想他在病榻上,眼角余光看到那个帝王位上的侄子,心里暗暗着急。这么多年打江山,收拾残局,风风火火地活了一辈子,到头来还是“看人做饭却放错了盐”,连带自己吃了个窝心饼。一个人的能力大抵就到这里了,剩下的,只能看后人的造

慕容恪临终,也算是前燕这锅饭里最后一根葱了。想想他在病榻上,眼角余光看到那个帝王位上的侄子,心里暗暗着急。这么多年打江山,收拾残局,风风火火地活了一辈子,到头来还是“看人做饭却放错了盐”,连带自己吃了个窝心饼。一个人的能力大抵就到这里了,剩下的,只能看后人的造化。你说历史,真就这么吊诡:一个强人走了,空出来的位置未必会落到另一个靠谱人头上,大多数时间是糟心和失望。

那是366年春末,慕容恪已经烂在床上了。宫里的气氛也说不上太悲壮——倒像是长辈临走前跟家里小字辈叮嘱分家产,但这“家产”是一个动荡的燕国。大司马,是把持六军的肥缺,好容易成了老大,谁肯拱手让出去?慕容恪知道侄子慕容暐是个扶不起的小树苗,后院另外的太傅慕容评年龄大了,气魄却小得很,算不上什么栋梁。少主加糊涂权臣,这雷还没下就已经开始闷响了。

按常理,临终交班都是八个字:“家国天下,唯贤是举”。慕容恪心里当然知道这套说辞,但急归急,他还是老老实实地把心里话反复嘱咐了几遍。不能用亲疏决定大司马,得看谁能守住摊子。针对慕容暐的哥哥们,他更是像个唠叨的老爹,在人家耳朵边上念了大半夜:都比吴王慕容垂差点意思,这活还是让吴王干吧,要不前燕迟早黄了。

什么话都说到了份上,可惜听的人未必上心。慕容恪临走的时候像是个老工匠,把手里的工具反复递给卷不明白的徒弟们,还得一边叮咛一边揪心,“你们可千万别瞎折腾呀。”——唉,人到病重,除了尽尽人事,也没别的法儿,剩下的只能求老天保佑。

很多人都说,慕容恪临死前那番死死推荐慕容垂,怎的不早安排?这话说得轻巧,其实早在一年前他还亲手把慕容垂送到南边去守着十州的大军,看架势就是验资历、造口碑,好把兵符慢慢交出去。但谁想岁月没半分商量,上一年掷地有声,下一年就走到青灯古佛去了。人算,不如天算,活到最后多是不舍和遗憾。

慕容垂这个名字,在燕国不是没点重量。他十三岁就披甲上阵,打仗跟慕容恪一样没输过。可惜前燕皇室的亲缘纠葛比现在的电视剧还曲折,慕容垂和慕容暐一家可谓明着不对付。慕容儁当年玩巫蛊案,差点把慕容垂整搭进去,勉强活下来,妻子也被谋杀。皇后和太后更是一门心思在他身上安插侧室、查岗捣乱。你说,这种家庭,谁还敢放心让“别人家的孩子”继承家产?慕容恪叮咛多少回都白搭,后头的权力就跟烫手的山芋似的,谁都惦记着,但谁都舍不得让慕容垂掌舵。

果然,慕容恪走了还不到几天,燕国最怕的事就发生了——大司马的印信落到了年方七岁的慕容冲手里。慕容评成了朝廷一把手,太后也走上前台参与政事。朝堂像是换了班的剧组,主角一没了,配角立马扎堆上位,各自忙活着自己的算盘。

燕国这会儿其实还是硬茬子。想攻打的人不少,真正敢动的没几个。慕容儁去世那阵,隔壁东晋桓温也想伸手,但被慕容恪的镇军名气吓回去了。西头苻坚也是一样,早就心痒痒,没奈何慕容垂还在,只能忍着。前燕像一幢老宅院,门锁还牢,外头人看热闹,没人真敢破门。只要不自个儿捅漏子,至少还能稳一阵。

可惜这道墙,最终还是从里面趟开的。慕容评这个太傅,历史上被骂成“十六国第一败家子”真不冤。他管事不过三年,却把稳稳当当的大国连根拖垮了。要说短时间败掉祖业不是易事,毕竟底子还在。可慕容评出奇地老练,每逢关头,总能把所有正确选项避开,把有害那个点得死死的。有时候,看他干正事像是故意踩坑,四两拨千斤,全都拨到沟里去了。

那阵子西秦苻坚琢磨着要出兵,打前燕可有志气。但天公不作美,他自个的兄弟们闹了反,蒲坂一带全起了火。苻坚撒了一手仁政,试图劝降,结果家门口被顶翻。这一劫还阴差阳错地把前燕搅进去了——叛军邀请前燕过来斗地主,前秦急得一头汗,连夜派人到燕都做对策公关。慕容评捏着鼻子收了钱,管它后果,前秦间谍说啥他都点头。这样一来,前燕白白丢了一次灭秦的黄金机会。国里意见又多,慕容垂、皇甫真都说该出兵,慕容评一句“家里刚死了战神,咱别惹事”,所有军事提案全让他一票否决。

能对外温吞,对内却一点不软。治国的那会儿,尚书悦绾查出国库黑户二十多万,正寻思要大刀阔斧搞点改革。谁成想,他转身就“暴病而亡”,有史书说是慕容评下的黑手。杀得一个能干的忠臣,朝里其他官员直接噤声,腐败成了默认操作,雪崩里没人愿意做最后的清白。

苻坚甩掉家族内乱之后,回头找慕容评算账。明面上谈割地,慕容评支票开得爽快,兑现起来却变成老赖,一拖再拖。苻坚心头冷笑,干脆把燕国全划拉过来——这些割地之事,最后不过都是“过程而已”。

这期间,南边东晋桓温又嗅到机会,直接带五万人北伐,连克好几处重镇。前燕临危调兵,结果主力一下就被打得稀烂。桓温大军杀到枋头,燕国已然风声鹤唳。慕容恪不在,没人能顶得住东晋铁骑。

眼看山河飘摇,燕国这两个“泥鳅”主政者才慌了张。他们想着“兄弟单位”前秦搭把手,许诺割地当谢礼。苻坚乐得接受,反正左手接地,右手等你两国厮杀后再收尾。

这场面谁都看得头皮发麻,唯独慕容垂还站出来:“让臣去拼一把,不行了再跑。”朝廷别无他法,只能死马当活马医,放手让他上。行家一出手,果然不一般。慕容垂一眼瞅出桓温粮道要命,断水断粮,敌军势如暴雨,一夜间偃旗息鼓,被追得落花流水。

就是这样救了国家,慕容垂却没捞到半点好——赏钱没戏,朝中背后还被严查。有功的都不舒服,没功的却坐享其成。太后和慕容评合计着整死他,塞了间谍正妻,最后慕容垂不得不跑路,投奔了前秦。这一下,前燕最后的屏障也彻底松脆了。

接下来就什么都遮不住了。370年前秦十万大军滚滚南下,慕容评手里有三十万,还敢搁家里拉横幅卖水卖柴,军心一片麻木。敌军攻势如雷,燕国连连败退,最后慕容暐带着人跑路,没两天就被捉了。慕容评更能溜,跑到高句丽,结果被当地当人情送回前秦——这大人物也只能沦为俎上鱼肉。

前燕就这么三年里败得干净。而整盘棋其实早就埋下祸根:慕容评每一步都像在下“必败棋”,无论主外主内,一路瞎折腾,最后连个“收官大杀招”都没有。历史不是总看英雄怎么逆天,有时候,也会让你见识渣的人如何加速大国惨败。小人物瞎闹腾,顶多家里折腾点锅碗。大人物折腾,那就是覆国灭种。

想来这世事,最难的便是把权力交给值得的人。慕容恪死后那几年,前燕的命运就像是市井小户头,看着邻里相争,自己却拿错了钥匙,不知轻重。有人唱歌有人修音,直播没人救场就一地鸡毛。权力这玩意,真是一把双刃剑——得其道者可护山河,纵容昏庸才则满盘皆输。你说,听谁的好呢?这要是慕容恪能再活几年,会不会还是另个光景?我也琢磨不透。古人的焦虑,其实跟我们现在没两样。

来源:杏坛下聆听教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