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北京的秋意裹挟着航天人的悲痛,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防空导弹事业的“擎天柱”于本水,在91岁高龄时永远闭上了双眼。他的一生,是新中国空天防御体系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缩影;他的名字,早已与“红旗”“海红旗”等导弹型号融为一体,化作守护祖国蓝天的“无
2025年8月,北京的秋意裹挟着航天人的悲痛,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防空导弹事业的“擎天柱”于本水,在91岁高龄时永远闭上了双眼。他的一生,是新中国空天防御体系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缩影;他的名字,早已与“红旗”“海红旗”等导弹型号融为一体,化作守护祖国蓝天的“无形盾牌”。
一、从书生到战士:莫斯科归来的“空天筑梦人”
1955年,21岁的于本水以优异成绩考入莫斯科航空学院,成为新中国首批公派留苏的航空学子。在异国冰天雪地的实验室里,他啃着俄文教材,用铅笔在草稿纸上演算弹道方程,心中却始终燃着一团火:“学成之日,必让中国导弹翱翔九天!”
1960年,他带着装满笔记的铁皮箱和一颗赤子之心回国,投身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彼时,中国防空导弹事业尚在蹒跚学步,仿制苏联“543”导弹的任务迫在眉睫。于本水一头扎进车间,从铆钉的公差到燃料管的焊接,每个细节都亲力亲为。有人笑他“书生气太重”,他却说:“导弹是国之重器,容不得半分马虎。”
1962年,U-2高空侦察机肆虐我国领空,传统防空导弹屡屡失手。于本水临危受命,带领团队在21天内完成数万组弹道仿真,提出“近快战法”——将导弹发射准备时间从18秒压缩至8秒。1963年11月1日,当U-2再次侵入江西上空时,地空导弹二营采用这一战法,一举将其击落。此后,“近快战法”成为我军防空作战的“制胜密码”,而于本水也因这一贡献荣立个人三等功。那本作为奖品的《英华大辞典》,扉页上至今留着他遒劲的字迹:“为国铸盾,虽死无悔。”
二、破局与超越:第二代防空导弹的“技术突围者”
20世纪80年代,超低空突防技术成为战争新趋势,传统防空导弹面临“看得见、打不着”的困境。于本水拍案而起:“中国不能永远跟在别人后面跑!”他主导研制我国首型低空超低空防空导弹,却遭遇重重阻力: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资料匮乏,甚至有人断言“中国十年内造不出这样的导弹”。
于本水偏不信邪。他带着团队驻扎在西北戈壁,白天顶着50℃高温调试设备,晚上挤在帐篷里分析数据。一次试射中,导弹突然偏离航向。于本水抓起望远镜,盯着弹道轨迹喃喃自语:“问题出在发射筒盖形变!”他连夜修改设计,将筒盖厚度从3毫米减至2.5毫米。次日试射,导弹精准命中目标,现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这款导弹最终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为我军野战防空的“尖兵利器”。而于本水却淡然一笑:“导弹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只是个‘领班的’。”
三、跨界与融合:野战防空与舰空导弹的“双料开拓者”
年届六旬的于本水,本可安享晚年,却再次挑起技术重担。他担任我国首型野战防空导弹总设计师,提出“弹族化、智能化”设计理念——将反精确制导武器能力融入系统,实现“一弹多用”。有人质疑:“野战防空和舰空导弹能混为一谈吗?”于本水用行动给出答案:他带领团队将防空导弹改为飞航式地地导弹,开辟了“陆海空天一体化”防御的新路径。
在舰空导弹研制中,于本水强调“总体与分系统协同攻关”。他深入生产一线,从弹上计算机的芯片选型到全弹系统的电磁兼容性测试,全程严格把关。一次,某关键部件因公差超标导致试验失败。于本水连夜召集会议,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受力分析图,指出问题根源。厂商负责人红着脸说:“于总,我们这就返工!”最终,该导弹系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标志着我国舰空导弹技术跻身世界前列。
四、精神传承:从“带头的”到“点灯的”
面对荣誉,于本水始终谦逊如初。他将团队成就置于个人之上,却从未停止对后辈的提携。2004年,70岁生日当天,他仍在试验基地指导年轻科学家。有人劝他:“于总,您该歇歇了。”他笑着摇头:“和年轻人在一起,我才觉得自己还年轻。”
晚年的于本水,依然心系航天事业。他多次就科研管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向上级建言,提出“远望、救急、把关、育人”的八字方针。针对当代航天青年,他既肯定其“计算机能力强、外语水平高、精神面貌朝气蓬勃”的优势,也直言其“艰苦奋斗精神有所缺失”的短板。他常对年轻人说:“导弹是‘国之重器’,但比导弹更重要的,是‘国之魂’——那就是自主创新、严慎细实、为国奉献的精神。”
五、永恒的“空天神盾”
于本水的一生,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典范。他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航空航天月桂奖终身奉献奖等荣誉,却始终将“捍卫国家领空”视为最高使命。如今,他主持研制的导弹系统仍守护着祖国的海天,而他留下的精神财富——自主创新的勇气、系统思维的智慧、严慎细实的作风,更成为激励后人的不竭动力。
巨星陨落,精神长存。于本水院士用一生诠释了“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的赤子情怀。他的名字,将与“红旗”“海红旗”等导弹型号一道,镌刻在中国空天防御的丰碑上;他的精神,将如北斗星辰,永远指引着后来者在前行的道路上奋勇向前。
于老,您看——那片您守护了六十余载的蓝天,如今晴空万里,山河无恙。
来源:小溪流水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