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逢夏季台风来临,就会有成群江豚“顶风出水”。这种别有洞天的奇景,被民间俗称为江豚拜风。从科学的角度解释,就是应对气压变低的生存之道。
每逢夏季台风来临,就会有成群江豚“顶风出水”。这种别有洞天的奇景,被民间俗称为江豚拜风。从科学的角度解释,就是应对气压变低的生存之道。
但在科学知识匮乏的古代,这种能精准关联异象的生物行为,只会被蒙上一层神秘色彩。甚至让江豚沦为火攻材料的来源!
夏季 跃出水面的长江江豚
事实上,一切皆源于江豚的两个重要属性:
1不好吃
2可以炼油
最早的江豚口感记载,来自《魏武四时食制》里的那句“不可食”。
宋代诗人王禹偁作《江豚歌》,进一步写出原因在于难吃:肉腥骨硬难登俎,虽有网罗嫌不取。
所以到明朝,李时珍写《本草纲目》也同样载:其骨硬,其肉肥,不中食。
《本草纲目》中的海豚、江豚真的被画成猪头
更早之前,东汉杨孚的《异物志》则记载江豚由懒妇所化,以其油可以点灯。这明显就是附会,听着邪乎,其实是心理作用。正如清朝郑光祖在《一斑录》中分析:盖纺织者必省吝,故暗;游戏者不知节,故明。
等到火药被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原本不堪大用的江豚油,突然被脑洞大的技术人员视为神器。特别是用在奇怪的领域--逆风火攻。
火药毕竟来自中药,按照君臣佐使组方,加点奇怪的药引子也很正常
根据《练兵节要》宣称:江豚油骨能逆风。书中有逆风火歌曰“须教加入江猪骨,骨煆为灰肉炼油,油拌硝灰性烈……火攻阵里神器诀”,还记载了以江豚油制作的“先天水火药”。
此外,《武备志》中的“一炷香”材料,也含有“江豚油二斤”。
《兵录》中的逆风火药方,则将狼粪跟江豚油骨混合,逆风效果plus:狼粪二味加江豚煆骨为灰,炼卤为油,拌以硝硫等药晒焙极干,二八分配火药用以火攻,风逆愈劲,烟淡蔽天。
江豚油火器 堪称明朝的田园版希腊火
清朝文人张九钺作《西山放鹿歌胡牧亭汪辇云杨子载蒋六长同赋》,就畅想当年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陈友谅。其中“江豚啸火煮鄱湖”,极有可能就是指以江豚油发动火攻。这未必是真事,但足以说明脑洞玄学已经广为流传、深入人心。
这些绝对可以让诸葛亮掀棺材板、周瑜被气第四回:咱火攻铁索连环借东风都是“诸葛近妖”,合着朱元璋火攻陈友谅的铁索船阵,加点江豚油,直接无视气象学了!
南京明孝陵博物馆油画《鄱阳湖大战》 清朝文人认为有江豚油火攻助阵
为获得如此逆天的江豚油,《京口三山志》记载:万历年间,兵部还专门下令抓捕,只不过江豚智商太高,根本不上钓鱼佬的当。
不要以为这种脑洞只是保守人士专属。号称开眼看世界的魏源,依旧在《海国图志》中建议:遇连日大风,以火舟攻其上风,而以石油、江豚油之火箭喷筒,从下风夹攻。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亦把江豚骨“逆风而炽”与狼烟“迎风直上”的神奇属性并列。线索之一,就是《本草纲目》的“狼肠直,故边塞以狼矢(屎)为烟”。所以,多半是江豚拜风的现象,令古人产生“以形补形”联想——江豚油添进火药,就可以逆风火攻。
江豚油火攻战略 被清朝人坚持到19世纪
清朝的风浪召唤兽可怜的长江江豚 在清朝又被脑补出新神话
脑洞归脑洞,实战的感人效果很可能已经给出“社会的毒打”。从明至清,江豚油火攻的实际应用越来越少,火药的配方也越来越正常。清朝民间对江豚拜风的联想,同时又在发生着转变——别惹江豚,否则它们会召唤风浪来报复。
《清史稿·本纪八·圣祖本纪三》、《清圣祖实录》等记载,康熙帝亲述:于南巡途中从南京登船去往镇江金山寺,途径黄天荡时遇狂风大作,却毫不在意,还站在船头射击江豚。21年后回想起来还心有余悸。这番经历是无知者无畏,还走了狗屎运。
堂堂清朝皇帝 差点被江豚吓到翻船
晚清的另一位旗人完颜崇实,作《惕庵年谱》记录自己被江豚报复的“教做人”过程。他六岁时随母家乘船过黄天荡,遇见江豚拜风。“熊孩子”属性触发,不顾船夫劝告,以弓矢射击。结果遭遇狂风,船底被江豚创破。多亏邻近渔船搭救,一船人才幸免于难。
天亮后风平浪静,见上游有一商船。船上老妇称是金甲神托梦给自己,传靖江王神谕,要来无偿援助一艘落难官船,完颜一家不禁称奇。日后,崇实之父建了一座靖江王庙“以酬神贶”,并捐制救生船24艘。崇实反省自己“无知快于一戏”差点让大家走得整整齐齐,“实之罪大矣”。
晚清文人绘制的《异鱼图》江豚仍是猪头模样
直至20世纪末,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父母,还喜欢用江豚教育熊孩子:再不听话就把你丢到长江里喂江猪子。
当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江豚既然能召唤风浪报复人类,就可以在风浪中搭救落水者。《明代新乡梁公问孟墓志铭》中就记载:梁问孟遭诬告而贬,乘船途径白螺镇,遇风浪破船而落水,赋诗自若,恰有江豚游来将他顶起,同船上百人均获救,被视为天佑忠臣的奇迹。
清末《点石斋画报》描绘当时民风
“江行者惧,见之(江豚拜风)为不祥,恒于船首焚香祈祷,奉之如神明”
抛开玄学不谈,江豚智商高容易记仇报复,且有将落水者误认为是同类幼崽而托起的天性。但将江豚视为神兽的“迷信”,倒是歪打正着起到了保护野生动物的效果。遗憾的是,这番朴素的敬畏之心,在另一些人那里,惨遭“破除迷信”。
清光绪年间的《熬煮江豚》图文提到:江宁所织之缎,苟不搓以江豚之油,则其色不肥,则江豚宜可以获取。(镇江)蒜山下有渔户数家,掘地而为灶,架巨釜其上……相聚熬煮江豚油……豚之生于江者非真通于神明也,特庸人自扰之耳。
好在一切都似风过浪平。如今,环保意识不断强化,江豚已依法禁捕。长江大保护战略实施以来,其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获得改善,种群数量也趋于稳定。
江豚的油并不一定能“逆风而炽”,但是它的生存境况一定能“逆风而上”......
(全文完)
来源:冷炮历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