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邻居老周的儿子今年刚压本科线,全家人对着志愿填报系统犯了难:"读民办本科,四年至少砸20万,毕业工资可能还没送外卖高;选个好专科,学新能源维修,听说校企合作班没毕业就被预定完了。"
民办本科遇冷,家长算账:花40万换3000月薪,值不值?
广东某民办高校招生办老师这半个月愁白了头——三次降分征集志愿,上万个名额依然无人问津。
而在河南,部分民办本科的录取线已经和专科持平,云南更有学校六次补录仍缺额过半。
这一幕不是孤例,今年全国多所民办高校正遭遇史无前例的"招生寒潮",甚至有新生报到当天拖着行李箱转头就走。
邻居老周的儿子今年刚压本科线,全家人对着志愿填报系统犯了难:"读民办本科,四年至少砸20万,毕业工资可能还没送外卖高;选个好专科,学新能源维修,听说校企合作班没毕业就被预定完了。"
这样的纠结正在成千上万家庭上演。笔者走访本地人才市场发现,某职业院校的数控专业毕业生现场被企业开价8500底薪,而旁边普通本科管理专业的简历堆成了小山无人问津。"我们不看文凭看焊工证。"一家车企招聘主管的话道破天机。
这场寒潮背后是老百姓算明白的一笔账。河北张大姐给儿子算的账本很典型:民办本科每年学费2.8万,加上生活费四年至少22万,相当于全家不吃不喝攒五年。
而堂弟读的电力专科,实习期就跟着师傅爬电线杆,现在月入1.2万。"当初笑话人家专科没面子,现在看谁笑话谁?"更扎心的是,某些民办高校专业还停留在二十年前的教材,学生大四才发现教的跨境电商课程连直播带货都没涉及。
某院校辅导员私下透露:"我们专业就业率水分大,灵活就业都算进去,实际干本行的不到三成。"
但危机中也有转机。浙江某民办高校砍掉法律事务等7个专业,新增智能网联汽车专业,报名人数反增30%;山东某校把课堂搬进海鲜工厂,水产养殖专业学生还没毕业就被水产集团预定。
这些变化印证了一个道理:不是民办高校不行了,是混日子的学校该淘汰了。
这场寒潮终于让很多人清醒:当孩子用三本文凭换来"慢就业",而技校生靠手艺月入过万时,所谓"学历贬值"其实是市场在给教育重新定价。
留给高校的思考题很简单——是要继续躺着收学费,还是爬起来教真本事?而留给家长的选择题更现实:你是愿意为了一张纸掏空积蓄,还是让孩子靠技术体面吃饭?
来源:蜡烛一直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