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百年非遗!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探访平度宗家庄木版年画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8 09:20 1

摘要:一刀一刻,一印一染,呈现着烟火气,诉说着民俗史。作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青岛平度宗家庄木版年画有着200多年的历史和鲜明的艺术风格。近日,来自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的8名大学生带着好奇与敬畏,走进这个因木版年画而闻名遐迩的村庄。作为大学生暑期“

一刀一刻,一印一染,呈现着烟火气,诉说着民俗史。作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青岛平度宗家庄木版年画有着200多年的历史和鲜明的艺术风格。近日,来自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的8名大学生带着好奇与敬畏,走进这个因木版年画而闻名遐迩的村庄。作为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们对宗家庄木版年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这里她们见到了将半生心血倾注于宗家庄木版年画的传承人孙爱芹,她向学生们介绍了这项传统技艺,并手把手带着学生体验,完成了这场传统与现代、古老与青春的对话。

宗家庄木版年画传承人孙爱芹

刻印间注入温度情感

平度宗家庄木版年画的起源可追溯至清道光年间,与潍坊杨家埠年画同根同源,却又自成一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每一幅年画都是一个故事,一种祝福。”孙爱芹向来访的大学生说道。她身后工作室的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年画作品——财神爷、灶王爷栩栩如生,怀抱锦鲤的“白胖小子”喜庆可人。这些作品线条流畅,色彩明艳,大红大绿间洋溢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这种独特的技艺,不仅体现了民间艺人的智慧,更承载着胶东地区特有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记忆。2006年,宗家庄木版年画被山东省政府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项古老的民间艺术正式获得了应有的文化地位和保护。

作为东增升画店第八代传人宗卫亚的妻子,孙爱芹自嫁入宗家起就与这门技艺结下了不解之缘。凭借悟性和对艺术的敏感,她很快掌握了从刻版、调色到印刷的全套技法。更难能可贵的是,她将女性特有的细腻融入创作中,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为年画注入了新的生机。

面对机械化生产的冲击和传统年画市场的萎缩,孙爱芹选择了坚守。“机器做出来的东西没有灵魂。”她说,“手工制作每一刀、每一刷都是人与材料的对话,是有温度、有感情的。”这种坚守并非易事。传统年画制作工序烦琐,从选料到刻版,从调色到印刷,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精湛的技艺。

交流中探索非遗传承

“最重要的是让年轻人了解和喜欢上年画。”孙爱芹说,“每年暑假都会有很多大学生来这里进行社会实践、完成毕业论文。我珍惜每一次与年轻人交流的机会。”

对西北政法大学的学生朱雪晴来说,这次三下乡活动是一次难忘的文化之旅。“走进孙老师的工作室,仿佛进入了一个色彩斑斓的艺术世界。”她兴奋地描述道,“每一幅年画都在诉说着历史的故事,传递着民间的情感。”更让同学们感到震撼的是亲手体验年画制作的过程。在孙爱芹的指导下,她们尝试了拓印技艺——刷墨、铺纸、按压,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耐心和技巧。

团队领队李姿萱感慨,通过亲身体验让她们对非遗传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传承不仅仅是技术的传授,更是一种文化基因的延续。

同时,大学生们也了解到宗家庄木版年画也面临着传承人群老龄化、市场需求萎缩、与现代审美存在差距等问题。大学生朱雪晴表示,“孙老师这样的传承人正在努力寻求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而年轻一代也开始关注和喜爱传统文化。”

同学们建议,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开发更多符合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建立非遗体验基地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更重要的是,要让非遗走进教育体系,从娃娃抓起,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大学生张雨萌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传承不是简单复刻,而是要让老手艺在当代土壤中重新扎根、开花结果。我们需要在保持核心技艺的同时,赋予传统工艺新的时代内涵。”

“大学生们的到来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路和能量。”孙爱芹欣慰地说,“他们用年轻人的视角看待传统艺术,往往能提出让人耳目一新的想法。”这种双向赋能正是三下乡活动的深层意义所在。传统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和文化自信,而年轻人的创新思维和现代理念又为非遗传承开辟了新的路径。非遗传承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赛,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努力。正是通过这样的三下乡活动,通过年轻人与传统文化的亲密接触,文化的血脉得以延续,文明的火种得以传承。

来源:福建文化志愿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