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种能掏心掏肺的挚友,无论相互之间的距离有多远,都能心灵相通,意气相投,如同近邻一般。正如古人所说“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在人的一生当中,我们会认识无数的人,而在这茫茫人海之中,谁都渴望交到那种能掏心掏肺的挚友。
这种能掏心掏肺的挚友,无论相互之间的距离有多远,都能心灵相通,意气相投,如同近邻一般。正如古人所说“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然而,在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当很多人真正地深入交往后,都会发出一种“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的感慨。
因为在现实中,很多人都只有表面的点头之交,即利益往来时笑脸相迎,而困境一旦出现,那些只有冷漠与功利性的人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正如一千多年前唐朝诗人张谓所写的《题长安壁主人》那样,世俗的交情,都建立在金钱与利益的基础之上。其诗如下:
题长安壁主人
【唐】张谓
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
纵令然诺暂相许,终是悠悠行路心。
写下这首《题长安壁主人》的张谓是大唐诗人,他字正言,河内(今河南沁阳市)人。天宝二年进士,历任尚书郎,潭州刺史,礼部侍郎等职。
张谓年轻时便才华横溢,广读经史,自视甚高。因其性格刚直,不为权势所屈服,因此屡次受挫。
虽然如此,可张谓还是默默地关心这个世界,所以他对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有着深刻的感悟,尤其是见到人世间的丑恶,他便无法抑制内心的愤慨。
后来,安史之乱爆发,长安陷入了更加的混乱之中,唐朝的局势也更为错综复杂。各股势力明争暗斗,官场之中,钩心斗角、混沌不堪。
公元763年,持续了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平定,张谓再次踏入了朝廷。但此时朝廷的腐败问题却日渐暴露,人们趋炎附势、追求名利的风气开始愈演愈烈。
因此,张谓虽然再一次做了唐朝的官员,可他尝尽了乱世的艰辛苦楚,经历了官场的乱象与纷争。在这种情况下,他看透了人情世故,看透了社会的本质。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长安投宿的张卫便在房东的墙壁上写下了《题长安壁主人》一诗,来揭露此时的人情世态。
深度赏析
张谓的这首《题长安壁主人》虽然简单直白,但却写得无比深刻,真可谓是写透了人情世故。
在张谓的这首诗中,他提到的“长安壁主人”代表了当时诗人所见到的市侩典型,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张三李四。
第一二句的“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是说:世上那些平庸鄙俗之人交朋友,得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之上。金钱越多,交情越深,金钱越少,交情越浅。
从这两句可以看得出,诗人对世俗之人的这一行为是深恶痛绝的,是愤世嫉俗的,所以张谓心痛不已,大叹人心的不古。
毕竟在诗人心中,黄金再贵,它终究也只是身外之物,可在世俗之人的眼中,它竟沦为衡量人情冷暖的尺度。
黄金一旦不够丰厚,那人们的交情便随之变淡,正如张谓所说“黄金不多交不深”。可见,金钱已严重地侵蚀了人们正常的情感,更沦为了评判感情深浅的标尺。
在张谓所处的时代,许多达官贵人在宴席上表面上你来我往,推杯换盏,称兄道弟,可在背地里,却有着寻常人所不知晓的利益交换。
在这样的利益交换中,那些身份显赫的人,那些位高权重的人,就可能成为追捧和巴结的对象,而如果你仅仅是普通人,想要巴结这样的人,你就必须得有钱。
而在这样的朋友圈,如果你无权无势,如果你的黄金不多,如果你家境贫寒,那你只能被边缘化。而如果你不小心进入了这样的圈子,那么你只得尴尬的退出。
反观我们平常人,我们交朋友依靠的是相互尊重,依靠的是情感的相互回应,依靠的是真心换真心。
而高雅的人交朋友,讲究的是心灵的契合,讲究的义气的相合。正因如此,俞伯牙用一张琴几根弦,便让钟子期明白了他的心声。
而高渐离仅仅以竹尺击打筑弦,便让荆轲唱出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千古绝唱,谱写了历史上最悲壮的“荆轲刺秦王”。
古今对比,你叫张谓怎能不痛心?所以张谓把世俗之人的这种行为无情地披露了出来:“黄金不多交不深”,这真可谓是把人情世故写得通透无比。
最后的“纵令然诺暂相许,终是悠悠行路心”两句紧承上文:如果你的钱不多,那么朋友纵然在口头上对你暂时有所承诺,但始终如路人一般冷漠,他会不会兑现这个承诺只有天知道”。
这两句诗承上启下,说一个人假如没有钱,那朋友当着你的面的时候,可能很少有人会说你是个屌丝、穷鬼,毕竟除了陌生人,谁都不想当面出口伤人。
这样的朋友,本来就没有与你深交的意愿,如果因为偶然的机会与你聚在一起,因为某一种巧合勉强给你一个承诺,这也不过是一种社交场合的敷衍,千万不要去当真。
因为你们始终不是一路人,你没有让他有想巴结你的那种实力,他也不会真心实意地去帮你,这就是隐藏着的人性。
这里的“悠悠”是越来越远的意思,而“行路心”意即始终是路人,你对他没有什么好处,他不可能会把你的事放在心上,即便是天大的事。
总之,张谓的这首《题长安壁主人》虽然看起来明白如话,但它揭露出的社会现象却让我们看到了他所处时代的社会。
这种社会现象其实不仅存在于张谓的时代,它还存在于社会的各个时代。毕竟在金钱与利益的冲击下,很多人都会趋利避害,人情淡泊,万事皆与利益相挂钩。
对此,我们不得不说,趋利避害的确是人类的本能,是刻在人类骨子里的东西,这可能会让一些人觉得人性灰暗,从而失望起来。
可这些的的确确都是人性中存在的东西,没有人可以否认,也没有人可以去除,我们只能说人性有弱点的同时,也有人性的光辉。
比如春秋时期最著名的范蠡与文种的故事,就是人性光辉的典型案例。当初,范蠡与文种都是楚国人,可后来他们投奔了越国,一起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
功成名就之后,范蠡劝文种激流勇退,与他一起离开越国,文种哪里肯听?范蠡只得独自隐退,并化名为“陶朱公”下海经商。
后来,文种因与勾践政见不合,又遭谗言陷害,最终被勾践赐死。范蠡得知消息后,将自己的财富悉数散尽,资助文种家中的穷亲戚,以此来表达对文种的忠诚与怀念。
范蠡与文种这样的朋友,那才是真正的朋友,他们平时能够彼此交心。在辉煌崛起时相互不谄不媚不嫉妒。最重要的是,在落魄或者落难时,他们能够不离不弃,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帮助朋友。
张谓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在从朋友身上,我们看到友情的同时,也看得到人性的功利和虚假,甚至是丑陋。
因此,在充满了物欲与利益交换社会里,除了亲情之外,我们如能得到真正的友情或者爱情,那我们都得要加倍的珍惜。
所以,当别人在炫耀自己朋友满天下时,我们不应该盲目地羡慕。因为,朋友再多,在我们遇到困难时人家退避三舍,那又有什么用呢?
而我们即便是朋友不多,但假如要是人人都能像范蠡与文种那样相互交心,那此生又何须多求?
对于这样的观点,您又有什么样的想法与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精彩的发言!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