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曾说过一句话:“追求财富的同时,更应考虑如何利用这些财富来救国济民,否则,即使发了财也难以摆脱奴隶或亡国奴的命运。”
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曾说过一句话:“追求财富的同时,更应考虑如何利用这些财富来救国济民,否则,即使发了财也难以摆脱奴隶或亡国奴的命运。”
陈嘉庚的这句话诠释了一个道理,就是有国才有家,如果没有国家作为强大的后盾,即使富可敌国也依然护不住自己的财富,最终沦为奴隶。
如果一个商人的背后没有强大的祖国,那么他在列强眼中就是一只待宰的肥羊,命运可想而知。
写到此我想起了200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中的一段颁奖词,给我的印象很深。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
这句话评价的就是钱学森。
钱学森是一名伟大的科学家,在世界享有盛名,他早年在美国学习工作,待遇优越。虽然在美国对钱学森的学术和专业发展更有利,但是在钱学森的心中,祖国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在他的心中也时刻将祖国的利益放在心上。
终于在新中国成立后,毅然带领全家回到祖国的怀抱,此后的余生都在报效祖国。
钱学森用行动诠释了一个道理,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必须有祖国。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到商界。
抗战时期,当日寇的铁骑逼近时,航运巨头卢作孚组织公司开展“宜昌大撤退”,在短短的40天时间里,成功地抢运了150余万人和100万余吨物资到四川,这一行动挽救了抗战时期整个中国的民族工业,受到了国民政府的嘉奖。
他的这一贡献被历史学家评为“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卢作孚没有计较个人得失,更没有携带巨款跑到大后方,而是全力抢运人员和物资,为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
还有药业大王项松茂,他在年少时就深知只有掌握先进的制药技术,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药品,造福国人。
为此,他多次远赴日本、欧美等地考察学习,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制药技术和设备。
在项松茂的努力下,他首创了东吴药棉、甘油、牛痘苗等国产新药,这些药品不仅填补了国内市场的空白,更缓解了民众的疾病之苦。
在国难当头、大是大非面前项松茂的立场也绝不含糊。
1932年1月28日,日寇悍然在上海挑起事变,十九路军奋起抵抗,淞沪抗战爆发。
项松茂的五洲药房接到生产军用药品的任务,项松茂亲自督产,日夜不停地赶制药品,供应前线急需。
1月29日上午,日军包围药房,强行闯入搜查,搜出“抵制日货”爱我国货”等宣传标语和义勇军的制服。随后,日军砸毁店面,将留守的11名职工全部捕去。
消息传到项松茂那里,他忧心如焚,立即决定前往营救。同事担心他的安危,加以阻拦,项松茂慨然表示,“吾不救,谁往者?”
然而,这一去,竟成诀别。面对日寇逼降,项松茂不为所动慨然作答:“杀便杀,中国人不爱中国爱什么!”
日寇闻之恼羞成怒,遂将其杀害,时间是1932年1月31日。
中国人不爱中国爱什么?这句话在当下依然有教育意义,项松茂是商人,眼中也有利益,但他更是一个中国人,他爱中国远甚于爱金钱。
家人在收拾项松茂的遗物时,发现项松茂留在书桌上的一副自勉对联:
平居宜寡欲养身,临大节则达生委命;
治家须量入为出,徇大义当芥视千金。
大节、大义,这就是项松茂的大格局。
还有爱国商人霍英东。
在抗美援朝时期,他冒着被港英政府打压的风险,告诉世人什么是“国家有难,匹夫有责”。
现在的我们很难想象当年霍英东的压力,当时他的商业行为完全在英国的枪口下。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联合国”对中国实施禁运,霍英东不顾危险组建了一支小型船队,在香港与内地之间开辟了多条秘密航线。
为避开英军巡逻艇的盘查,他常常在夜间启航,选择偏僻的海岸线靠岸。期间,他的船队多次遭遇海盗袭击和暴风雨侵袭,但他坚持确保每一批物资的质量,拒绝运送假冒伪劣产品。
霍英东运送的各种药品、钢材等都是中国当时急需的物资,为抗美援朝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1980年,霍英东还专门设立了一个家族基金,规定基金的主要用途是支持内地的教育和体育事业。
1982年,霍英东在一次公开场合表示:"我的根在中国,我的事业在香港,这两者从来都不矛盾。"
这句话很快在香港工商界引起共鸣。
此后,他多次组织香港企业家代表团访问内地,推动两地经贸合作。
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香港企业家开始关注内地市场,投资内地项目。
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
如果没有国,根本就没有家。
时间回到1935年,当时面对西方列强和日本的欺压,中国的各阶层都在压迫中,国内军阀混战的同时,日本帝国主义的枪口也已经逼近华北,百姓的生活受到严重的影响。
在此情况下,1935年爆发的“一·二九运动”中,清华大学学生蒋南翔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这就是国家命运对个人的影响,没有强大的国家,学生怎能安心读书,百姓怎能安居乐业,商人又怎能安稳经商。
写到此,我想起了巴勒斯坦地区的一个男孩。
2023年在加沙地带,年仅10岁的巴勒斯坦男孩侯赛因,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问:“你长大后想做什么?”
男孩想了一下,神情淡然地回答:“我们在巴勒斯坦长不大,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可能被枪杀,失去生命,正常走路都会被杀死,这是我们在巴勒斯坦的生活。”
“我们在巴勒斯坦长不大”,这句话迅速传遍了世界的角落,让人感慨万千。
2024年年初,媒体对加沙儿童的采访中,有几个孩子曾说出这样的新年愿望:“希望自己不要在2024年里死去”。
活着竟然成为了最大的奢望。
现在再回看2024年,这些孩子如果能活着确实不容易。
在2024年的巴以冲突,至少夺去了4万多巴勒斯坦人的生命,其中1.6万多名是儿童;超过1.7万名儿童至少失去父母中的一方;3500名儿童因营养不良和缺乏食物而面临死亡风险,加沙9.4万余名伤者中,儿童占据了很大比例。
即使这些孩子没有死亡没有受伤,他们面对的依然是缺水缺食物的窘迫,这就是加沙孩子的境遇。
即使活过了2024年,可是2025年呢,能活过2025年又成了一个新年愿望,年年都会爆发的冲突,谁又能保证2025年不会发生冲突。
“在加沙,我们长不大。”是加沙儿童的哀鸣。
为什么长不大,不就是因为这些孩子的背后没有一个强大的祖国吗,没有祖国的庇护,个人的生命就得不到保障,无论是商人还是普通百姓,都时刻受到死亡的威胁。
同样的事例还有叙利亚,叙利亚政府倒台后,民众在享受短暂的狂欢后,紧跟来临的就是生活的窘迫,战乱的摧残,经历苦痛才发现,没有强大的国家,民众的生活和生命根本得不到保障。
在叙利亚无论是商人还是政客还是普通百姓,都无法享受安宁的生活。
再看看文章开头陈嘉庚说的那句话,是多么有道理。
以上这些人和事例都在告诉我们,无论是商人还是科学家,还是老百姓,都需要国家的庇护,爱国也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情怀。
因为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所以我们的企业在面对不公时才有底气反抗,而这些企业家的铮铮铁骨也在促进祖国的强大,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进民族的复兴。
来源:时代人物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