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历史文化优势转化为文旅发展优势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8 09:06 1

摘要:历史文化是地域发展的灵魂,更是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近日,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海口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

历史文化是地域发展的灵魂,更是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近日,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海口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等8项保护规划,涵盖“一城、四镇、三村”(海口市历史文化名城,三亚市崖城、儋州市中和镇、文昌市铺前镇、定安县定城镇4个历史文化名镇,以及三亚市保平村、文昌市会文镇十八行村、定安县龙湖镇高林村3个历史文化名村),为海南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画出红线与蓝图,标志海南从守护历史印记向活化文化价值迈进,也意味着海南历史文化保护与文旅融合发展进入系统化、规范化的新阶段。

海南历史文化与文旅发展的内在关系

海南历史文化禀赋独特,利于构筑文旅核心辨识度。海南历史文化兼具多元性与独特性。比如,珠崖郡遗址、崖州古城留存古代边疆治理印记,见证行政脉络延续;郑和下西洋途经遗迹、海口骑楼老街的南洋风情,承载中外贸易与文化交融记忆;琼崖纵队革命遗址记录烽火岁月,铸就精神坐标。这些稀缺资源,让海南在众多旅游目的地中形成差异化优势,成为文旅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历史文化与文旅产业共生,形成价值转化闭环。一方面,历史文化是推动文旅发展的宝贵资源,缺乏文化内核的文旅产业如同无源之水,难以保持长久吸引力;另一方面,文旅产业激活文化,脱离文旅载体的文化无法彰显时代价值。海南历史文化为文旅开发提供稀缺资源,无论是古迹遗址还是民俗记忆,都能转化为独特旅游吸引物;而文旅发展则为文化传承注入活力,通过游客体验让文化走出博物馆、融入日常生活,最终实现“文化保护—文旅开发—价值再生”良性循环,为海南自贸港文旅高质量发展筑牢文化根基。

海南历史文化向文旅转化的宝贵经验

在“一城、四镇、三村”规划获批前,海南已在历史文化资源的文旅转化上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为深化文旅融合、释放文化经济价值奠定了基础。

以原真性保护为前提,守住文旅转化根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海南坚守“不破坏就是最好的保护”底线,杜绝“拆真建假”粗放模式。如修复海口骑楼老街,保留南洋风格的雕花、拱券等,容纳原住民生活与现代业态共存,让老街成为“活着的历史街区”。这种“最小干预”理念,既避免历史遗存的文化价值被过度商业稀释,又守住了文旅转化的核心,为地域文化传承筑牢根基。

以文化内涵挖掘为抓手,激活文旅精神内核。海南文旅转化注重推动静态遗产向动态文化转变。在儋州中和镇,围绕苏东坡谪居,不仅修复遗迹,更打造中国(海南)东坡文化旅游大会等活动,游客可听儋州调声演绎的东坡诗句、品“东坡羹”,感受非遗与历史的碰撞,有力提升旅游文化附加值。

以民生改善为导向,实现文旅共享价值。海南将历史文化保护、文旅发展与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让文化遗产红利惠及百姓。比如,在文昌市铺前镇,当地修复历史建筑,同步完善水电、排污、通信等基础设施,解决居民住得挤、环境差难题;此外,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居民参与旅游经营,村民实现家门口务工,收入显著提升,既守护了遗产,又改善了生活,达成遗产保护与民生改善双赢。

海南历史文化向文旅跨越的推进路径

“一城、四镇、三村”保护规划获批,为海南历史文化实现文旅转化提供新契机。实现资源优势到发展优势的跨越,需在现有经验基础上,从“IP打造、区域联动、配套完善、政策保障”等维度发力,推动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注入文化动能。

构建“一核多元”标识体系,打造国际文化IP。针对部分历史文化辨识度不高、同质化严重问题,需以“一城、四镇、三村”核心文化特质为根,构建“核心引领、多元支撑”的文化IP体系。一方面,深挖IP历史脉络与精神内涵,聚焦代表性人物事迹、关键历史事件,讲好海南故事,提升IP情感共鸣与传播广度;另一方面,推动IP价值向实体经济延伸,开发兼具文化内涵与实用价值的衍生产品,实现文化IP从视觉符号到可消费载体转变,打造具有高辨识度的文化品牌。

推进“单点到集群”转型,织密全域文旅网络。“一城、四镇、三村”地理位置分散,单一节点开发易导致资源碎片化、游客体验感割裂。需按“文化同源、地理联动”原则,打破壁垒,推进从单点到集群转型。一方面,规划跨区域精品线路,串联历史文化节点;另一方面,推动区域资源共享,统一文化标识,整合全域旅游驿站体系,形成“点线面”结合的文旅网络,释放集群效应。

完善软硬件配套,夯实文旅服务基础。优质配套是文旅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优化“城市—景区—乡村”三级交通网络,完善景区步行系统、无障碍设施;搭建一体化文旅平台,整合导览、预约等功能,打造线上虚拟展馆;实施文旅人才培育计划,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

强化“多元共治”政策保障,厚植文旅发展土壤。为确保规划落地,需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共治”的政策体系。一是强化规划执行与监管,落实巡查与问责制度,严守保护底线;二是创新资金投入模式,通过省级财政扶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拓宽渠道并明确权责,形成可持续投入机制;三是加大品牌宣传,定期举办高水平文旅节庆活动,提升国际知名度。

作者:陈春柳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