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一份小学生考试试卷在网络引发热议,试卷上出现多个日式名谓,如樱子、太郎、美子等,这让大家不禁质疑中文名字哪去了,也将文化渗透和文化认同的话题推上风口浪尖。
近日一份小学生考试试卷在网络引发热议,试卷上出现多个日式名谓,如樱子、太郎、美子等,这让大家不禁质疑中文名字哪去了,也将文化渗透和文化认同的话题推上风口浪尖。
随着日本动漫、游戏等亚文化在国内流行,日式名谓在我国教育领域的使用已非个案。日本文化已渗透到生活方方面面,从影视作品到动漫游戏,从时尚潮流到饮食文化,一些商家也为迎合市场使用日本名字命名商品或服务。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期,对外界信息接收能力强但辨别能力弱,接触大量日本名字易在潜移默化中受影响,甚至对自身身份和文化产生迷茫。
过度使用外来文化符号会压缩本土文化符号的生存空间,削弱民众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比如阅读含日式名谓的试题时会产生文化隔阂感,长此以往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会降低。
面对这一状况,我们既不能陷入文化排他的极端,也不能对文化渗透放任不管。教育部门应重视学生文化素养教育,加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和阐释,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同时加强对教材编排的审核;社会各界也应通过各种途径传播中华文化精髓,丰富文化产品供给,为学生营造文化交融又不失本真的环境。
来源:馨儿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