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艺术在乡村生长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0 14:33 2

摘要: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乡村全面振兴持续提供强大精神动力。近年来,多地围绕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进行探索,将艺术元素应用到乡村建设中,并以此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旅融合。这个过程中,政府、村民、艺术家与社会各界如何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中国新闻》报采

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乡村全面振兴持续提供强大精神动力。近年来,多地围绕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进行探索,将艺术元素应用到乡村建设中,并以此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旅融合。这个过程中,政府、村民、艺术家与社会各界如何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中国新闻》报采访统一战线多位艺术家与相关工作者,分享他们参与乡村振兴事业的实践与创新。

重庆市磨子土家族乡村民唐兴元创作的《欢乐磨子湖》。

唐兴元在磨子乡村美术馆内进行绘画创作。

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喇嘛庄村的彩绘墙。

重庆市磨子土家族乡村民陈素英创作的《土家年夜饭》。

莫言楹联书法作品“金沙灿灿山河丽 毕节朗朗风气清”。

钞子艺雕塑作品《老黄牛》,位于北京宋庄。

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喇嘛庄村的彩绘墙。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把艺术“种”在大地上

磨子土家族乡是重庆市忠县唯一的少数民族乡,近年因农民画“出圈”,其打造“磨子土家画乡”背后的乡村振兴故事也屡见报端。一支画笔,如何绘就乡村振兴美丽蓝图?参与“磨子土家画乡”建设的艺术家、工作者给出的答案是:把艺术“种”在大地上。

“稚拙”之美

今年农历春节期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文明实践局、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及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2025年“新生活·新风尚·新年画”美术创作展示活动在浙江湖州、北京通州举行,活动展出作品中有两幅来自磨子土家族乡的村民——74岁的陈素英用热烈的橙红色调呈现了丰盛的《土家年夜饭》,72岁的唐兴元以清新的蓝绿色调勾勒出秀美的《欢乐磨子湖》。

从初次提起画笔到入选国家级美术展览,这两名村民仅用了三年时间。其从“握锄头”到“提画笔”的契机,要从2021年磨子土家族乡被确定为重庆市17个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之一说起。

彼时,磨子土家族乡由中共重庆市纪委监委帮扶集团定点帮扶,帮扶集团成员单位之一民盟重庆市委会牵头,于2021年底启动创建“磨子土家画乡”。2022年4月,当地首期画工培训班迎来第一批学员,其中就有陈素英和唐兴元。

“有些学员一开始不敢动笔,因为没有学过画画,又觉得自己没有艺术天赋,所以没有信心。我们的第一课就是鼓励他们,让他们相信自己能画。”重庆民盟画院院长李毅力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今年71岁的版画家李毅力是忠县人民政府聘请的“磨子土家画乡”首席指导专家。培训时,他向学员展示齐白石、毕加索、马蒂斯等中外大师的作品和土家族挑花刺绣、西兰卡普(一种土家族织锦,与“挑花”均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民间艺术,讲解返璞归真的意趣,“科普”何为稚拙艺术,鼓励学员大胆勾勒。

“村民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在李毅力看来,民间艺术和学院派不同,村民们对于乡土生活有独特观察视角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这是“学院派”想不到也教不了的。

画作之外

2024年,磨子乡村美术馆在磨子土家族乡磨子社区投入使用。这座由铁匠铺改造而成的乡村美术馆,成了“乡村画家”们的创作交流场所。

民盟重庆市委会社会服务处副处长杨晓娇是磨子乡的驻乡工作队队员,她介绍道,磨子乡村美术馆内“常客”有村里的叔叔嬢嬢,也经常出现青春面孔。

“唐兴元负责保管美术馆大门钥匙,每天一大早就来开门、打扫,和陈素英等一起画画,经常来的村民里年龄最大的已经78岁了;忠县文化馆美术骨干黄伟是磨子社区驻村工作队队员,负责指导创作;磨子小学开设了农民版画兴趣课程,孩子们会在课外时间来画画;我们帮扶集团成员单位的几所高校也会组织学生来体验农民画创作。”杨晓娇说。

村民的稚拙笔触,饱含耕种者对土地的深沉情感;画作背后,多方合力撒播艺术种子的过程,让人一窥“乡土中国”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从何而来。

无用之用

目前,磨子土家族乡有主创画工60余人,其画作走出重庆,在云南、浙江、新疆等地展出,“画乡”声名鹊起。这些画作在当地政府、帮扶单位及助农企业的线下线上渠道销售,画工还通过订单式主题创作、农产品包装设计合作等方式实现创收。据介绍,目前骨干农民画工人均年收入超3000元人民币,像唐兴元这样的“尖子生”,2024年的画画加分成收入达1万余元。

村民因收入增加而高兴,也因画画收获了更多快乐。艺术的“无用之用”,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源源不绝的能量。

据介绍,未来,磨子土家族乡将通过农民画培训进学校、进社区等活动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画家队伍,并将农民画与文旅项目融合,吸引艺术爱好者和游客来“画乡”走一走看一看……蓝图铺开,村民“执笔”,共绘乡村振兴美好画卷。

乡村美育的N种“打开方式”

今年2月下旬,贵州省毕节市开明美术馆迎来一个特殊的“参观团”。彼时,馆内正举行“烛光计划·百所乡村学校师生书法作品展”。此次参观是民进中央赴贵州开展“地域+领域”组团式帮扶毕节工作调研的一部分,参观者正是这一馆、一展及更多乡村美育项目的推动者。

点亮“烛光”

这场书法展虽名“百所”,但“烛光计划”覆盖学校早已超过“100所”这个最初设定的目标。“现已建立书法实验学校189所,毕节市金沙县就有9所。”参与此次调研的民进中央文化艺术委员会委员、河北师范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寇学臣介绍道。

寇学臣是“烛光计划”发起人。这项由民进中央社会服务部支持,多家单位共同主办的书法教育公益活动,实施12年来已培训教师5000余人,受益师生达60余万人次。

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体现在此次展出作品的装裱细节中。寇学臣介绍道:“专家团队的作品用红色绫子装裱,他们为传承书法文化做贡献,就像点亮烛光的红烛;乡村教师作品用金黄色绫子装裱,象征该项目教师培训结出金色硕果;学生作品用浅绿色绫子装裱,代表着未来和希望。”

“开明”合力

“‘烛光计划’将下沉到毕节各县(市、区),与‘开明画院讲师团’‘流动美术馆’形成合力。”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王振说道。

王振是此次调研团队的一员。在接受本报采访时,他介绍了民进中央开明画院(以下简称“画院”)相关项目最新进展:“‘开明画院讲师团’将于本月成立,讲师团将结合‘流动美术馆’机制,开展‘开明文化下基层’‘开明美育’活动……”这段介绍里出现的各种新鲜词组,源自画院及民进同仁探索乡村美育创新的实践。

比如“开明文化下基层”。王振提议让画院理事到毕节各县(市、区)中小学授课,助力乡村美育,并设计了具体课程。

又如“开明画院讲师团”,这一构想来自画院副院长封俊虎。这个讲师团由民进中央与省级画院书画人才组成,为乡村美育与文化活动提供人力上的支持。

人才是“开明美育”的基础。2024年,由开明慈善基金会和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第一期民进新时代艺术创作人才研修班”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举办。培训班结束时,民进中央社会服务部向每位学员发了一封《倡议书》,倡议学员发挥专长,参加“开明美育”项目。学员们不负期待,积极加入。据介绍,培训班第二期将于4月在西泠印社举办,讲师团人才储备将进一步壮大。

还有已落成的毕节开明美术馆,其构想来自画院副院长舒勇。这个构想源于舒勇提出的将“感恩”作为毕节城市核心文化符号理念,因为这个理念,毕节“感恩之城”建设应运而生。此外,舒勇还提出“大馆带小馆”机制,促进文化交流。王振介绍:“舒勇副院长正在策划一个AI(人工智能)美术作品展,将毕节中小学生用AI创作的美术作品放在北京展出,让身在北京的统一战线成员见证‘地域+领域’组团式帮扶的成果,感受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

莫言“添砖”

3月上旬,王振与好友、作家莫言共同创办的微信公众号“两块砖墨讯”发表莫言书法作品“毕节童欢乐 金沙花盛开”“金沙灿灿山河丽 毕节朗朗风气清”“儿童欢乐千家乐 农业振兴万事兴”。

据介绍,莫言原计划前往毕节,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便寄情于笔墨。“莫言老师表示,他将始终秉持公益精神,从文学艺术和公益活动等角度出发,以实际行动持续助力民进中央‘地域+领域’组团式帮扶毕节的工作。”王振说道。

2024年夏天,王振以“两块砖公益基金”管委会主任身份到毕节金沙实施“与莫言同行——健康童乐园”公益项目。“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行动,让更多人关注乡村儿童的健康,共同为乡村振兴事业添砖加瓦。”王振说。

莫言曾在一次演讲中感慨,慈善不仅是付出,更是获得。这种感受,王振在当下的工作中也能体会到,“帮扶工作本就是双向奔赴的过程”。

艺术家参与“艺术乡建”

当艺术创意遇上京郊村落,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作为全球最大艺术家群落所在地,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将三十年积累的艺术能量导入乡村振兴。从喇嘛庄村的网红墙绘到内军庄村的雕塑艺术村,通过艺术家与村民深度协作,宋庄正在书写“艺术乡建”的新范式。墙绘“共创”

走进宋庄镇喇嘛庄村,一幅幅墙绘作品吸引游客驻足拍照,这里已成为网红打卡地。村里11面由村民与艺术家联袂创作的墙绘,记录着艺术介入乡村的“破壁”实践。

2023年底,喇嘛庄作为宋庄镇的“艺术进乡村”试点村,启动公益墙绘主题活动,这是宋庄镇实施党建引领“艺术赋能 乡村振兴”特色党建项目的具体实践。

项目执行过程中,工作团队一方面收集村民对墙绘主题、色彩的建议,另一方面由艺术家把控美学品质。最后呈现的墙绘群,传统农耕场景与当代抽象艺术并置,既保留乡土文化基因,又注入现代审美意识。

“大部分艺术家积极参与其中,也很愿意与村民打交道。”宋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以下简称“新联会”)秘书长刘家豪表示,“我们想要通过宋庄镇本土艺术家与美术专业力量相结合,助力村域环境提升和特色乡村品牌建设。”

除了与村民“共创”墙绘,还有很多艺术家打开工作室大门,邀请村民参观。艺术家工作室以灰砖、白墙营造的简约美,也被村民用在自家装修中。村里爱好书法、绘画的人多了,开了艺术餐厅,还建了一座乡村美育馆,不定期举办免费的艺术展。

以艺兴村

距离喇嘛庄村4公里的内军庄村,废弃库房转型艺术展览馆,足球场围栏化身雕塑长廊,闲置院墙变为艺术品展示区……该村打造“内军庄雕塑艺术村”的构想正在变成现实。艺术家、内军庄村雕塑艺术村总策划王振林认为,当艺术踏入乡村,便开启了一场重要的角色转换。艺术并非要主导一切,而是要成为一种积极的助力。

今年1月,“以艺兴村:2025年内军庄艺术大年项目发布会暨内军庄国际文化艺术沙龙座谈会”举行,中共宋庄镇党委、政府和村干部及部分艺术家、村民齐聚一堂,为内军庄村的发展出谋划策。

艺术家许英辉分享了给村民上撕纸课时的感悟,他发现村民创作的作品充满了质朴的情感与独特的魅力。水墨艺术家卢凤才介绍了书法课的开展情况,村民参与热情极高,课堂常常座无虚席,书法课上的良好交流氛围,也延伸到了课外。

“通过举办艺术培训课程、手工技艺工作坊等艺术活动,村民不仅能学习知识和技能,更能在参与中感受艺术乐趣和自身创造力。”宋庄新联会副理事长、宋庄雕塑协会秘书长钞子艺说,“这种互动实为双向滋养。当我们在田间地头播撒艺术种子时,艺术家的社会价值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认同。”

乡村共建

三十年间,宋庄艺术家群体经历了从“候鸟”到“宋庄人”的身份转变。2009年入驻宋庄的钞子艺的经历颇具代表性,他感慨道,“不知不觉间,参与乡村建设就像在建设自己的家乡”。这种认同感源于深度的社区融合。目前,宋庄已推动组建481支村民自治组织、47支艺术家志愿服务团队,总参与人数达1.4万余人,其中艺术家占比18%。艺术家通过村民议事会、艺术顾问等渠道参与基层治理,艺术元素渗透到乡村“毛细血管”,形成独特的共生文化。宋庄的艺术形态日益丰富,工装设计师与AI技术团队进驻,旨在打破传统美术馆界限的“户外美术馆计划”已开始实施……

“宋庄提供的不只是创作空间,更是价值实现的土壤。”钞子艺道出艺术家长留于此的深层原因。数据显示,超60%宋庄艺术家参与过乡村建设项目,这种双向赋能构建起新型乡土关系,村民在艺术活动中重拾文化自信,艺术家在乡建实践中获得创作灵感和情感归属。

来源:民进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