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味是清欢:诗词话白菜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8 00:18 2

摘要:白菜作为中国原产的蔬菜,其栽培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陶罐中,考古学家发现了白菜籽,经专业验证,这些白菜籽已有六千余年历史,比许多粮食作物更早进入人类的饮食体系。先秦时期,《诗经·邶风·谷风》里“采葑采菲,无以下体”的记载,虽未明

白菜作为中国原产的蔬菜,其栽培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陶罐中,考古学家发现了白菜籽,经专业验证,这些白菜籽已有六千余年历史,比许多粮食作物更早进入人类的饮食体系。先秦时期,《诗经·邶风·谷风》里“采葑采菲,无以下体”的记载,虽未明确提及“白菜”,但依据《植物名实图考》等古代植物学著作,“葑”作为十字花科蔬菜的统称,被视为白菜的祖先。到了汉代,白菜因其“凌冬晚凋,四时常见”的特性,被赋予“菘”之名。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陆机《坤雅》解释其名:“其色清白,有松之操”,赋予了白菜如同松柏般坚毅高洁的品格。自此,白菜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承载了文化赋予的精神内涵。

文人常以白菜为题材创作诗词、绘画,将日常饮食升华为艺术创作。如徐九思在县衙立 “白菜碑”,题联“为民父母,不可不知其味;为吾赤子,不可会有此色”,以白菜警示官员保持清廉本色。这种风雅体现了中国人“生活可简,品味不简”的哲学,在平凡的生活中追求高雅的精神境界。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却始终能在困境中找到生活的乐趣,白菜便是他俭朴生活中的一抹亮色。在《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中,他写道:“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在黄州期间“垦东坡之地,种菜助食”,且当地遍植优质白菜。虽词中未直接提及白菜,但结合此背景,可推测春盘食材中或有白菜,他将这类清雅食材并举,认为这种清雅恬适的滋味才是人间至味。这种对白菜的推崇,源于他仕途不顺后对俭朴生活的深刻体悟。在黄州期间,苏轼生活困苦,但黄州遍植优质白菜,这让他找到了些许慰藉。他以白菜佐蜜酒、肉脯,在清贫中品味着生活的丰富。他觉得,有了蜜酒、肉脯的搭配,味蕾变得丰富,再尝素食更是妙不可言,白菜便成为他困境中慰藉心灵的饮食符号。

南宋时期,陆游隐居山阴,其山居岁月悠长。除了作诗填词,他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到烹饪中,白菜便是他餐桌上的常客。在《菘园杂咏》中,他描绘了晚年种菘的田园生活:“雨送寒声满背蓬,如今真是荷锄翁。”他以白菜为伴,在山居岁月中享受着宁静与满足。他亲自种菘,亲自烹饪,与邻曲共饮,以白菜下酒,聊说家常。其诗《邻曲》中“拭盘堆连展,洗酺煮黎祁”的场景展现了白菜在平凡生活中的温暖。陆游活至八十余岁,暮年牙齿脱落,饮食困难,但白菜一定是他餐桌上不能缺少的食物,他认为白菜“味如蜜藕更肥浓”,体现了白菜跨越阶层的普适性,无论何时都能给人带来满足。

宋代诗人杨万里对白菜情有独钟,淳熙七年(1180年),杨万里赴江西任提点刑狱,在进贤初食白菜后,创作了《进贤初食白菜因名之以水精菜》,诗中写道:“新春玉子滑流匙,半卷冰绡寒剪荠。说与厨人休捣薤,只教蒸作水精菜。”他将白菜比作“水精菜”,认为其如冰雪般晶莹剔透,形象地描绘出白菜的纯净与美味。杨万里对白菜的喜爱和宣传,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白菜在更广泛区域的认知和传播。

白菜无言,却以自身的质朴与美味,温暖着人们的脾胃,滋养着人们的身体。在苏轼、陆游等文人的笔下,白菜是生活的慰藉品,是寂寥岁月的陪伴者;在后世文人的推崇中,白菜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寄托。寻常日子里,一面以青嫩白菜为食,一面默默吟诵诗词里的白菜,也算得风雅。生活或许可以简单,但品味绝不能简单,白菜便是这简单生活中不简单的存在。

◎本文原载于《山东工人报》(作者:张林涛),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图片由豆包AI生成。

来源:大道知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