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梅光迪研究之路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8 08:03 1

摘要:我研究梅光迪已经十五年了。在这十五年中,我陆续推出《文学演讲集》《梅光迪文存》《梅光迪年谱初稿》《梅光迪研究资料汇编》等书,为建立梅光迪文献保障体系做了一点工作。在编纂和整理梅光迪文献的过程中,我也写了一些研究梅光迪的文字。有了这十五年的工作积累,我又开始了《

梅杰

网络版第1784期

我研究梅光迪已经十五年了。在这十五年中,我陆续推出《文学演讲集》《梅光迪文存》《梅光迪年谱初稿》《梅光迪研究资料汇编》等书,为建立梅光迪文献保障体系做了一点工作。在编纂和整理梅光迪文献的过程中,我也写了一些研究梅光迪的文字。有了这十五年的工作积累,我又开始了《梅光迪全集》和《梅光迪年谱长编》的整理和出版工作。为了便于读者熟悉这十五年的梅光迪研究工作,我将过去写的一些文字合而为一,名为《我的梅光迪研究之路》,以作将来回顾之凭借。

梅光迪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在开始本文之前,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近80年来梅光迪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对梅光迪的研究大概有四个时期:

(一)梅光迪逝世前后。主要有任鸿隽、杨杏佛、汪懋祖、胡适、茅盾、吴宓、胡先骕、竺可桢、茅于美等著名文化名人对梅光迪的评述、回忆。同时在梅光迪逝世之后,《思想与时代》《浙江大学校刊》分别设置梅光迪逝世纪念专号,刊载了十多篇关于梅光迪的文章。

(二)七十年代台湾学者研究时期。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由于时代原因,大陆几乎都把梅光迪视为复古派,对其进行丑化、否定,而在台湾,宋晞、侯健、林丽月、张其昀、沈松侨、余英时等学者给予了梅光迪极高的评价,到今天为止,大陆对梅光迪认识才开始接近台湾那个时期。

(三)大陆八十年代的梅光迪研究。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大陆学术界开始复苏,既有一些学者因袭以往,继续全面否定梅光迪,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开始肯定梅光迪、为学衡派昭雪的学者,例如乐黛云等。同时,高华、茅家琦、张君川、黄兴涛、耿云志等学者也开始研究梅光迪。

(四)九十年代后期至今。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学界兴起了“吴宓热”“陈寅恪热”,对于学衡派的研究开始受到学界重视。在这一热潮的带动下,学衡派的一些代表人物,如柳诒徵、胡先骕等,开始被许多学者重点研究。但由于梅光迪的作品比较少,还十分难于寻找,梅光迪几乎错过了这个学术热潮。但毕竟梅光迪是学衡的创始人、主将,一些学者终于将研究视角投向了他,比如沈卫威、段怀清、杨扬、周刚、徐艾平、傅宏星等。可能由于梅光迪作品未能全部问世,至今为止,还没有真正出现以梅光迪研究为中心的专家。

《文学演讲集》前言

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梅光迪是作为新文学运动的反对派出现的,因此被不少人视为文化保守主义者,甚至有视其为复古主义者。但随着学界对学衡派研究的日趋深入,这种“定论”已有所改观。不少学者已经认识到梅光迪与胡适之间的“胡梅之争”,对白话文形成的促进作用;白话文能形成一种“运动”,在社会上产生影响,恰恰与学衡派诸人的反对是分不开的。此外,梅光迪并非一味反对白话文学的守旧者,他的核心观点是:白话文应提倡,但文言不可废。可惜的是,世人习惯以“成败论英雄”,对于失败者的评价往往是以偏概全,终致误解。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梅光迪的学术思想,不为世人全面了解,且不能得到正确评价。

刘梦溪先生在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丛书时,曾将拟选名单提请张舜徽、余英时、朱维铮等著名学者过目。朱维铮先生在答复中列了“似可以考虑”的一串名单,其中就有梅光迪的名字。后来,梅光迪的挚友“哈佛三杰”陈寅恪、吴宓、汤用彤都列在其中,而梅光迪并未入选。其实,并非刘梦溪故意不选梅光迪,恐怕与梅光迪生前发表文章极少,且无专著出版有关。这又是梅光迪难以进入研究者视野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以上两种最主要的原因,目前对于梅光迪的研究,不说跟胡适、周作人、鲁迅等新文学提倡者相比,即便相对于陈寅恪、吴宓、汤用彤等人来说,深度与广度也是远远不及的。

本书所选,均为署名“梅光迪讲演”的作品。其中,《文学概论》《女子与文化》《中国文学在现在西洋之情形》《中国古典文学之重要》《英国文人生活之今昔》曾在民国的报刊中发表过,只是不曾收入《梅光迪文录》;而《文学概论讲义》《近世欧美文学趋势讲义》则从未刊行于世,且为专论,虽略显简单,但毕竟有一定体系,因此显得更为弥足珍贵,它们也成为本书的主干部分。另外,这两本讲义,从语言、文风、外国人译名等来看,可能是录者抄自梅光迪本人的讲义,而非笔记。

但愿本书的出版,对梅光迪、新文学运动、比较文学,乃至整个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能提供一个新的动力。

《梅光迪文存》编后记

2008年9月,新疆傅宏星先生告诉梅氏文化研究会武汉筹备组成员梅放先生:“春节前我去南方搜集资料,偶然发现了一厚册梅光迪先生的油印讲义,未见收入《梅光迪文录》。当时,我就把讲义(数码照片)传给了南京大学中文系沈卫威先生。沈老师是研究学衡派的专家,亦惊喜异常,认为这本讲义非常珍贵、罕见。梅光迪先生生性豪爽,疏于著述,流传下来的文字本来就少,如果梅先生的后人愿意看看先人旧物,我亦愿意成人美意。”梅放非常感谢。于是,傅宏星先生慷慨地把讲义的照片全部传给了梅放先生,在梅氏文化网上发布。

正是这一次“偶然”的发现,引起了同是梅氏文化研究会筹备组成员的池州梅主进、西安梅凌寒等人的注意,于是大家结成了一个梅光迪研究的小群落。因为我也是梅氏后裔,又从事出版工作,对近现代文史研究有兴趣,梅放先生也邀请我加入到了这个群落中。发达的信息社会、频繁的网络交流,为我们的搜集工作提供了方便。光迪先生生前散落的文章不时浮出水面,我们萌生了编纂《梅光迪文存》的想法,并想以此来纪念梅光迪先生诞辰120周年。

2010年5月2日,中华梅氏文化研究会在宣城正式成立,并且举办了“纪念梅光迪诞辰120周年暨梅氏文化学术报告会”。作为梅氏文化的青年代表,我和光迪先生的孙子梅务虚荣幸地被邀请发言,会上提请出版《梅光迪文存》之事得到了研究会与宣城市政府有关方面的肯定和支持。

我年纪轻、精力旺,又编辑出版过关于废名、许君远、喻血轮等民国文化名人的书籍,于是研究会决定由我具体负责《梅光迪文存》的编纂事务。如此的器重与信任,让我有些受宠若惊且惴惴不安。好在梅放、梅主进、梅凌寒在前期的资料搜集上已经做了一些工作,新当选的梅学国会长、梅务刚副会长也给了我们不少鼓励,并承诺从经费上给予支持。在编纂后期,我还得到了梅铁山先生、学弟张钰的帮助,终于能够在研究会与出版社所要求的时间内顺利交稿。

感谢北京大学乐黛云教授在百忙之中为此书作序,她站在一定的学术高度评价梅光迪其人其文,为本书增色不少。中华梅氏文化研究会特约高级研究员、梅光迪研究专家、复旦大学教授段怀清先生时刻关心该书的出版,对编排体例提出了宝贵意见,还提供了梅光迪的佚信;梅氏文化研究会特约高级研究员、梅光迪研究专家、宣城市外宣办主任徐艾平先生,也为此书倾注了心血。此外,在该书的搜集、整理工作中,也得到了武汉大学陈建军教授的悉心指导。

2011年4月,《梅光迪文存》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顺利出版。由于这是迄今为止最全的一部梅光迪文集,一半以上的内容在大陆属于首次问世,随即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反响。短短几个月,有上百家媒体报道、评论,一些报刊还做了专题研究,被《中国图书评论》杂志评为中国2011年度最值得阅读的学术著作之一。

《梅光迪年谱初稿》后记

《文学演讲集》《梅光迪文存》出版后,我并未放弃梅光迪研究,而是借助国家图书馆的有利条件,将张其昀、徐震堮记录的梅光迪讲义《文学概论》整理出来(三万字),并撰写了一部《梅光迪年表》(近四万字)。这两篇文字都收入了我的《文学史上的失踪者》一书。2013年,我又将《梅光迪年表》扩充成《梅光迪年谱初稿》,并请著名学者来新夏题写书名。同时,我又编了一部《梅光迪研究资料汇编》,可惜多年未能出版。

2017年初夏,梅放忽然找到我说:“你数年前提出的《中华梅氏文库》的出版方案获批了,现在是否有成熟的书稿?”我答以《梅光迪年谱》。梅放请示梅学国先生,愿意资助出版,为《中华梅氏文库》之首批著作。这是梅氏族人再次对我援手,真是“此生有幸吾姓梅”。

这便是《梅光迪年谱初稿》的渊源始末。若单论此书,当然有许多自己亦觉不尽人意之处,譬如哈佛材料挖掘得很不够,李今英的《山高水长》没有使用,对《梅光迪先生家书集》利用得也不充分,都使本书显得单薄。只能寄希望于日后,再出版《梅光迪先生年谱长编》予以补充了。

《梅光迪研究资料汇编》后记

2009年夏,在梅放先生提供傅宏星发现的梅光迪《文学概论》讲义的条件下,我进入了梅光迪研究的领域。当时,经过对废名、许君远、喻血轮等人的研究,虽然我已经有了一些学术积累,但我认为梅光迪研究有着不同寻常的更高、更大的意义,它让我更贴近学术本身。在此后三四年的时间里,梅光迪研究成为我的学术重心。

在梅铁山宗亲提供资料的帮助下,整理、披露了梅光迪及其家族在宣统版《宣城梅氏宗谱》中的史料;同时,我又在国家图书馆发现梅光迪《文学概论》讲义的另一个版本,并及时整理、公布出来。可以说,这些文献资料的整理、披露工作,大大推进了梅光迪的研究进程。2012年,我编出了《梅光迪研究资料汇编》

本书主要收入民国时期的梅光迪研究资料,争取做到一网打尽(除了吴宓、胡适等人著作中的众多不成文的零散材料)。为了更好地了解梅光迪从海外到大陆的“复出”,于是酌情选择性收入宋晞、侯健、林丽月等人的文章(因为篇幅等原因,未收入侯健的《梅光迪、吴宓与学衡派的思想与主张》和沈松侨硕士论文中的章节)。对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研究,则只挑选少量具有新史料的文章。由于种种原因,一些难得一见的史料和论文,不便作为独立的研究性文章收入,只好将其中重要的材料和观点,“编织”入《梅光迪逝世时史料摘编》《梅光迪的“复归”——从台湾到大陆的重新评价》《梅光迪生平著作年表》等文。

本书在具体编选和整理过程中,得到过杨扬、段怀清、书同(徐艾平)、梅铁山、梅放、许高渝、沈卫威等专家、学者的帮助和鼓励。需要说明的是,为了纪念在中华梅氏文化研究中,做出巨大牺牲和贡献的梅元玺(元喜)宗亲,我们特将本书主编挂在他的名下,以体现我们梅家后辈子孙的敬意、尊重和怀念。

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进一步推动梅光迪和学衡派的研究,助力于新文化运动的研究,甚至能够有益于今天重建文化自信的大业。如果梅光迪研究,今后取得了更深层次的学术成果,我希望在若干年后,将有《梅光迪研究资料汇编》的续编问世。

来源:宣城历史文化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