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匿在济宁嘉祥乡村的小小祠堂藏着怎样的大能量,被央视力荐?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8 06:34 1

摘要:在山东博物馆,我曾驻足于那些气势恢宏的汉画石造像之前,却未曾想到,它们大多都来自我的家乡——济宁嘉祥县。身为一个济宁人,以往对汉代历史并无太多感知。直到今年六月,央视新闻联播将镜头对准了嘉祥武氏祠,称其为“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画像石群”,原来真正的文化

在山东博物馆,我曾驻足于那些气势恢宏的汉画石造像之前,却未曾想到,它们大多都来自我的家乡——济宁嘉祥县。身为一个济宁人,以往对汉代历史并无太多感知。直到今年六月,央视新闻联播将镜头对准了嘉祥武氏祠,称其为“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画像石群”,原来真正的文化瑰宝,一直静默地矗立在我所生活的这片土地。

究竟是什么,让这座看似朴素的石祠,成为无数专家学者推崇的“汉代史诗”?又是什么,使它跨越两千年,依然撼动人心?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里,穿越到东汉末年。

从济宁出发,仅需40分钟车程,便可抵达嘉祥县纸坊镇武翟山村紫云山北面的一个春天开满杏花的小山村,神秘的武氏墓群石刻就静立于此。这里原是东汉桓帝建和元年所建的武氏祠堂,属于当地赫赫有名的仕宦世家。整个景区面积不大,主要由三个展室构成。

武氏祠堂模型展示,前为石阙,石狮,后为4个墓室

第一展厅陈列着祠堂的地上建筑部分,包括一对石阙和一对石狮。走近细看,石阙周身布满浮雕,题材极为丰富:既有神话中的伏羲、女娲,线条流畅灵动;也有车马出行场景,马匹昂首挺胸、气势非凡;还有耕种、狩猎等生活画面,细节生动,堪称汉代社会生活的“活化石”。这些浮雕仅凭线条的粗细与深浅变化,就传递出强烈的力量感,尽显汉代艺术的大气磅礴。尤为珍贵的是,阙身还刻有铭文,记述武氏家族的历史及建阙由来,是研究汉代书法的重要资料。

关于武氏墓地的记载最早见于北宋欧阳修、赵明诚的著述。后因屡遭洪水淤漫,石祠被湮埋于地下。直至清乾隆年间,当时黄易(著名的金石学家)任卫河通判(管理黄河和运河山东河南段事宜),他多次到紫云山探访,发掘出祠石,并就地建屋保护,将画像石砌于墙内,外设石垣,把双阙围护其中,题门额为“武氏祠堂”。1964年,文物单位将原处于深坑中的石阙与石狮原位提升至现地坪高度,并兴建了保护大厅,更有幸被列为新中国第一批国宝。

与双阙一同受到保护的,还有一对石狮,被誉为“中华第一狮”,是我国现存有明确纪年的最古老石狮。它们相对立于阙前两侧,巨口张目,神态浑朴,气韵端庄。据管理员讲,当时的石匠谁也没见过狮子,他们是根据自己的想象雕刻,没想到却成了古代狮子的雏形。

武氏祠是对武氏家族墓地的统称,包含三座祠堂,以及墓地、墓碑、石阙、石碑和石狮等地面建筑遗存。其中,武梁祠是唯一一座主人身份明确的祠堂,也是历代文献中记载最早的一座,堪称整个武氏祠群的核心。正因如此,后世常以“武梁祠”一名,代指整个武氏墓群石刻。

第二展厅

武梁祠最突出的特色,在于其丰富而系统的图像叙事,这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其核心亮点之一,是以“图文互证”的方式,系统刻画了三皇五帝这一源远流长的帝王谱系。

图像自右向左依次展开:蛇身人首的女娲与伏羲、祝融、神农、黄帝,其后为颛顼、帝喾、尧、舜、禹,直至末位的夏桀。这一序列与《史记·五帝本纪》的开篇记载高度吻合,展现出严谨的史学意识。其中,“黄帝”“大禹”的形象塑造尤为经典,成为后世同类题材的图像范本,影响深远。

第二层为三皇五帝

汉画像石生动刻画出汉代人心目中的神仙世界,西王母东王公端坐于天界中央,两侧环绕着羽人、翼龙、玉兔、蟾蜍等众多神兽灵物。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他们是中国本土信仰中最受尊崇的天界主宰。众多的“神仙、灵异与祥瑞”通常被雕刻在石壁顶端的位置,契合了神话传说中神明高高在上、俯视人间的观念,不仅是一种空间布局,更是一种信仰的投射——神灵本就该居于世人仰望之处。

宫殿二层中间是西王母

海神龙鱼征战图

仙人出行

武梁祠中最引人入胜的,莫过于那些栩栩如生的经史故事画像。其中,《荆轲刺秦王》堪称东汉画像石的巅峰代表作,它以石为卷,定格了“图穷匕见”那一瞬惊心动魄的历史场面。

画面布局清晰,秦王居于右侧,荆轲位于左侧。荆轲虽被侍卫从身后抱住,仍竭力挣扎,并向秦王奋力掷出匕首——利刃并未击中目标,而是深深没入二人之间的铜柱。柱旁散落着盛放人头的匣子与一截被斩断的衣袖。秦王惊慌退让,左手扬过头顶,右手正欲向后拔剑却未能抽出。与此同时,随行的秦舞阳已吓得瘫软在地,整个场面充满动感与张力,戏剧效果极为强烈。

武梁祠的画像石不仅刻画了孔子见老子、齐桓公、赵氏孤儿、周公辅成王、蔺相如完璧归赵等诸多可“按图索史”的名人典故,还生动呈现了闵子骞、老莱子、丁兰、梁高行等孝子贤妇的形象。此外,墓主人的车马出行、家居宴饮、庖厨劳作等生活场景也一一在列,题材之广,可谓包罗万象。

这些画面从不同角度映射出东汉时期的社会风貌、伦理观念、典章制度与民间信仰,构成一部镌刻于石上的浩瀚史书,不愧为中国汉画像石艺术的巅峰之作。

谁又能想到,仅仅一方四平方米的祠堂之内,竟容纳了如此浩瀚磅礴的石刻天地?1913年,鲁迅先生在收集到武梁祠汉画拓片后,反复观摩、爱不释手,并由衷赞叹:“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

如今,当我们走进武梁祠,依然会被石壁上流动的线条、恢宏的叙事和生动的形象所震撼。这些跨越近两千年的石刻,不仅让我们惊叹于古人极高的审美境界,更见证了那个时代工匠们无与伦比的技艺与匠心。

来源:春华秋月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