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式”迎新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8 08:00 1

摘要:高校迎新季到来,大一新生正陆续报到。北京高校历来有迎新的传统,每年新生报到,火车站有接待站,校园里有迎新小组,无微不至的关心让新生感受到家的温暖。如今,高校迎新花样翻新,新生在与自己学校更加美好的“初相遇”中开启了人生的新征程。

高校迎新季到来,大一新生正陆续报到。北京高校历来有迎新的传统,每年新生报到,火车站有接待站,校园里有迎新小组,无微不至的关心让新生感受到家的温暖。如今,高校迎新花样翻新,新生在与自己学校更加美好的“初相遇”中开启了人生的新征程。

1956年,中国人民大学的老同学热情迎接来自全国各地的新同学。 李祖慧摄

1965年,北京医学院设立农村医学系。图为新生在密云参加开学典礼。 刘乐棠摄

1978年,北京工业大学新生报到。司马小萌摄

2003年,北京站前广场统一搭建起几十个专用临时活动房,作为高校新生接待站,改善了高校接站条件。 刘新华摄

2015年,北京大学新生报到。图为新生在“绿色通道”办理入学和资助手续。 和冠欣摄

迎新站就像温暖的家

1953年10月22日,《北京日报》2版

1960年9月4日,《北京日报》2版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每当高考发榜后,北京各高校就会成立迎新工作委员会,专门迎接新生报到。

各高校校门口设有迎新服务站,新生一进校门,各个系参与迎新的学生就抢着替新同学搬行李,然后领着新同学在校内各处参观,帮助他们熟悉环境。本报1952年10月16日2版《师大同学热烈欢迎新同学》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新生报到那几天突然变冷,一些南方来的同学带的行李很少,北京师范大学迎新小组的学生就把自己多余的被褥给新同学用。中文系新生范一德非常感动:“刚进校门就得到如此热情的帮助,觉得特别亲切。”

迎新季,高校校门口和校园里,到处贴着“新伙伴,欢迎你!”等热情的标语。很多高校为新生提供了校舍平面图、设置指路标、印发新生须知。在生活和饮食方面,高校也早有准备——把宿舍分配好;饭菜上照顾南、北方学生不同的口味。假日里,各高校迎新小组的学生还会陪同新同学到北海、故宫等地游览,组织篮球友谊比赛等。(1953年10月22日《北京日报》2版,《许多高等学校积极展开迎新工作》)

不仅如此,北京各高校每年迎新季还在火车站设立接待站,让外地进京求学的新生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据本报1953年10月22日2版《火车站上的迎新站》报道,当年10月上半月,北京20多所高校的新生都在报到,上万名大学生从全国各地搭火车到达北京。当新生下了火车、走出月台,就会听到有人在喊:“北京工业学院的新同学,请到这边来!”“北京铁道学院的新同学,请到这边来!”……新生们找到各自学校的接待站后,不但有了临时休息的地方,而且等候已久的校车会把他们直接拉到学校去。“到了迎新站,就好像到了家一样,感觉很温暖。”一些新生说。

新生报到后,各高校通常会举办迎新会、报告会、座谈会和参观展览等活动,向新同学介绍学校的情况和各系、专业的性质与任务。其他年级学生也会向新同学介绍自己的学习体会与心得,帮助新生了解未来的学习内容。(1952年11月26日《北京日报》1版,《万余新同学满怀信心开始学习》)看到高校为自己的学习、生活都做了认真、周到的安排,新生们很受感动,纷纷表示要好好学习。北京师范大学的新生立志把终生贡献给人民教育事业;北京地质学院的新生表示要终生作祖国建设战线的尖兵。(1960年9月4日《北京日报》2版,《本市高校师生精神焕发进入新学年》)

进校门先上“思政课”

1981年9月24日,《北京日报》2版

1983年9月13日,《北京日报》2版

上世纪80年代,为了鼓励大学生们努力学习,每年迎新时,北京各高校都有灵活多样的“思政课”。

1981年秋季新学期,北京经济学院成立了德育教研室,在新生中开设德育基础课。课程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进行形势任务和党的方针政策的讲授和宣传;另一方面进行培养目标、理想抱负、道德规范、文明礼貌、恋爱婚姻等教育,帮助学生加强政治修养、思想修养和美德修养。(1981年9月14日《北京日报》1版,《建立德育教研室 开设德育基础课》)北京航空学院组织新生看有关航空的电影,参观首都机场,请老教授讲述自己在科学路上的探索经历,鼓励新生勇于攀登科学高峰。(1981年9月24日《北京日报》2版,《教育新生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热爱专业》)

清华大学的中国革命史课激发了新生们的爱国热情。最初,很多新生是带着小说、带耳机的半导体收音机走进教室的,只准备点个卯,没想到,一下子被老师大量的史实援引所吸引,再加上课堂允许互动讨论,新生们觉得“这课很有听头”。“以前我只想好好学习业务,找个金饭碗,上课后我认识到,个人的前途是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祖国,是我们奋斗的力量源泉。”一名新生说。(1985年10月31日《北京日报》1版,《为学生树立共产主义思想打“地基”》)

为了培养新生自立自强的精神,北京大学的老同学发挥了“传帮带”作用。英语系的老同学在未名湖畔向新生讲述北大的历史;中文系的老同学在李大钊塑像前向新生谈北大传统;不少刚刚结识的新老同学在校园中交流着学习经验……在老同学的帮助下,新生们格外有精气神儿。(1986年9月16日《北京日报》1版,《谈学习生活经验 传自立自强精神》)

那些年,团市委等部门还会举办首都大学生迎新晚会,邀请全市各条战线的先进模范人物与新生共同观看精彩的文艺节目,与新生互动交流,鼓励新生刻苦学习,努力攀登科学文化的高峰。(1983年9月13日《北京日报》2版,《首都举行大学生迎新晚会》)

这些生动的“思政课”,不断引导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也为北京各高校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打下了基础。

寒门学子有专属“绿色通道”

1997年9月18日,《北京日报》1版

2006年9月1日,《北京日报》1版

随着高校并轨招生、扩招等政策的实施,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包括助学奖学金、勤工助学基金、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等在内的助学体系不断完善,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得以顺利就读。

1997年秋季学期,北京67所高校全部实行缴费上大学。针对贫困生,各高校推出了一系列扶助政策。清华大学在迎新点设立了临时贷款处,现场为那些经济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人均4000元的贷款,即使到校1分钱也没带的学生,也能正常入校学习。中国农业大学推出了允许特困生转专业、为特困生提供无息贷款、优先为特困生在校内安排教学科研辅助工作及社会服务性工作等新举措。北京大学把学生减免学费及贷款申请表连同录取通知书一起寄给新生,新生只要一到校,就可以办理各种贷款手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航空发动机、飞行器制造、飞行器设计三个特色专业设立了高额奖学金,学生只要签订毕业后到航空企业服务的协议,就可以享受年均3000元的“航空奖学金”。(1997年9月18日《北京日报》1版,《京城高校确保贫困生不辍学》)

1998年,我国部分地区发生洪水灾害。清华大学设立了“绿色通道”,灾区新生可以在专门的窗口报到。家庭贫困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被减免学杂费、住宿费,并领到包括床上用品和1个月伙食费的“磁卡”,即使身无分文的新生,也可以方便、顺利地办理一切报到手续,还会接到一份包括T恤衫和文具的慰问品。(1998年8月29日《北京日报》1版,《首都高校不让灾区学生辍学》)

此后,“绿色通道”成为各高校贫困生入学报到的专用通道。绝大多数高校对贫困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通过各种资助措施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其中,国家助学贷款成为对贫困生经济资助的主渠道。多数高校让银行把助学贷款直接划拨到学校的账户和学生的饭卡上,或给一个存折,帮助学生切实解决学费和生活困难。(2001年3月24日《北京日报》7版,《不让一个贫困生辍学》)

到2006年,北京高校已全部开通“绿色通道”,资助方式也更为多元,其中就包括增加勤工助学岗位。北京交通大学的贫困生报到时申报勤工助学岗位,一开学就可以上岗;北京林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定期利用校园网公布勤工助学信息,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2006年9月1日《北京日报》1版,《北京高校全部开通“绿色通道”》)

与高校“初相遇”花样翻新

2013年8月20日,《北京日报》9版

2016年8月25日,《北京日报》5版

近年来,新媒体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北京高校的迎新方式也不断花样翻新。

2011年,所有北京大学的新生在接到录取通知书的同时,都收到一张迎新电脑游戏光碟。游戏的名字叫作“北大英雄”,玩家以北大新生的角色,可以体验报到注册、领校园卡,熟悉校内选课过程、逛学生资助中心、图书馆,参加社团、到食堂打饭。通关、打怪、装备、经验值……喜欢打游戏的新生对这种全新的逛校园方式感到十分亲切。(2011年8月17日《北京日报》10版,《未入燕园先作“北大英雄”》)

2013年,大到学校,小至院系,从团委到社团,从广播台到学生报纸,大都开通了微信,熟悉微信的“95后”新生们未入校门,就已提前在微信“报到”。北京师范大学的新生还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走进”这所百年名校,提前领略学校手绘漫画的清新,阅读苏童的写作心声,欣赏雨后静谧的校园。北京工商大学的新生只要从手机应用程序商店下载安装学校的App,报到通知、军训安排、新生课表以及院系课程信息就会源源不断地推送到自己的手机上。(2013年8月20日《北京日报》9版,《“95后”新生摇摇手机就报到》)新生现场报到时,很多高校还采取了网上报到、网上交费等迎新新招数,省去了排队、手填信息之苦,大大提高了迎新效率。(2013年8月28日《北京日报》8版,《今年大学学费上网就能交》)

2016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院推出网络直播迎新,邀请学生辅导员、优秀学长,为新生直播学业辅导、专业介绍、报到须知、助学贷款、学生社团等13个主题,以帮助新生提前熟悉环境,更好地规划大学生活。“直播让我提前找到了‘组织’,考入其他学院的同学特羡慕我。”来自石家庄的新生高雅婷说。(2016年8月25日《北京日报》5版,《邀“网红”玩直播 高校迎新出新招》)

2017年,北京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启用“刷脸”技术,在人脸识别系统助力之下,学生对着摄像头刷刷脸,几秒钟就能完成注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推出了校园VR全景,在这里,新生们不仅能跟随手指一一“走过”学校大门、博学楼、博远楼、图书馆和有小桥流水的曦池,还能提前走入宿舍楼,一览宿舍内部结构。(2017年9月4日《北京日报》5版,《大学新生“刷脸”报到》)

又一个迎新季到来。北京各高校一张张迎新的笑脸依旧亲切,不同的是,新生与高校的“初相遇”更加别开生面,更加异彩纷呈。

本版文字:贾晓燕

资料来源: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