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对日急转弯?韩日和解藏玄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8 06:30 1

摘要:2025 年 8 月 23 日东京首相官邸的握手画面,与一年前首尔街头的抗议声形成刺耳对比。韩国总统李在明与日本首相石破茂会后发表的共同文件,成为两国时隔 17 年的首个首脑会谈成果文件,而文件中 "管控历史分歧" 的表述,与李在明 2024 年竞选时痛批尹锡

2025 年 8 月 23 日东京首相官邸的握手画面,与一年前首尔街头的抗议声形成刺耳对比。韩国总统李在明日本首相石破茂会后发表的共同文件,成为两国时隔 17 年的首个首脑会谈成果文件,而文件中 "管控历史分歧" 的表述,与李在明 2024 年竞选时痛批尹锡悦对日 "屈辱外交" 的言论形成鲜明反差。这场持续 90 分钟的超计划会谈,不仅达成氢能合作、人工智能研发等实质协议,更打破了韩国总统上任后优先访美的 60 年惯例 —— 李在明选择先访日再访美,用行动宣告外交路线的彻底转向。

1. 历史问题的软化艺术

最具争议的转变体现在历史认知领域。竞选期间坚决反对 2015 年 "慰安妇协议" 的李在明,今年 8 月接受《读卖新闻》专访时突然表态:"这是国家之间的承诺,不应推翻"。这种 180 度转弯背后,是对劳工赔偿问题的策略性回避 ——4 月韩国被征劳工遗属赴日索赔遭拒时,青瓦台正悄然推进 "政府财团代偿" 方案,这种 "花钱消弭争议" 的做法遭到受害者团体痛批:"让受害者放弃向日本企业索赔的屈辱外交"。

2. 安全合作的突破尝试

与历史问题的模糊处理形成对比,李在明政府在安全领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8 月会谈中,双方不仅就朝鲜与俄罗斯军事合作交换情报,更确认建立首脑 "穿梭外交" 机制。这种转变具有强烈现实针对性:面对美国要求增加驻韩美军经费分摊的压力,韩日通过协调立场形成对美谈判筹码 —— 日本已先行与特朗普政府沟通,为李在明后续访美铺垫策略。

李在明的态度转变绝非单纯的个人立场摇摆,而是韩国在大国博弈中的战略算计。韩国峨山政策研究院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韩日贸易逆差同比扩大 12%,半导体材料依赖成为悬顶之剑 —— 日本仍控制着 EUV 薄膜、NCF 等关键材料的供应渠道,三星电子的本土化替代进展缓慢。

1. 半导体产业链的生死博弈

经济焦虑成为外交转向的核心动力。尽管三星正与韩国企业合作推进 EUV 薄膜国产化,但三井化学仍占据全球 80% 市场份额;HBM 关键材料 NCF 更是 100% 依赖日本 Resonac 供应。这种产业软肋迫使李在明放下历史执念 —— 会谈中确认的 "半导体材料技术交流" 条款,实则是韩国寻求供应链安全的无奈之举。与此同时,日本企业则觊觎韩国在存储芯片领域的技术优势,形成各取所需的合作基础。

2. 对美外交的迂回战术

美国的压力构成另一重现实约束。特朗普政府同时对日韩加征关键商品关税,迫使两国寻求协调应对。李在明的 "先日赴美" 行程,本质是通过强化韩日协作提升对美议价能力。日本同志社大学教授吉田彻指出:"两国如就经济和安全问题达成一致,韩国将可能在与美国的谈判中拥有更大话语权"。这种 "以邻为援" 的策略,与文在寅时期的 "均衡外交" 形成鲜明对比。

李在明的外交转型虽取得阶段性成果,却面临国内舆论的严重分裂。韩国民调机构 "真实计量器" 数据显示,58.2% 民众看好其施政前景,但在对日政策上,支持 "经济优先" 与坚持 "历史正义" 的民众各占 45% 和 42%,形成尖锐对立。

1. 进步派基本盘的信任危机

作为进步派代表,李在明的转向正在消耗传统支持者的信任。日本东洋学园大学客座教授朱建荣警告:"李在明在历史问题上不可能和尹锡悦等保守势力走到一起,将来肯定还要维护自己的基本盘"。这种内在矛盾导致政策摇摆 —— 他既不敢完全背弃 "清算历史" 的进步理念,又不得不推进务实合作,陷入 "既要又要" 的两难境地。

2. 历史问题的定时炸弹

被暂时搁置的历史争议随时可能引爆。尽管李在明访日时回避历史问题,但李昌焕等劳工遗属仍在持续赴日索赔,而日本企业的拒绝赔偿态度未变。这种 "政府热民间冷" 的温差,使得韩日和解如同建立在流沙之上 —— 一旦出现新的历史争议事件,脆弱的合作框架随时可能崩塌。

当李在明结束访日行程前往美国时,首尔街头的抗议标语与东京股市韩日合作概念股的上涨形成荒诞对照。这场外交转型本质是实用主义对理想主义的胜利,但历史问题的未决、国内民意的分裂、美国的战略裹挟,都让所谓 "韩日和解" 充满不确定性。正如韩国《中央日报》评论所言:"绕过历史达成的合作,终将被历史问题所反噬。"

互动投票:你认为李在明对日政策转向会持续吗?

A. 经济压力下长期坚持

B. 民意反弹后被迫调整

C. 随美韩日关系动态变化

来源:每日几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