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 绽放青春力量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8 06:36 1

摘要:这个暑期,我省各高校开展了主题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走出校园,深入乡村、边疆、社区,在社会实践中了解国情民情、增长知识才干、厚植家国情怀。广大龙江学子们怀揣着热情与梦想,用自己的青春活力和专业知识,在祖国的沃土上留下了坚实的青春足迹,收获了知识与成长,也书

转自:黑龙江日报

实践团队。

开展“校园普通话小侦探”活动。

义诊活动。

展示非遗作品。

重温入党誓词。

□本报记者 周姿杉

这个暑期,我省各高校开展了主题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走出校园,深入乡村、边疆、社区,在社会实践中了解国情民情、增长知识才干、厚植家国情怀。广大龙江学子们怀揣着热情与梦想,用自己的青春活力和专业知识,在祖国的沃土上留下了坚实的青春足迹,收获了知识与成长,也书写了一份份沉甸甸的实践成果。

追寻先辈足迹 筑牢信仰之基

沿着先辈的足迹,高校的学子们探寻红色密码,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耀眼光芒。

黑龙江大学的师生们将红色实践打造成“行走的思政课堂”。“追寻”社会实践团奔赴井冈山,走访革命旧址,挖掘红色故事,在历史的凝望中汲取精神力量。“好年华 聚福州”社会实践团队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探寻传承红色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感悟红色文化的强大凝聚力。

“先辈们用热血守护家国,我们要用行动传承红色精神。”黑龙江大学学生张艺瀚说,“这些红色足迹是我们前行的动力,让我们更加明确了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齐齐哈尔大学“文艺青‘齐’兵”小分队踏上了文化戍边的征程,他们沿着黑龙江边境线,从漠河到抚远,一路追寻红色足迹。在漠河,师生党员与“北极第一站”官兵一同聆听军旅专题党课,参观荣誉展馆,感受“最北最寒最坚定”的戍边精神。在黑河,他们走进瑷珲历史陈列馆,回望百年沧桑,在瑷珲之殇中体悟民族的创伤与觉醒,学校宣传部部长杜海权现场讲授思政课,让师生们深刻认识到文化戍边的时代意义。

“在讷河博物馆,从新石器时代的陶罐到抗战时期的步枪,从计划经济年代的粮票到如今讷河的现代化产业图谱,文物与故事交织,让我们读懂了讷河的蜕变,也体悟到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守一方责’的厚重内涵。”佳木斯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学生杨志辉说。

哈尔滨石油学院的学生们沿着铁人的足迹开展红色研学,前往大庆、建三江等地,感受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磅礴力量,以先辈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立志做新时代的有为青年。学校带队负责人介绍,社会实践围绕行业实践、社会调研、公益服务等主题开展,此次实践学生们将书本知识与现实需求紧密联系,深化对国情社情的认知,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养,培养吃苦耐劳、勇于担当的时代精神,以青春之我服务社会之需。

用好专业知识 助力乡村振兴

高校学子们带着专业知识和青春活力,走进乡村,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来到齐齐哈尔市甘南县,我们用新媒体的视角解锁乡村振兴的‘幸福密码’。以镜头为笔,记录下甘南大地的‘生态底色’与‘发展脉动’,无人机升空,勾勒出沃野的壮阔脉络,摄像机捕捉,呈现出和谐的人文环境,让甘南县的美丽与活力跃然‘屏’上。”哈尔滨理工大学新媒体中心实践团学生穆薇介绍,在经济开发区,他们深入调研产业发展,了解霁朗米业等企业,见证了产业兴旺为乡村带来的巨变;在美满村,他们看到了“党建+电商+扶贫”模式下村民的幸福生活,对乡村振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黑龙江大学的学子聚焦乡村教育,构建起“分层分类、特色鲜明”的教育帮扶体系。“黑大青年在重庆”社会实践团队在重庆市涪陵区开展“七彩假期”活动,围绕文体娱乐、科技创作等多元维度设计课程,为乡村孩子打开了一扇通往广阔世界的窗户。“朝阳爱心”志愿服务队在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的小学里,用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等兴趣课程,滋润着山区儿童的心灵。高级翻译学院“七彩传译”社会实践队则以语言为桥,在伊春市伊美区育林小学播撒下语言与文化的种子。

“走进讷河为铁路社区为居民义诊,测血压、查血糖,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给予用药指导,专业知识化作暖心叮嘱,让居民们倍感贴心。”佳木斯大学医药专业学生王虹典说,他们为敬老院老人送去“急救+老年病”宣讲、“用药小课堂”等服务。“能用自己所学为乡亲们服务,是我最大的幸福。”佳木斯大学实践队员刘淼说,“看到他们的笑容,我觉得一切都值得了。”

哈尔滨石油学院国家级暑期三下乡重点团队开展“七彩假期”主题实践活动,为乡村孩子们送去知识和欢乐。同时,学校众多学生围绕行业实践、社会调研等主题深入乡村,了解乡村发展需求,为乡村振兴出谋划策,以实际行动践行着青年学子的责任与担当。

守护民族记忆 传承非遗技艺

高校学生们近距离感受非遗技艺,在文化传承中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黑龙江大学的学子们以多元形式探索非遗传承的新路径。“黑大青年闽都行”社会实践团队走进福州,探索“产业+文化+生态”融合发展新路径,为非遗的传承发展寻找新动力。俄语学院“‘俄’在黑河”实践团队走进鱼皮技艺文化陈列馆,将中俄文化交融的印记“记”入调研手册,向世界传递非遗技艺的魅力。同时,新闻传播学院“‘青’听海伦 寻迹硒都”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傅清超满族剪纸工作室,挖掘剪纸背后的家国记忆与民族文化内涵,让这一古老技艺绽放出别样光彩。

“先画细部、后画整体,反向运笔、正面显图的技法,真的很震撼。”在甘南县,哈尔滨理工大学实践团的队员们在参观了玻璃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人王金存展示的独特技艺后感叹。而碟子舞传承人李顺花现场表演,灵动的身姿伴随着清脆碟声,更让他们叹为观止。这些技艺的独特魅力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非遗技艺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财富。

齐齐哈尔大学师生走进中国赫哲族博物馆,感受赫哲族非遗展品的工匠巧思和人文智慧。音乐与舞蹈学院院长殷进良带领师生齐唱赫哲族民歌,歌声在三江口广场回荡,诉说着师生共绘中华民族同心圆的美好愿望。

“这些非遗技艺是民族的瑰宝,我们有责任传承下去,让更多人看到它们的魅力。”哈尔滨理工大学学生孙梦琪说。

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省内各高校构建了“校地协同、双向赋能”的实践育人长效机制,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高校服务地方发展实践范式,让大学生们通过了解国情民情,提升自身素养,厚植家国情怀。学子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暑期社会实践为新的起点,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紧密结合,用青春和汗水书写更加绚丽的人生篇章,让青春之花在龙江大地乃至祖国的每一个角落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彩。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单位提供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