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地时间周二(18日),特朗普与普京举行了一场持续近两个半小时的通话,这本该是一次备受瞩目的沟通,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普京迟到了整整60分钟才与特朗普通话。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领导人之间的每一次互动都可能引发各方的高度关注。
当地时间周二(18日),特朗普与普京举行了一场持续近两个半小时的通话,这本该是一次备受瞩目的沟通,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普京迟到了整整60分钟才与特朗普通话。
按照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此前的说法,美俄总统的通话原定于莫斯科时间周二下午4点至6点举行。
然而,到了下午4点,普京并没有按时在克里姆林宫与特朗普进行通话,而是在参加与俄罗斯工商界人士的会议,而且这场会议还是直播的。
4点左右,会议主持人提醒普京通话要开始了,可普京却不以为意,笑了笑说别听佩斯科夫的,还表示那只是他的工作。
后来根据白宫方面的说法,特朗普跟普京的通话是在美东时间上午10点,也就是莫斯科时间下午5点开始的。
普京迟到这60分钟,背后其实有着深意。
对于普京来说,不论是他还是特朗普,每天的行程安排都很紧凑,秘书会提前把议程定好。
佩斯科夫告诉媒体通话时间,肯定是跟华盛顿那边协调好的,双方都确定这两个小时有空,谈完后还有别的事情要做。
普京迟到,就是在向特朗普表明,自己不会完全按照既定的安排来,秘书的安排是一回事,自己作为领导人有自己的想法和节奏。
而且这场会议是直播的,普京这是在利用这个机会告诉全俄罗斯人,在这场与美国的谈判中,俄罗斯是占据上风的,自己可以向特朗普施压。
在谈判开始前让对方故意等待,这其实是普京惯用的“下马威”操作。
比如今年1月,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访问俄罗斯,他本人和代表团在预定时间抵达了克里姆林宫,但普京却故意迟到,让伊朗人在外面等了一个小时。
上周四,特朗普的中东问题特使维特科夫抵达莫斯科拜会普京,普京让他等了整整8个小时,最后才把他召进克里姆林宫。
这次通话,特朗普在谈判中全面处于被动。
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表示,“这是一次非常良好且富有成效的通话”,可实际上,从事后双方的官方通报来看,这场通话根本谈不上“富有成效”。
普京在谈判中开出了许多狮子大开口的条件,特朗普力推的“30天俄乌全面停火”,最终缩水成“30天互不袭击能源设施”。
这其中的原因很明显,乌克兰大部分关键的能源设施早就被炸得不剩什么了,反倒是俄罗斯的能源设施最近一段时间频遭乌克兰无人机袭击,损失惨重。
俄罗斯用不攻击乌克兰的平民电力系统,换取不被乌克兰的无人机攻击自家油库,这样的交易显然对俄罗斯更有利。
白宫方面还声称,美俄两国将“立即”就黑海海上停火进行谈判,谈判将在中东展开。而按照之前特朗普方面的提议,双方应该在海上、空中和陆地上都实现停火。
但俄罗斯现在只答应了其中一项,而且同样是对俄罗斯最有利的一项。对于乌克兰而言,所谓“海上停火”的意义根本不大,陆地和空中的停火才是最关键的。
特朗普为了粉饰自己的一无所获,只能将莫斯科给予的小恩小惠当成宝,对外大肆炫耀。
特朗普会在谈判中处于如此被动的境地,主要是因为他背后有着急切的战略动机。
特朗普政府近期急于拉拢俄罗斯平息欧洲局势,其核心逻辑在于通过结束俄乌冲突、缓和美俄矛盾,将美国战略资源从欧洲泥潭中抽离,集中力量应对中国崛起。
美国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压力,36万亿美元国债与5%利率,每年利息支出超过军费预算,这迫使美国实施全球战略收缩。
乌克兰战争让美国累计投入3500亿美元援助却没有实质回报,被特朗普视为“赔钱买卖”。所以他想通过默许俄罗斯在乌东势力范围、减少对乌军援,快速结束战争,将印太地区列为战略重心。
而普京早早就看出了特朗普急切拉拢俄罗斯一起对付中国的构思,于是充分利用这一点在谈判中大肆开条件。
俄罗斯精准抓住美国急欲抽身的心理,在谈判中提出三大核心诉求:解除对俄制裁、承认俄占乌领土现状、获取经济利益补偿。
普京虽公开表态“愿意妥协”,但实际以俄方冻结的3000 - 3500亿美元资产为筹码,要求美国在能源出口、稀土供应链等领域让步,甚至提出以“稀土换援助”方案重构美俄经济联系。
不过,美国注定无法跟俄罗斯达成结盟甚至深度合作。
首先,历史互信赤字是一个重要因素。
冷战遗留的意识形态对立与北约东扩问题持续发酵,美国对俄制裁清单涉及超过6000个实体,涉及金融、能源、科技等核心领域。
即便特朗普承诺解除部分制裁,俄罗斯仍警惕其政策反复性,毕竟拜登政府曾将俄列为“迫切威胁”,这种政策摇摆使俄方难以建立战略信任。
经济依存错位也使得美俄难以深度合作。
中俄贸易额2024年突破2400亿美元,俄油气出口60%流向中国,稀土精炼技术落后中国20年。相较之下,美俄贸易额仅52亿美元,美国作为能源净出口国与俄不存在实质性互补。
特朗普试图构建“美 - 俄 - 蒙”稀土供应链的计划,因俄罗斯开采成本高、蒙古依赖中俄运输通道而缺乏可行性。
地缘利益冲突也是美俄难以结盟的关键原因。在中东叙利亚、北非利比亚等热点区域,美俄代理人的军事对抗仍在持续。
即便在乌克兰问题上达成暂时妥协,美国要求欧洲防务开支提升至GDP5%的政策(每年需多投入2600亿美元),实质是挤压俄罗斯战略缓冲空间,这与俄“恢复传统势力范围”的地缘目标根本冲突。
此外,国际格局的多极制衡也决定了美俄难以结盟。
中俄建立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具有多层保障,包括联合开发人工智能的18国联盟、本币结算占比超90%的能源贸易、每年4000万吨的粮食进出口协议。
这种涵盖安全、经济、科技的立体合作,远非美俄浅层互动可比。同时,特朗普的“亲俄弃欧”政策引发欧盟强烈反弹。
欧盟启动《反胁迫工具法案》对美国商品加征报复性关税,数字欧元在全球支付占比提升至29%,INSTEX系统吸纳12国绕过美元结算。
德法主导的《欧洲芯片法案》投入430亿欧元打造半导体产业链,标志着美欧经贸脱钩加速。
而俄罗斯也有着战略清醒,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明确表态:“美国政策缺乏连贯性,每四年就会展现不同恶意”。
俄方深知与中国为邻的地缘现实,1.3万公里共同边界、年增30%的边境贸易、联合巡航的太平洋舰队,这些要素决定了疏华亲美的战略转向将带来灾难性后果。
这场美俄互动本质上是一场各怀鬼胎的权宜之计。
特朗普试图复制“尼克松联华制苏”的历史剧本,却忽视了中俄关系已形成超越意识形态的利益共同体;普京虽借机获取战术利益,但始终将中美博弈视为重构国际秩序的历史机遇。
当美国仍在幻想分化中俄时,全球权力格局已悄然迈入“泛欧亚大陆时代”,任何单极霸权的战略设计都难以扭转这一历史进程。
来源:史地启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