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发祥地和中医药文化大省,河北历史底蕴深厚,名医大家辈出,中药资源富集多样,河间学派、易水学派、中西汇通学派等学术流派纷呈
转自:河北日报
多维度全方位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
——河北进一步推进中医药文化建设走深走实
5月23日,2025年河北省中医药文化夜市暨“百市千县”中医药文化贴心惠民活动在石家庄市正太广场启动。
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发祥地和中医药文化大省,河北历史底蕴深厚,名医大家辈出,中药资源富集多样,河间学派、易水学派、中西汇通学派等学术流派纷呈、对后世影响深远,中医药历史文化遗迹众多,拥有一批传统医药非遗项目。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何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这些宝贵财富,全方位全周期呵护广大群众的生命健康,一直是我省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寻根探源
深入挖掘河北中医药文化精髓
6月29日,河北省中医药文化寻根探源工程在河北中医药大学正式启动,省中医药管理局、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北中医药大学有关领导,以及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京津冀三地中医药大学、省社会科学院、省文史馆等单位的20多位专家围绕这项工程的实施,进行了深入探讨交流。
“这是一项极具开创性和战略性的文化工程,涵盖了古医籍文献探源、本草探源、中医学术流派探源、传统医药非遗探源等方面的多项任务。”省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这些任务的实施,将进一步理清河北中医药历史脉络,构建河北中医药文化起源与发展理论体系,从而更好地提升河北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
寻根探源,深入挖掘河北中医药文化精髓和丰富内涵,不仅是守护民族文化根脉的需要,更是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源源不断地汲取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智慧,保持其特色优势,并与现代医学文化相互融合、互为补充,共同推动中医药事业的繁荣发展。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将中医药文化弘扬工作纳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重点工程,还对“深入挖掘河北中医药历史”,梳理“学术发展源流”等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结合国家和省里有关要求,省中医药管理局高度重视河北中医药文化的挖掘和梳理工作,主动加强中医药古籍保护与传统知识收集整理,依托河北中医药大学建设古籍数字图书馆,完成了古籍数字化整理13625册。依托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实施了中医药传统知识收集整理工作,共收集民间医药知识327项。同时,还支持河北中医药大学初步建成了省级中医药博物馆,目前展出3200余张中医药文化图片、1000余组陈列实物。支持河北中医药大学组织大学生利用暑期开展了不可移动文化古迹普查,普查中医药历史遗迹110处,出版了《河北中医药文化与遗存》。依托京津冀燕赵医学研究中心、河北中医药大学燕赵医学研究院等平台,深入挖掘燕赵医学文化思想和学术精华,整理出版了《医经学派》《河间学派》《易水学派》《中西汇通学派》等燕赵学术流派专著。
说到中医药,不得不提扁鹊。而要了解扁鹊,就必须提到河北。如今,扁鹊无疑已成为燕赵大地上最闪亮的中医药文化名片。也因此,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对“加强中医药文化弘扬”“打造扁鹊文化金字招牌”等作出指示批示。为了充分挖掘扁鹊文化,近年来省中医药管理局积极加强扁鹊文化整理研究,提升扁鹊文化节层次,还实施了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扁鹊计划”。
在寻根探源的同时,省中医药管理局还提出,今年要统筹推进文献传承与活态传承,加强中医药文献研究,持续开展《燕赵医学丛书》编纂工作,开展“博物馆里的中医药”活动,配合省文旅厅做好第七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遴选,不断扩大河北中医药文化影响力。
传承发展
充分继承好、利用好中医药文化
在挖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近年来,省中医药管理局立足我省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持续挖掘、保护中医药文化的同时,大力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力度,积极探索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好地继承、利用中医药文化。
传承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基于此,省中医药管理局结合实际,建设了国医大师工作室3个、全国名中医工作室6个、全国名老中医工作室71个、全国基层名老中医工作室59个、河北省名中医工作室120个,目前我省已基本实现为每名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配备传承工作室。
前不久,省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岐黄赤子”培养工程中医临床精英班在内丘扁鹊庙开班,目的是通过学员研读经典、广跟名师、思辨讨论等方式,培养一批理论知识扎实丰富、临床诊疗独有建树的中医精英,加快推进我省中青年中医药人才脱颖而出。
像这样的培训,各地各中医机构每年都会组织很多场,以不同形式对老祖宗留下来的中医药财富进行传承创新,以便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健康服务优势。
既要传承,更要创新。为了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创新,我省在省级重点研发计划中单独设立了中医药专项,在省科学技术奖行业评审阶段单独设立了中医药组,实行同行评议,实现中西医并重政策性飞跃。实施了省级中医药科研“三年提升”工程,逐步改善现有科研条件,优化临床常用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开展中医药定量化研究工作,在中医药诊断设备优化、中药材分析、方剂研究和中医药大数据支撑方面,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发展。同时,开展了6个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新建22个首批省级中医药重点学科、12个省级中医药重点研究室,打造高水平中医药科研平台。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为中医药振兴发展增添新动能。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也是中医药传承的希望。省中医药管理局联合省教育厅印发了《河北省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实施“育苗、助苗、强苗”计划,累计投入资金600多万元建设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特色学校126家,培训“杏林使者”特色教师百余人,同时,根据青少年不同阶段的身心特点,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活动。
找准中医药文化与健康新需求的契合点,是中医药历久弥新的关键。近年来,省中医药管理局积极推动中医药向休闲旅游、养生养老等领域跨界延伸,加快构建“中医药+”融合发展新格局。鼓励各地依托各自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医疗+康养”“文旅+康养”等,打造中医药养生文化园,开辟中医药文化旅游线路。
省中医药管理局还提出,各地要主动联合文旅部门,深入挖掘中医药资源和旅游资源,推出“中医药生态观光游”“中医药科普研学游”等健康旅游路线,上线中医药健康旅游手绘地图。孵化河北中医药特色文创IP,加强文创产品研发和品牌塑造,促进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创新服务
大力推进中医药文化融入百姓生活
5月23日,省中医药管理局、省文化和旅游厅在石家庄正太广场举办了2025年河北省中医药文化夜市暨“百市千县”中医药文化贴心惠民活动,现场邀请100多位中医专家、1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项目、18个中医药文化非遗传承项目、30家中医药企业、10家中医药文创企业参与,为广大市民朋友提供了一场中医药文化盛宴,活动三天累计接待流动游客约11.3万人次。
不仅仅省里,我省各地中医药部门都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中医药文化夜市活动。近日,张家口市举行了“百市千县”中医药文化惠民活动——2025年中医药文化夜市活动,宁晋县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药文化夜市如期举行,唐山市丰南区中医医院组织的中医药文化夜市热闹非凡……无论在哪里,中医药文化夜市活动都深受市民欢迎,大家在亲身体验与参与中领略到了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
中医药文化不仅是隐藏在经典著作中的理论与经验,更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如何让中医药文化重新回归大众特别是年轻人的生活中来,成为当代弘扬中医药文化的一个重大课题。对此,省中医药管理局在中医药文化传播和服务模式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创新。
为了使中医药文化以更加亲民、贴近生活的方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省中医药管理局依托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文化宣传基地、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开展了百院千场健康大讲堂、中医药健康文化“贴心”进万家、八段锦展演大赛、中医药文化服务月、名中医走基层、“我从经典中来”中医经典普及化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全方位推动中医药文化科普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进企业、进农村,免费向群众提供义诊咨询服务,推介中医药适宜技术,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向群众普及中医药文化。
同时,省中医药管理局还组织全省各地各级中医医疗机构开展了不同形式的中医药科普知识宣传,重点向广大群众讲解中医药基本常识、中医特色疗法、中医养生保健理念和方法等。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医药文化瑰宝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迸发强劲传播势能。为了使中医药文化更广泛地触达受众,省中医药管理局不断创新传播方式,积极构建全媒体传播渠道,将中医药文化与新技术融合,打造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产品。与媒体合作打造的《非常大中医》,每年累计录制200余期,针对群众健康问题解惑答疑。组织制作《国医话健康》科普微视频,每期点击量达200万余次。开展的“云端”中医药健康传播行动,推出的“名中医导诊地图”,同样深受欢迎。2024年,省中医药管理局与省总工会、省卫生健康委共同举办“冀高一筹·河北省中医药职业技能创新大赛”,一经推出就吸引了众多群众观看。
随着宣传推广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群众认识中医药、热爱中医药、使用中医药,也越来越喜欢中医药文化。今年全省中医药工作会议提出,将继续开展“中医药文化进万家”系列惠民活动,推动中医药融入更多“烟火气”。持续推出“国医话健康”“说医解药”“我从经典中来”等优质科普短视频,进一步提升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石莹、张淑会)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