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收入持续增长,整体收入规模全年达到17485.36亿元再创新高,比上年增加8.07%。书报刊数字化收入稳中有进,新兴板块发展势头依然强劲,网络游戏、在线教育、网络动漫三个板块的收入规模增幅明显。
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数字出版博览会举办之际,《2024-2025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8月27日在河南郑州发布。
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收入持续增长,整体收入规模全年达到17485.36亿元再创新高,比上年增加8.07%。书报刊数字化收入稳中有进,新兴板块发展势头依然强劲,网络游戏、在线教育、网络动漫三个板块的收入规模增幅明显。
中国国际数字出版博览会是我国以促进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为主题举办的全国性、国际化博览会。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数字出版博览会由国家新闻出版署指导、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主办。(来源:新华社)
《2024-2025年中国
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
中国数字出版产业新规模
1.整体收入规模持续增长
2024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收入持续增长,整体收入规模全年达到17485.36亿元,比上年增加8.07%。互联网广告、网络游戏、在线教育、数字音乐排在收入榜前4位。
其中:互联网期刊收入达35.5亿元,电子书达80亿元,数字报纸(不含手机报)达5.5亿元,博客类应用达126.1亿元,网络动漫达418.63亿元,移动出版(数据仅包括移动阅读)达661.41亿元,网络游戏达3257.83亿元,在线教育达3256.69亿元,互联网广告达7583.6亿元,数字音乐(包括在线音乐、音乐短视频、音乐直播、在线K歌业务)达2061.1亿元。
2015~2024年数字出版产业收入情况(单位:亿元)
2.书报刊数字化收入稳中有进
2024年,互联网期刊、电子图书、数字报纸的总收入为121亿元,相较于2023年的113.89亿元,增幅为6.24%。
三种产品形态在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加持赋能下,数字化、智能化、数据化特征日益提升,为满足人民群众的阅读需要与精神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持。
3.新兴板块发展势头依然强劲
2024年,网络游戏收入规模为3257.83亿元,在线教育收入规模为3256.69亿元,网络动漫收入规模为418.63亿元。这三个板块增幅明显。
以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为代表,带动中国游戏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等相关政策出台,为数字教育发展注入新动力。
2024年,网络动漫坚持走精品路线,注重将传统文化融合现代流行元素,国潮国风成为网络动漫重要的创作方向。
中国数字出版产业新发展
1.社会价值引领作用更加突出
主题出版全媒体呈现、多渠道传播的趋势日益明显,出版单位通过立体式开发融媒体主题出版物、有声读物、广播剧、视频课程等产品形态,着力构建主题出版产品矩阵,有效提升主题出版的传播力、影响力、感染力,推动主题出版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数字出版物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传承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地方出版集团对接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汇集、整合区域特色文化资源,梳理地方文化脉络,积极推进地方特色文化数据库和文化平台建设,并与地方文化机构资源形成联动,通过跨领域合作与社会化运作模式,构建文化服务供给链。
越来越多的网络文学、游戏、动漫等网络出版产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或素材。新兴出版形态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2.出版深度融合发展路径持续拓展
主管部门持续实施出版融合发展工程,推动出版业深度融合发展。2024年着重实施数字出版优质平台遴选推荐计划和出版融合发展优秀人才遴选培养计划。有16家平台入选“2024年度数字出版优质平台”。
2025年出版融合发展工程已启动实施,重点面向行业组织推荐一批内容优质、技术领先、模式新颖的出版融合发展重点项目,引导带动出版单位优化产品供给、构建精品体系,打造出版融合发展优质产品矩阵。
出版单位围绕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持续加强出版融合发展统筹部署,将出版融合发展提升到更高的战略位置,结合自身优势出版资源和优势业务板块,积极拓展融合发展路径模式,着力打造新支撑点和增长极。
出版业突破传统边界,以“出版+”模式构建多元生态。
3.人工智能与出版业融合更加深入
2024年,AI模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部分出版单位率先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和AI大模型领域展开探索与实践,涌现一批通用AI模型、垂类出版AI模型以及AI工具。
2024年初,北大方正发布面向出版行业的“星空大模型”,包含有“方正智能审校”“方正AI编辑助手”“方正魔方智能创作器”“方正新媒体内容风控”等AI产品,已在出版领域智能审校、辅助创作、内容风控、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多模态服务等多个场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出版单位提升工作效率和出版质量。
数传集团基于其研发的出版大模型BOOKSGPT,打造“AI编辑工作室”“出版融合云平台”“书船”新媒体图书营销智能解决方案等三个核心AIGC产品服务,已为100多家出版单位所应用。
服务于垂直出版领域,中华书局古联(北京)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与南京农业大学联合推出了首个古籍整理大模型——“荀子”古籍大语言模型。
上海辞书出版社与百度、鲸汤(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利用《辞海》的内容数据和文心一言的大模型能力,发布智能知识审校系统“辞文”,在知识溯源能力、多轮推理能力、知识更新机制和交互式审校流程等方面有出色表现,审校效率提升300%,错误识别准确率达到80%。
4.网络文学持续向精品化、生态化发展
2024年,网络文学营收规模达495.5亿元,同比增长29.37%;用户规模累计达6.38亿,同比增长16%。网络文学作品数量达到4210万部,增幅为11.19%。网络文学创作队伍进一步壮大,平台驻站作者总数已达3030.1万人。
过去一年来,中国网络文学在精品化、主流化、经典化进程中取得新突破。思想深度与文化价值进一步提升。
2024年,网络文艺被首次纳入国家级精神文明建设表彰体系,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陶三圆的春夏秋冬》(麦苏著)、《滨江警事(第1部)》(卓牧闲著)和《我们生活在南京》(天瑞说符著)三部网络文学作品入选。
过去一年来,网络文学向动漫、游戏、影视、文旅等领域的内容输送能力持续增强,网络文学版权链条持续延展。微短剧成为网文改编的新热点,甚至已成为某些网文企业进行IP改编的首选方式。2024年,网络文学向微短剧改编授权年新增超1600部,增长幅度超过80%。
5.数字教育保持高质量规范化发展态势
2024年6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数字教育资源内容审核规范》,明确了国家智慧教育资源平台数字教育资源内容审核工作的工作职责、要求、流程等,为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提出更高要求,为数字化教育资源供给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教材数字化转型”,提出“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开发新型数字教育资源”,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推动数字教育在各级各类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为数字教育出版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指引。
出版单位践行“纸数融合”理念,加快构建以数字教材为核心的数字教育服务体系。
人工智能在教育出版领域得到更深度的应用。教育出版单位纷纷加强人工智能探索应用,通过打造智能化的教学平台和数字教育产品,满足不同教学场景和个性化学习需求。
6.出版全媒体运营新生态逐步构建
2024年,以直播与短视频平台为代表的内容电商成为仅次于平台电商的第二大图书销售渠道。其中,平台电商码洋比重为40.92%,内容电商码洋比重为30.38%,远高于垂直及其他电商和实体店(分别为14.70%和13.99%)。内容电商已成为众多出版单位自建渠道营销的主阵地。
出版单位对于直播与短视频布局已从初期试水升级为战略级投入,重新组建专注于直播和短视频营销的专业团队和机构,不断探索新媒体营销的新方式。
2024年以来,出版单位纷纷开始发力小成本的品牌自播,加大自播营销力度,保持稳定的自播频率,通过抖音、小红书、视频号等渠道维护用户黏性。
已经有越来越多出版单位在视频号上布局,与2023年上半年相比,2024年图书类商家入驻增幅达50%,图书行业成交金额增速达到300%。
7.国际传播力影响力显著增强
2024年,网络文学海外新增注册用户3000万人,活跃用户约2亿人;新增海外本土作者12万人,海外本土创作作品新增50万部。
2024年,以《斗罗大陆》《天道图书馆》等为代表的9部优秀作品入藏意大利、英国等欧洲各地文化机构;《诡秘之主》《我们生活在南京》等10部作品再次被大英图书馆收藏。
2024年,中国游戏企业降本增效,深研海外市场,遏制连续两年中国自主研发游戏在海外收入下滑的趋势,实现13.39%的增长,实际销售收入达到185.57亿美元。
2024年以来,短剧出海步伐加快。题材多元、剧情紧凑,以“短叙事”打破文化壁垒,广受海外用户的喜爱。2024年海外微短剧累计下载量接近5500万次,收入超过1.7亿美元。
8.产业保障体系日臻健全
标准化工作走向深入,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全国新闻出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通过制定《新闻出版知识服务 知识体系建设与应用》等国家标准,为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传播构建知识服务框架;立项《学术出版规范 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标注与声明》行业标准、开展“出版数据治理与流通标准体系研究”科研课题、完成《新闻出版 知识服务 知识元提取与标引》等7项国家标准和《面向智能制造专业领域的多模态内容资源一致化知识标引》等6项行业标准的征求意见工作。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围绕数字出版、网络文学、教育出版数字化等新兴领域,发布了11项具有重要行业标杆示范性的团体标准,全国新闻出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深度参与ISO国际标准《唯一媒体标识符(UMId)》的研制;推动《新闻出版 知识服务 知识体系建设与应用》《无障碍音视频出版物通用技术规范》等国家标准的外文版建设工作,提高标准国际化水平。
多方力量协同深化数字版权保护工作。人民法院以AI技术手段提升著作权案件审判质效,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区域法院开展“版权AI智审”应用试点,实现“图片查重”“创新参考”“侵权比对”三大功能,切实降低了维权取证难度,有力打击权利滥用。
在行政保护方面,“剑网2024”专项行动开展针对院线电影、短视频、微短剧、网络小说、电子书、有声书等重点领域的专项整治,关闭侵权盗版网站705个,查处侵权盗版链接362.82万条,并强化对3029家视频、文学、音乐、新闻网站平台的重点监管,有效规范网络版权秩序。
9.新型出版人才培育机制持续完善
2024年4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对加强数字化人才培育作出全面部署,为培养高素质出版融合发展人才、数字技能人才、创新型人才提供重要指引。
2024年,通过实施“出版融合发展优秀人才遴选培养计划”,评选一批政治素质过硬、创新能力突出、业绩表现出色、成长潜力明显的出版融合发展复合型人才进行重点培养,通过开展集中培训、实践锻炼、项目历练,培育一批适合出版融合发展要求的拔尖人才。
随着《关于推进出版学科专业共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出台,出版单位和高校、科研机构共同携手,着力打造“出版+”学科交叉融合模式和“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发展模式。
过去一年来,出版单位对出版融合人才培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持续健全出版融合人才培养机制,特别注重对员工的数字素养和技能的培养和提升。
中国数字出版产业新趋势
1.政策体系与制度保障持续完善
《关于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出台,成为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明确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若干政策措施,文化与科技融合、培育壮大数字文化新业态、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与信息化转型被放在突出位置。
围绕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构建文化数据要素市场、培育“文化+”新业态、发展新兴文化消费等方面,将陆续制定出台系列配套政策,在扶持精品创作生产、全产业链生态构建、跨领域与跨地域协同、前沿技术应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出海、新型人才培养、市场环境治理等方面,制定相关举措,构建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政策包”。
在着手编制出版业“十五五”规划的同时,也将立足于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着眼于建设出版强国,出台支撑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数智化赋能、壮大数字出版新业态、出版数据资产发展等将放在突出位置给予重点政策与资金扶持。
2025年4月,《网络出版科技创新引领计划》出台,对新兴出版领域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作出重要部署。一方面,电子图书、有声读物、网络文学、在线教育课程、数字游戏等网络出版细分领域将以该文件为依据,研究出台相关细则及实施方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也将对出版业整体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提供重要指引,研究制定出版业科技创新引领计划的实施方案。
2.出版深度融合步入发展新阶段
相较于以往注重对数字出版精品、平台、示范企业、优秀人才的遴选,2025年的出版融合发展工程则侧重于对出版融合项目的效果评估,并开展出版融合项目成果的推介推广。出版融合发展工程仍将是下一阶段推动出版业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同时主管部门还将制定更有指引性、针对性、更切实有效的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举措。
出版单位层面也将对出版融合发展进行成果检验和进一步谋划。出版单位将进一步梳理现阶段在出版融合方面取得的成效,充分总结取得的有效经验和实践探索中的教训,并将进一步深化对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认识,把握新阶段产业发展新趋势,重新明确自身定位,重新审视、谋划新阶段融合发展路径。
步入“十五五”后,深度融合发展在出版单位中的战略地位将进一步提升,出版单位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占比,加强系统谋划,健全配套办法举措,健全发展机制,从制度、资金、资源、平台、人才等方面给予融合发展项目和团队更大的倾斜支持。
3.人工智能将持续驱动出版生态变革
人工智能,特别是AI模型成为出版业当前最为关注,且投入最多的技术领域之一。
DeepSeek在出版领域已得到初步应用。如2025年2月,方正鸿云已正式接入 DeepSeek R1模型,成为期刊行业内首个接入DeepSeek的技术服务平台,将推动学术期刊出版智能化发展,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和学术文献检索研究效率。阅文集团和中文在线、视觉中国等数字内容平台也均已引入DeepSeek模型。
数智化时代,大模型训练的关键在于语料库的精准,因此打造专业性强、准确度高的语料库,将成为出版单位应用AI模型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为大模型提高精准推理及决策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2025年7月,数传集团推出面向出版行业的AI本地化部署解决方案——“书脉”,以“智能全链引擎”为出版单位提供系统性、专业化、本地化的智能化升级路径,重塑出版单位的岗位职能和业务流程,在编辑、营销、管理等岗位实现“人机协同”,有效提升出版全链条效率,向更加安全可控、协同高效迈进。
随着中国自主研发AI模型研发、普及应用与升级迭代,人工智能在出版业的应用将进入加速期。垂直出版领域AI模型和为出版不同场景服务的智能体开发将成为基础建设的重点,将重新定义出版业全产业链,推进出版业务模式的重构。
4.出版数据资产服务体系加快构建步伐
2025年初,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关于完善数据流通安全治理 更好促进数据要素市场化价值化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明晰企业数据流通安全规则、加强公共数据流通安全管理、强化个人数据流通保障、完善数据流通安全责任界定机制、加强数据流通安全技术应用、丰富数据流通安全服务供给、防范数据滥用风险等重点任务部署。
数据要素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将为促进数据的规范治理和安全有序有效的利用流通提供重要保障。
数据采集、加工、挖掘与数据服务在出版单位中将成为更加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深挖、释放数据价值,推动出版数据资产发展,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已成为业内共识。
随着数据资产入表工作的深入推进,数据要素将深度融入出版业生产流通,同时出版单位通过推进数据入表工作,深挖数据价值明确数据资产价值实现路径,将进一步释放出版业生产力,实现以数据赋能出版业务链、供给链、价值链,出版业将加速从“内容提供商”向“数据服务商”转型。
5.数智赋能将持续提升国际出版传播效能
经典IP释放出巨大的市场号召力和广泛的国际影响力,激发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新动能。
从出海模式来看,中国数字出版正在从作品出海、版权出海迈向“模式出海”“业态出海”的升级,实现向“体系出海”的跨越。同时在政策机制的支撑保障下,以头部文化企业和平台为引领,逐渐形成内容、技术、平台、资本等方面协同发展的出海合力。
在数字技术赋能下,文化新模式、新形态、新业态不断涌现,包括数字出版在内的数字文化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文化互鉴重要载体。出版与科技、传统文化等深度融合,将不断提升讲故事的本领,创新故事表达方式,让中国故事更有表达力、感染力。
与此同时,在虚拟现实、AI生成等技术加持下,文化IP将突破传统媒介边界,在更大的空间内进行延展,实现海外传播的的更高质量、更好效果、更大影响。当前,文化“出海”正从“单向传播”转向“双向共鸣”。
中国出版业将以技术赋能文化解码、以创新重构出版传播范式,让数字出版“走出去”既有文化厚度,也具传播效力,在数字化浪潮中助推新型国际传播体系建设,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6.数字内容治理体系将持续完备
数字内容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AIGC等技术发展下,构建数字内容治理框架,健全数字内容治理体系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持续凸显。
健全数字内容治理体系已成为行业普遍共识,正在加快进程。2025年3月,网信办等四部门共同印发《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推动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规范化;“技术滥用”成为有关部门清朗网络空间的重要领域。
AI模型在提升内容创造的数量规模和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在意识形态安全、虚假信息传播、数据泄漏、数字版权侵权等方面带来风险。
传统的内容生态治理方式与工具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亟待探索新的治理策略和技术方法,数字内容生态治理体系将加快建设。一方面,语料库的建设是关键,语料质量将直接影响AI模型的性能;另一方面,AI环境下数字内容审核流程将加快建立并持续优化,细化健全数字内容评价标准,从组织、制度、内容安全管理和数据安全管理等层面,数字内容审核与评价机制将不断健全。
7.数实融合纵深拓展构建文化体验新场景
各类提供新形态沉浸式体验的文娱场所在全国持续涌现,体验消费得以蓬勃发展。体验消费将更强调数实融合的沉浸感和交互感,深层次体验和情绪价值提供在消费场景中占据日益重要的位置。
2025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提出助力培育新型消费,支持发展体验消费、智能消费、定制消费等消费新模式。支持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培育建设。
体验消费成为数字消费新趋势,将促进以数字内容为连接的数实融合场景构建,加速带动文化与科技、旅游、文博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在文化娱乐、生活消费、公共服务等领域将催生一批“文化+”新业务、新模式、新业态,也为出版深度融合拓展了新空间。
校 对:马 葵
编 辑:陈 麟
复 审:张维特
终 审:宋 强
●
●
●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