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能让代码在屏幕上开出花的人,最后被自己写的代码逼到从21楼跳下去。毛星云,这个23岁就把微软MVP奖杯捧回家、30岁不到就成了腾讯天美引擎组老大的天才,手里攥着别人几辈子赚不到的年薪,脚下却踩着比二进制还冰冷的绝望。游戏行业天天喊着“造梦”,说要给玩家打造
一个能让代码在屏幕上开出花的人,最后被自己写的代码逼到从21楼跳下去。毛星云,这个23岁就把微软MVP奖杯捧回家、30岁不到就成了腾讯天美引擎组老大的天才,手里攥着别人几辈子赚不到的年薪,脚下却踩着比二进制还冰冷的绝望。游戏行业天天喊着“造梦”,说要给玩家打造虚拟世界的乌托邦,怎么转头就把最会造梦的人推进了噩梦?今天咱不聊“逝者安息”的场面话,就扒开那些“天才陨落”的漂亮说辞,看看这个能把代码玩成诗的程序员,到底是被谁逼到按下了人生的Delete键。
毛星云死的时候,手里还攥着没写完的3A游戏引擎代码。这事儿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一个能写出100万字编程教材的人,最后栽在了“做一款国产3A大作”这个坑里。但你要是懂行就知道,在中国搞3A游戏,跟村头王大爷非要造火箭差不多——图纸画得比春晚对联还花哨,口号喊得比广场舞喇叭还响,结果呢?燃料钱凑不够,连个窜天猴都放不响。
为啥这么说?先搞明白啥是3A。行业里说的“3A”,其实是个舶来品:A lot of money(烧钱)、A lot of resources(堆人)、A lot of time(耗时间)。国外做3A,比如《塞尔达》《GTA》,动辄三五亿美金投入,上千人搞五六年,人家有成熟的市场:主机玩家愿意花300块买正版,Steam上的买断制游戏能稳定回款,甚至还有文化政策扶持。但中国呢?游戏市场的基本盘是啥?是你手机里的《王者荣耀》《和平精英》——免费下载,靠皮肤、抽奖氪金,讲究“短平快”,今天上线明天就要看日活,下个月就得冲流水。这俩模式,根本就是两条道上跑的车,硬要往一块儿凑,不翻车才怪。
可偏偏这几年,国内游戏公司都跟中了邪似的,非要喊“冲击3A”。腾讯说要做“国产3A之光”,网易说要“对标国际大作”,连米哈游都要搞《绝区零》的“开放世界3A”。为啥?面子问题。你想啊,人家国外同行聊起来都是“我们的游戏拿了TGA奖”,咱们总不能说“我们的游戏今天又卖了100万皮肤”吧?于是“做3A”就成了行业的“政治正确”——不管能不能成,先把旗子竖起来,显得咱“有技术”“有追求”。
但这旗子底下,埋的是多少程序员的骨头?就说腾讯天美,毛星云待的那个工作室。你以为他是去搞“艺术创作”的?拉倒吧。项目组里天天挂在嘴边的不是“这个玩法多创新”,而是“老板说下个月要看到Demo”“这个季度必须优化出30%的性能提升”“用户调研说玩家想要飞天遁地,明天就得加进去”。你想想,一个需要五年打磨的引擎,老板非要你两年搞出来;一个需要精雕细琢的剧情,策划改了八版还在说“不够爽”;甚至连你写的代码,都得先过“能不能让玩家多充钱”这一关——这哪是做3A?这分明是拿3A的壳子,装手游的里子,最后把程序员活活累死在“既要又要还要”的夹缝里。
毛星云就是被夹死的那个。他在腾讯那几年,同事说他“天天睡公司”,为了优化0.1帧的画面性能,能连续三天三夜不回家。你以为他是“热爱”?拉倒吧,项目进度表就贴在他工位上,KPI细化到“每周提交3个技术方案,每个方案必须提升性能5%”——这种指标,别说人了,机器都得冒烟。后来他得了抑郁症,住院的时候还在回工作消息,同事去看他,他第一句话是“引擎的光照系统优化得怎么样了”。你看,连生病都不敢耽误“3A大业”,这哪是“追梦”?这分明是被“3A”这个牌坊绑架了。
聊到这儿,就得说说腾讯这种大厂的“人才逻辑”了。他们管毛星云叫“天才程序员”“引擎大神”,但你仔细品品,这“天才”俩字,听着像夸奖,其实更像个标价签——意思就是“这人好用,能榨出更多东西”。
毛星云刚进腾讯的时候,HR跟他说“我们这里有最好的技术氛围,让你尽情发挥才华”。结果呢?他成了工作室的“万能补丁”:哪个项目卡壳了,喊毛星云去救场;哪个技术难题搞不定,推毛星云上;甚至连新人培训,都要他亲自写教材。你以为他是“核心骨干”?错了,他就是块“应急电池”——哪个设备快没电了,就把他插上去,榨干了再说。
这种“榨干模式”,在大厂里太常见了。就拿项目制来说,一个游戏项目启动,先从各个部门“借人”,毛星云这种“大神”自然是首选。项目组里有句黑话叫“战时状态”,听着挺热血,其实就是“996是福报,007是常态”。我认识个在网易做游戏的朋友,跟我说他们项目上线前三个月,公司直接在工位旁搭行军床,“除了上厕所,基本不离开座位”。结果项目上线后呢?流水没达标,团队直接被“优化”,老板开会说“市场不认可,说明你们能力不行”——合着人当牛做马三个月,最后成了“能力不行”的背锅侠?
毛星云更惨。他不仅要当“电池”,还要当“充电器”。当了引擎组负责人之后,上面给他的KPI是“半年内把团队技术能力提升50%”。怎么提升?他自己天天熬夜写代码就算了,还得手把手教新人,甚至帮下属改Bug改到凌晨。有次他在知乎上回答问题,说“带团队比写代码累多了——写代码只要逻辑对就行,带人得照顾每个人的情绪,还得应付上面的检查”。你看,一个搞技术的,硬生生被逼成了“项目经理+心理医生+保姆”,这活儿谁扛得住?
更恶心的是大厂的“成功叙事”。他们天天给你画饼:“好好干,明年升总监”“这个项目成了,你就是行业传奇”。但实际上呢?你的所有成就,最后都会被归到“公司平台好”“团队协作强”,唯独不会提“你个人多拼命”。毛星云拿微软MVP的时候,腾讯内网发新闻,标题是“腾讯工程师荣获国际大奖,彰显公司技术实力”;他写的编程教材火了,公司宣传稿说“这是腾讯培养人才的成果”。到最后他自杀了,公司发的讣告里还在说“毛星云同志为公司3A项目做出了卓越贡献”——合着人死了,还得被拉出来当一次“企业文化代言人”?
这种把人工具化的逻辑,才是最杀人的。毛星云到最后可能都没明白:他以为自己是在“追求梦想”,其实只是大厂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他以为“天才”的标签是勋章,其实只是公司用来激励其他螺丝钉的诱饵。当他发现自己无论怎么拼命,都填不满KPI的窟窿,甚至连生病都不敢休息的时候,那颗能写出千万行代码的大脑,终于开始怀疑:我做这些,到底是为了什么?
现在网上一提毛星云,都说“天妒英才”“太可惜了”。但你有没有想过:“天才”这个标签,对他来说到底是光环,还是枷锁?
毛星云这辈子,好像就没离开过“天才”这俩字。22岁写出100万字编程教材,网友喊他“编程之神”;23岁拿微软MVP,媒体说他“中国游戏开发的未来”;进了腾讯,同事叫他“浅墨大神”(他的网名)。这些称呼听着风光,但背后藏着一个要命的逻辑:你是天才,所以你不能犯错;你是天才,所以你必须成功;你是天才,所以你不能喊累——不然你就“对不起天才这个称号”。
这种逻辑,从他小时候就开始了。他爸妈说“我们家孩子聪明,以后肯定有出息”;老师夸他“这孩子是块学编程的料”;连他自己写博客,都得把每个技术问题讲得“完美无缺”,因为“浅墨大神不能出错”。时间长了,他自己都信了:我必须一直优秀,必须永远成功,必须让所有人满意。
但抑郁症这东西,专治各种“必须”。当他发现自己搞不定3A引擎的技术瓶颈,当他带的团队没能按时完成项目,当他连好好睡一觉都做不到的时候,那个“永远优秀”的自我形象,咔嚓一下就碎了。他会想:“我连这点事都做不好,我还算什么天才?”“大家都等着看我做出3A大作,我要是失败了,是不是就成了笑话?”这种自我否定,比KPI的压力更折磨人——KPI是别人逼你,自我否定是自己杀自己。
更讽刺的是,我们这个社会,好像特别喜欢给“天才”贴标签,却从来不管他们累不累。你看新闻里,一说“天才少年”,就是“14岁上大学”“20岁创业成功”;一说“行业大神”,就是“年薪百万”“身居高位”。但没人问:那个14岁上大学的孩子,会不会因为跟不上进度偷偷哭?那个年薪百万的大神,是不是每天都要靠安眠药才能睡着?我们只想要“天才”的光环,却不想看光环底下的阴影——就像看烟花,只喜欢炸开时的绚烂,谁会关心那团火药在升空时有多痛苦?
毛星云最后住院的时候,医生说他“有严重的焦虑和自我怀疑”。他跟朋友说:“我好像把路走死了——不做3A,别人会说‘天才堕落了’;做3A,我又实在撑不下去。”你看,他到最后都被困在“天才”的壳子里,连“承认自己不行”的权利都没有。这哪是“天妒英才”?这分明是“人逼天才”——我们用“天才”的标签把他架在火上烤,直到他烧得连骨头都不剩。
毛星云死了之后,网上吵了好几天。有人骂腾讯“压榨员工”,有人说“程序员就是吃青春饭的”,还有人开始反思“要不要取消996”。但我觉得这些都没说到根上——根儿上的问题是:我们这个社会,好像已经容不下“不完美的成功”了。
你看啊,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考第一”“要进名校”“要拿高薪”,好像人生就是一场只有“赢”和“输”的游戏,中间的“还行”“差不多”都是失败。游戏公司要“做3A”,不然就是“没追求”;程序员要“当大神”,不然就是“混日子”;连普通人发个朋友圈,都得P图P到亲妈不认,好像过得不好就是“丢人”。这种“必须成功”的焦虑,像个无形的网,把每个人都裹得喘不过气。
毛星云其实就是被这张网勒死的。他不是不够优秀,反而是太优秀了——优秀到所有人都觉得他“应该”更优秀,优秀到他自己都觉得“不能停”。但你想过没有:一个能写出100万字教材的人,就算不做3A,去当个大学老师,是不是也能活得挺好?一个拿过微软MVP的程序员,就算不在腾讯当负责人,去个小公司搞技术,是不是也能轻松点?可他不敢啊——因为“退一步”在我们的语境里,就等于“放弃”“堕落”“辜负期望”。
所以今天聊毛星云,不是为了让你骂腾讯,也不是为了让你同情“天才”。而是想跟你说句大实话: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不是天才,我们只是想好好活着的普通人。我们不需要那么多“3A大作”,不需要那么多“天才神话”,我们只需要一个能让“认真做事的人有饭吃,努力过的人不后悔,就算失败了也敢从头再来”的环境。
毛星云的代码里,有一行没写完的注释:“这个函数好像有点问题,明天再改吧。”可惜他没等到明天。如果有下辈子,希望他能活得轻松点——不用当“大神”,不用做“3A”,就当个能按时下班、能陪家人吃饭、能承认“这个函数我搞不定”的普通程序员。毕竟,代码可以有Bug,但人生不能被debug。
最后送大家一句毛星云书里的话:“编程的本质是创造,而创造的前提,是你得先好好活着。” 希望我们都能好好活着——不为当什么天才,就为对得起自己这仅有一次的人生。
来源:倪卫涛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