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睡眠日】焦虑抑郁为何总与失眠“相伴相生”?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0 10:47 1

摘要:“越焦虑越睡不着,越睡不着越崩溃”—— 情绪障碍与睡眠问题常如恶性循环的“双生锁链”。研究发现,约70%的抑郁症患者存在失眠或嗜睡症状,而长期失眠者患焦虑症的风险增加5倍。两者的关联不仅停留在表象,更与大脑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多巴胺)失衡、杏仁核过度活跃等深层

“越焦虑越睡不着,越睡不着越崩溃”—— 情绪障碍与睡眠问题常如恶性循环的“双生锁链”。研究发现,约70%的抑郁症患者存在失眠或嗜睡症状,而长期失眠者患焦虑症的风险增加5倍。两者的关联不仅停留在表象,更与大脑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多巴胺)失衡、杏仁核过度活跃等深层机制有关——睡眠不足时,大脑的情绪控制中枢更易对压力敏感;而焦虑抑郁引发的“思维反刍”又会持续激活交感神经,导致入睡困难、睡眠碎片化。

打破循环的3把钥匙

1. 优先修复睡眠节律

固定起床时间(即便熬夜也按时起),白天接触自然光,睡前1小时避免蓝光刺激;尝试“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缓解睡前紧张。

2. 主动管理情绪负荷

正念冥想、写情绪日记等方式可降低“灾难性思维”;适量运动(如快走、瑜伽)促进内啡肽分泌,但睡前3小时避免剧烈运动。

3. 警惕“隐性求救信号”

若连续2周出现早醒、情绪持续低落或莫名躯体疼痛(如头痛、胃痛),需及时寻求心理医学专科帮助,必要时通过认知行为疗法(CBT-I)或药物干预。

睡眠是人体修复的重要环节,成人每天需7-9小时高质量睡眠,青少年和儿童则需更久。长期熬夜、作息紊乱易引发免疫力下降、记忆力减退,甚至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3月21日世界睡眠日即将到来,提醒我们规律作息(如固定起床/入睡时间)、睡前远离电子屏幕、营造安静黑暗的睡眠环境,是改善睡眠的关键。若长期失眠或白天过度嗜睡,建议及时就医排查健康隐患。今晚起,放下手机,拥抱好眠!

来源:健康加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