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芮等:村规民约如何在乡村道德治理中用起来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0 11:34 2

摘要:村规民约作为中国传统社会道德教化的重要载体,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治理智慧,更是现代农村治理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村规民约在提升乡村道德治理水平、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然而,现实的乡村道德治理实践中村规民约的价值实现仍面

村规民约作为中国传统社会道德教化的重要载体,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治理智慧,更是现代农村治理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村规民约在提升乡村道德治理水平、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然而,现实的乡村道德治理实践中村规民约的价值实现仍面临诸多挑战。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激活村规民约的时代价值,这就要从现实困境出发,积极探索其价值实现路径。

一、村规民约在乡村道德治理中的价值

村规民约作为植根于乡土社会的治理手段,是调解乡村矛盾、规范村民行为、传承乡土文化、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新时代推进乡村道德治理,要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引领规范作用,以遏制乡村道德问题,提高乡村道德治理水平,营造优良的社会风气激发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保障。

1.矛盾调解价值

村规民约作为乡土社会的非正式制度规约,根植于乡村治理实践的深厚土壤中,直接反映了村民的治理诉求。在调解乡村矛盾、解决村民纠纷方面,村规民约凭借其广泛的认可度和接受度,能够轻松地化解道德治理过程中产生的矛盾纠纷,协调人际关系,维护村庄的和谐稳定。利用村规民约进行矛盾调解,不仅能够有效解决道德治理过程中产生的具体问题,还能够增强村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为乡村治理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2.行为规范价值

村规民约作为自律性与他律性相结合的道德规范,既体现了社会对个体的外在约束,也反映了村民内在的道德要求。一方面,村民通过对村规民约的学习和理解,能够将其中的价值理念内化为自身的道德意志和行为准则,从而实现自我规范、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另一方面,村规民约中的惩戒性条款也起到了重要的威慑作用,使村民因敬畏而遵守规定,有效避免了道德问题的发生。这种内外结合的行为规范方式,不仅提升了乡村道德治理的自主性和人文性,还促进了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3.导向激励价值

村规民约具有激发村民道德实践积极性的作用。它可以通过表彰、奖励等正面激励手段,引导村民形成遵守村规民约的行为动机,从而使其行为符合道德治理的要求。这种导向激励不仅能够直接作用于村民个人,而且还会辐射到其家庭成员和乡间邻里,形成以点带面的良好效应。通过表彰优秀典型、树立道德模范等方式,村规民约能够激发村民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进一步推动乡村道德治理水平的提升。

4.文化传承价值

当代村规民约是对传统乡规民约的传承与发展,其精神实质一脉相承。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等传统教化思想和道德规范,仍然是当代村规民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以村规民约为载体,在乡村道德治理实践中得以传承发展。通过村规民约的传承和实施,不仅能够提升村民的道德自觉和文化自信,还能够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培育乡村特色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乡村道德治理中村规民约的实践困境

村规民约虽然是乡村道德治理的重要工具,但受到当前有关村规民约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村民的文化素质整体不高、村规民约的弱强制性、传统乡土观念根深蒂固等因素的影响,乡村道德治理中村规民约价值实现的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制定程序有待规范

目前,部分村庄在村规民约的制定过程中存在程序不规范的问题。一些村庄在制定村规民约时并未充分征集民意或寻求专业人士的指导,村委拟定审核后便径直实施。还有一些村庄虽然形式上按照程序进行了村民会议审核表决,但实际操作中往往流于形式或走过场,未能真正反映村民的真实意愿和诉求。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了村规民约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还削弱了村规民约在乡村道德治理中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2.规约内容尚待完善

村规民约的内容是衡量村规民约能否在乡村道德治理实践中发挥实效的重要标准。然而,目前部分村庄的村规民约存在着内容空洞、脱离实际、缺乏特色等问题,有些村庄甚至直接引用乡镇政府制定的规约,或者照搬其他村庄的村规民约,未能结合本村实际和村庄特色进行创新和完善。这种缺乏针对性的村规民约不仅难以被村民接受和遵守,还无法有效应对乡村道德治理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3.实施效力尚待提升

村规民约的实施效果直接关系到其治理效能的发挥。然而,目前部分村庄在村规民约的实施过程中存在执行力不足的问题。一方面,村规民约的执行主体主要集中在村“两委”等事务繁重的组织上,导致主体缺位难以保证执行效果。另一方面,部分村干部在执行过程中过度依赖人情习惯或存在偏袒包庇等不公现象,影响着村民对村规民约的信任和遵守意愿。此外,村民对村规民约的认知度和认同感不足,也影响了村规民约的执行效果。

4.监督机制亟需健全

有效的监督机制是保障村规民约顺利执行的重要条件。当前,关于村规民约的监督审查机制尚处于不健全状态,缺乏明确细致的政策指导。这一现状削弱了村规民约执行监督机制的执行力,使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村庄内部的自发监督机制。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村民在监督主体意识方面表现出淡薄态势,未能充分认识到自身所具有的监督权利,进而导致了参与监督的积极性普遍偏低。同时,作为承担监督职责的重要机构,村务监督委员会也时常受到农村社会中根深蒂固的人情文化影响,而难以充分履行其监督职责,进而造成了村规民约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约束力不足的问题。

三、乡村道德治理中村规民约价值实现的提升路径

村规民约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为充分发挥它在乡村道德治理中的积极作用,需要从全过程全方位进行路径探析。一方面,村规民约建设需要制定、宣传、实施、监督全过程发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动员基层政府、村干部、村民、农村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1.规范制定程序,凝聚村民共识

村规民约的制定应严格遵循科学合理的程序,确保民主性和合法性。根据归纳多地颁布的村规民约指导性文件,可将村规民约的制定过程总结为五个步骤:征集民意、拟定草案、提请审核、审核表决、备案公布。同时,在内容制定上,应借鉴传统乡规民约和当代优秀村规民约的经验,结合乡村特色,既要延续传统,又要与时俱进。通过严格规范的制定程序,能够保障所制村规民约的高质量发展,为具体的道德治理实践提供严密的理论依据与价值支撑。

2.拓宽宣传领域,引领舆论导向

加强对村规民约的宣传是提升其影响力和认同感的关键。一方面,村规民约可以采用活泼通俗的表现形式,比如三字经、顺口溜、山歌民歌等富有特色的表述形式,以及公约牌、村约碑、道路宣传牌等引人瞩目的呈现方式,让村民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并践行村规民约。另一方面,利用网络平台如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官方账号等发布相关信息,及时传达村规民约内容和村庄时事热点。以此,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导向性,增强村规民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扩大村规民约的传播范围,助力实现村规民约的内化。

3.提高实施效力,落实道德规范

针对村规民约执行力不足的问题,需提高实施主体的执行力,并有效引导村民的积极参与,促使村规民约实现从民主决策向民众实践成果的顺利转化。首先,作为村规民约的法定执行主体,村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在落实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其次,应充分调动农村社会组织的力量,以减轻村“两委”的工作负担,推动村规民约执行主体的多元化,从而强化村规民约的遵守与执行效果。最后,村民作为村规民约的实际践行者,应善用奖惩机制,鼓励村民积极投身于村庄的学习实践活动中,以提升村民实际践行的意愿和能力,从而确保村规民约的有效实施与落地。

4.健全监督机制,完善内容修订

为了完善并健全村规民约的监督机制,需确保机构监督与群众监督的双重效能得以充分发挥。一方面,村务监督委员会作为村民实施村务民主监督的专门机构,应切实承担起对村规民约执行情况的主体监督职责,加强对村规民约制定的全过程监督,以及对实施情况的及时追踪,以确保各项规定得到落实。另一方面,无论是普通村民、乡村干部、新乡贤群体还是村民社会组织,都应被纳入监督体系之中,形成多方共治的良好局面。这种广泛的参与能够提升监督的实效性,及时发现新问题,对村规民约进行持续的改进,以精准应对乡村社会道德治理的新挑战,推动乡村的和谐稳定发展。

中国精神文化根植于乡村,不能让道德在乡村荒芜。乡村振兴应高度重视村规民约在乡村道德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直面现实困境,精准应对乡村社会道德治理的新挑战,推动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