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算力:市场新格局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7 20:55 2

摘要:CoreWeave在2025年第二季度的财报数据揭示了AI算力市场正处于一个关键的结构性转变时期。该公司营收年增长率高达207%,远超市场预期,同时资本开支(CapEx)季度环比激增至29亿美元,以及高达301亿美元的合约积压,均显示其在AI算力需求持续爆发的

CoreWeave在2025年第二季度的财报数据揭示了AI算力市场正处于一个关键的结构性转变时期。该公司营收年增长率高达207%,远超市场预期,同时资本开支(CapEx)季度环比激增至29亿美元,以及高达301亿美元的合约积压,均显示其在AI算力需求持续爆发的市场中正采取激进的扩张策略。

AI算力市场的瓶颈正在从最初的GPU芯片供应转向更底层的电力和数据中心基础设施。CoreWeave对Core Scientific的收购是其对此结构性瓶颈的先发制人应对,意在通过控制关键物理资产来优化成本、加快扩张并降低对外部资源的依赖。

然而,CoreWeave的扩张策略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与AWS、Azure、Google Cloud等拥有雄厚资金和自研芯片的超大规模云厂商的“AI军备竞赛”相比,其在规模上仍存在代差。与此同时,中国市场在“国产替代”政策驱动下,形成了以阿里云、华为云为代表的云厂商与浪潮信息、中科曙光等硬件厂商紧密合作的独特生态,其垂直整合更多体现在生态联盟与技术自主可控的层面。

一、CoreWeave Q2 2025 财报深度剖析与战略演进

1、核心财务数据解读:高速增长背后的财务挑战

CoreWeave在2025年第二季度实现了令人瞩目的业绩,其营收达到12亿美元,年增长率高达207%,大幅超过市场预期的10.8亿美元。这一数据不仅反映了公司在AI算力市场中的强大执行力,也印证了CEO Mike Entrata“需求远超供给”的市场判断。同时,公司调整后营业利润达2亿美元,营业利润率为16%,这表明其业务模式已具备初步盈利能力,并非单纯的亏损式扩张。

然而,在这份光鲜的增长数据背后,是公司为支撑扩张而付出的巨大财务成本。报告期内,公司的资本开支(CapEx)达到29亿美元,季度环比激增超过10亿美元,充分体现了其“建构世界最大最精密AI云平台之一”的激进战略 。与此相伴的是,公司的利息支出从去年同期的6700万美元暴增至2.67亿美元。利息支出的激增通常是由于大规模举债或发行债券以筹集资金支持巨额资本开支所致。这表明,CoreWeave的快速增长并非无成本的,其财务状况可能正承受着显著的现金流压力。这种“烧钱换增长”的初期扩张模式,其成功与否将取决于能否在资金耗尽前将业务规模和盈利能力提升到新的水平。

尽管面临资金压力,CoreWeave的未来营收可见度却异常清晰。公司的合约积压(Backlog)年增长86%至301亿美元,其中包括与OpenAI的40亿美元扩张合约。在AI基础设施投资巨大的行业中,如此庞大的合约积压为CoreWeave的激进资本开支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安全垫”,它确保了CapEx投资拥有明确的回报路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投资者对其扩张风险的担忧。这种模式与传统云厂商的按需付费模式形成鲜明对比,后者虽然灵活,但在长期投资决策上缺乏这种确定性。

表1:CoreWeave 2025年Q2关键财务指标

2、垂直整合:收购Core Scientific的深层战略意图

CoreWeave的扩张策略不仅体现在财务数据的激增上,更体现在其对核心基础设施的掌控上。该公司以约90亿美元的全股票交易收购了比特币矿企Core Scientific 。这一战略举措是理解CoreWeave未来发展路径的关键。

此举的核心逻辑在于,CoreWeave正在从一个纯粹的AI云服务商,向一个拥有关键物理基础设施的综合提供商转型。通过此次收购,CoreWeave将获得Core Scientific在美国拥有的1.3 GW现有电力容量,以及超过1 GW的潜在扩张容量。这使其能够从租赁数据中心转变为拥有并控制关键基础设施,从而消除超过100亿美元的未来租金开销。此举预计到2027年可实现5亿美元的年化成本节省,显著提升运营效率。CoreWeave CEO明确表示,此举将使其“扩张更快更有效率”。

这一垂直整合战略的背后,是AI算力市场瓶颈的深层转移。在AI发展的早期,GPU芯片是制约行业增长的核心瓶颈。然而,随着英伟达等供应商产能的提升,新的瓶颈已经出现在了更底层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庞大的数据中心电力供应。AI算力

集群需要巨大的电力,而具备大规模电力供应的数据中心资源日益稀缺。CoreWeave收购一个拥有大量电力资源的加密货币矿企,正是看到了这一结构性变化。这是一种从上游(芯片)转向下游(电力/基础设施)的战略性资源锁定,是CoreWeave超越竞争对手、确保长期增长的先发制人举措。通过控制数据中心和电力等关键资产,CoreWeave不仅解决了成本问题,更解决了“去风险化”的问题,减少了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降低了未来运营成本的不确定性,并能更灵活、更迅速地进行大规模扩张,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强的战略主动性。

二、全球AI算力市场的竞争格局分析

全球云计算市场正在快速扩张。亚马逊AWS、微软Azure和谷歌云作为市场上的“三巨头”,占据了超过六成的市场份额,其领先地位非常稳固。尽管市场竞争激烈,但其他厂商如阿里云、甲骨文和腾讯云等也在积极争夺剩余的市场空间。

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主要云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的市场份额。

主要数据点:

市场总规模: 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云基础设施服务市场总收入达到了 990亿美元,同比增长了 25%,显示出市场的强劲增长势头。

谷歌云 (Google Cloud): 市场份额为 13%,排名第三。

这三大巨头 (AWS, Azure, Google Cloud) 的市场份额总和达到了63%,占据了市场的绝对主导地位。

其他主要厂商:

阿里云 (Alibaba Cloud): 4%

甲骨文 (Oracle): 3%

Salesforce: 2%

IBM Cloud: 2%

腾讯云 (Tencent Cloud): 2%

简单聊一下这些云服务商:

1、超大规模云服务商:规模、生态与战略差异

亚马逊AWS:2025年第二季度营收达到309亿美元,同比增长17.5%。AWS计划在2025年投入超过1180亿美元用于AI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包括其自研的Trainium芯片。其核心战略围绕“三支柱”展开:企业级基础设施、开发者工具和生态系统,通过Amazon Bedrock和SageMaker等平台提供全面的AI服务。虽然其短期增长率略低于竞争对手,但其基础设施的广度和深度是其核心优势所在。

微软Azure:其2025年第二季度所属的智能云业务营收为299亿美元,同比增长26%。其中,Azure及其他云服务营收增长率高达39%,显示出其在AI领域的强劲势头。微软预计其2025财年资本开支将超过1000亿美元,以满足强劲的AI需求 。其战略核心是通过与OpenAI的深度绑定,占据生成式AI市场的制高点,并将其AI能力渗透到技术栈的每一个层面,从传统的“软件工厂”转型为“智能引擎”。

谷歌云:2025年第二季度营收达到136亿美元,同比增长32%,其年度营收运行率已超过500亿美元。谷歌宣布将2025年CapEx增至850亿美元,以满足客户对云产品和服务的强劲需求。谷歌云凭借其自研的TPU(Tensor Processing Unit)芯片提供差异化服务,尤其是在TensorFlow框架下表现优异,并在AI/ML工具和开源框架整合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超大规模云厂商的AI基础设施投资是一场不惜代价的“军备竞赛”。CoreWeave的季度CapEx虽高达29亿美元,但与这些巨头千亿美元级别的年度CapEx相比,仍存在量级上的差距。

这场竞争不仅是资金和规模的对决,更是技术自主可控的较量。谷歌和AWS通过自研TPU和Trainium芯片,正试图降低对英伟达的依赖,优化性能和成本,建立更深的战略护城河。相比之下,CoreWeave虽然是英伟达的“亲儿子”,短期内获得了GPU供应优势,但长期来看,这种单一供应商依赖可能成为其在面对拥有自研替代方案的竞争对手时的软肋。

表2:全球主要AI云服务商Q2 2025财务与战略对比

2、新兴专业AI云提供商:模式与定价的差异化竞争

除了超大规模云厂商,AI算力市场也涌现出CoreWeave、Lambda Labs和Vast.ai等新兴专业提供商,它们通过差异化的商业模式和定价策略在特定细分市场中寻求立足之地。

Lambda Labs:这家公司专注于为AI开发提供全流程的GPU云服务。其商业模式以GPU租赁为核心,在某些GPU型号上(如H100 PCIe)的定价低于CoreWeave 。Lambda Labs通过其“1-Click Clusters”和“Lambda Stack”等服务,旨在为中小型企业和开发者提供高性价比的AI开发工作流,其2024年营收为4.25亿美元,同比增长70%。

Vast.ai:Vast.ai采用独特的“全球GPU市场化”模式,通过整合全球超过10,000个GPU资源提供租赁服务,其成本可比传统云服务商节省5-6倍。其优势在于极具竞争力的价格和丰富的GPU选择,但服务质量可能因供应商而异 。

RunPod:与Vast.ai类似,RunPod也是一个低成本的GPU云平台,提供按需付费和无服务器(serverless)服务,以其价格优势和全球部署能力吸引了大量客户。

CoreWeave、Lambda Labs和Vast.ai等新兴AI云服务商代表了AI算力市场的不同商业模式和分层。

CoreWeave走的是“垂直整合、大客户绑定”的高端路线,强调性能和可靠性。

Lambda Labs则在中端市场通过价格和AI开发体验竞争 。

Vast.ai和RunPod则通过“市场化”模式,将长尾和价格敏感型客户作为目标 。这种市场分层表明,AI算力需求的多样性为不同定位的玩家都留下了生存空间,但CoreWeave的模式与超大规模云厂商的正面竞争最为激烈。

三、中国AI算力市场

中国AI算力市场的发展具有其独特性,其核心驱动力是“国产替代”的战略需求 。

1、 中国云服务巨头:阿里云与华为云

中国AI算力市场的格局主要由阿里云和华为云等头部云厂商主导。它们不仅提供算力基础设施,更构建了包含自研芯片、底层软件和应用生态的全栈式解决方案。

阿里云:根据IDC在2025年7月发布的报告,阿里云在中国AI基础设施(AI IaaS)市场中占据23%的份额,位列第一,超过了第二名和第三名的总和。尤其在生成式AI基础设施的模型训练和推理市场中,阿里云双双夺冠,显示出其在AI领域的领先地位 。阿里巴巴集团宣布“未来三年在云和AI的基础设施投入预计将超越过去十年的总和”,这表明其正直接参与到全球超大规模云厂商的AI军备竞赛中。

华为云:华为提出了“全面智能化”(All Intelligence)战略,致力于打造“中国坚实的算力底座,为世界构建第二标准”。华为通过其自研的昇腾(Ascend)系列AI芯片,构建了从芯片、硬件到软件、云服务的全栈自主生态系统,已发展出超过180万名开发者和1200多家独立软件开发商(ISV)。

表3:中国AI算力核心玩家业绩与战略概览

2、 核心硬件与算力基础设施提供商

除了云厂商,中国的硬件制造商和AI芯片公司也在AI算力生态中扮演着心角色,直接受益于AI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潮。

浪潮信息(Inspur):作为国内AI服务器市场的绝对龙头,浪潮信息直接受益于AI算力建设的需求爆发。公司2024年营收高达1147.67亿元,同比增长74.24%;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468.58亿元,同比增幅更是高达165.31%,再创历史新高。这表明,作为上游硬件供应商,浪潮信息是国内AI算力建设最直接、最主要的受益者之一。

中科曙光(Sugon):中科曙光在高性能计算(HPC)领域有深厚积累,并积极参与各地智算中心项目建设,为区域算力基础设施提供解决方案。公司2025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为58.54亿元,同比微增2.49%,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近30%,显示其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国产AI芯片:以寒武纪、燧原科技、昆仑芯等为代表的国产AI芯片厂商,在“国产替代”的政策背景下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些厂商与云厂商和服务器厂商形成紧密合作,共同构建国产算力底座,保障中国AI产业的自主可控。

四、CoreWeave的挑战、机遇及行业展望

1、 CoreWeave的未来:机遇与风险并存

CoreWeave的Q2财报是AI算力市场狂热的一个缩影,它在营收、CapEx和Backlog上的爆炸性增长,都展示了其在AI时代巨大的发展机遇。公司通过激进的垂直整合战略,率先布局并控制了核心的电力和数据中心资源,这使其在市场瓶颈从GPU转向基础设施时获得了先发优势,从而有望在未来的竞争中显著提升运营效率并确保扩张速度。

然而,挑战与机遇并存。CoreWeave的巨额CapEx和暴增的利息支出带来了显著的资金链压力,其成功将取决于能否在现金流耗尽前将Backlog转化为可持续的利润。同时,它面临着来自超大规模云厂商的激烈竞争。这些巨头拥有CoreWeave无法比拟的资金实力和规模优势,并且正在通过自研芯片来构建自身的战略护城河。此外,扩张策略的执行风险也必须被充分考量。

2、全球AI算力市场关键趋势展望

瓶颈的结构性转移AI算力市场的焦点已从单一的GPU供应,转移到了电力、土地和基础设施等更底层的资源获取上。未来的竞争将越来越取决于谁能更高效地获取和管理这些关键资源。

商业模式的演化:AI工作负载的重心正在从模型训练(Training)转向模型推理(Inference)。CoreWeave的CEO指出,“推理是AI的货币化”,这意味着AI服务的主要盈利点将从为大模型训练提供算力,转变为为更广泛的、特别是“思维链推理”等高需求推理工作负载提供服务。

整合与生态:无论是CoreWeave通过收购实现的物理资产垂直整合,还是中国市场以华为云为代表的生态联盟式整合,控制关键资源、构建差异化护城河都将是企业制胜的关键。

定价模式的转变:随着AI推理工作负载的增加,定价模式可能会从简单的GPU小时计费,转向更复杂的、基于推理任务量或增值服务的计费模式,从而更好地捕捉AI服务的实际价值。

来源:燕青策论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