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夏日的罗东镇,天空澄澈如洗,田野绿意盎然。村民们漫步在乡间小道上,望着眼前的蓝天白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几年空气越来越好了,傍晚出来散步都觉得舒心!”家住罗东村的王大爷的感慨,道出了全镇群众的共同心声。今年以来,泉州南安罗东镇以“科技赋能+网格管理”为
夏日的罗东镇,天空澄澈如洗,田野绿意盎然。村民们漫步在乡间小道上,望着眼前的蓝天白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几年空气越来越好了,傍晚出来散步都觉得舒心!”家住罗东村的王大爷的感慨,道出了全镇群众的共同心声。今年以来,泉州南安罗东镇以“科技赋能+网格管理”为抓手,打出大气污染防治“组合拳”,让生态红利持续惠及百姓。
智慧监管擦亮“千里眼”,精准治污效率倍增
“以往治污像'盲人摸象',如今靠着科技手段,污染源头在哪一目了然。罗东镇环保工作的相关负责人指着大屏幕上跳动的数据介绍道。该镇打破传统粗放管理模式,在全镇布设多个环境监测设备,实时捕捉PM2.5、PM10等污染物浓度变化。一旦数据出现异常波动,系统会自动分析溯源,迅速锁定秸秆焚烧、工地扬尘等问题高发区域。
近日,监测系统发现某村PM2.5浓度突然上升,后台数据比对显示与秸秆焚烧特征高度吻合。工作人员根据系统定位,迅速赶到现场处置,较以往效率提升60%以上。这种"科技+研判"的模式,让治污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出击”。
三级网格织密“防护网”,责任落实到“最后一米”
科技为治污装上“大脑”,网格则让责任落到“地头”。罗东镇将14个村(社区)划分为92个网格,构建“镇领导包片、村干部包组、网格员包户”的三级防控体系,层层签订污染防治责任书,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治理格局。
镇党委书记带头下沉网格,每周不定时开展暗访;村干部组建的“环保巡逻队”,每天穿梭在建筑工地、餐饮街区,对扬尘污染、油烟排放等问题进行常态化巡查。截至目前,巡逻队累计整改各类环境问题20余个,让“看得见的管得着,管得着的看得见”成为现实。
疏堵并举筑牢“长效墙”,从源头破解污染难题
“禁烧不是目的,管好才是关键。”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秸秆焚烧问题,罗东镇采取“堵疏结合”策略。一方面通过村广播、宣传车、微信群等渠道普及禁烧政策,对违规行为依法处罚;另一方面推广秸秆还田技术,设立集中收储点,让原本的“污染源”变成“资源宝”,资源化利用率高达90%。
不仅如此,该镇还推进“煤改电”工程,让农户告别烟熏火燎;每天早晚对主要道路进行洒水降尘,让街道时刻保持清爽。一系列源头治理举措,让污染排放持续减少。
截止七月底,罗东镇的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0%,优良天数比例提升至86%,群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节节攀升。接下来,该镇将探索“生态+产业"融合发展路径,让清新空气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资本”,让蓝天白云成为罗东大地上最动人的底色。(潘煌杰)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