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儿科专场分享会,学龄儿童ADHD、心理、行为、生长发育问题,资深儿科团队与您交流解答!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7 23:19 1

摘要:他一共获得过23枚奥运金牌,是历史上获得奥运金牌最多的运动员,他就是曾经制霸泳池的传奇——迈克尔·菲尔普斯。

他一共获得过23枚奥运金牌,是历史上获得奥运金牌最多的运动员,他就是曾经制霸泳池的传奇——迈克尔·菲尔普斯。

(菲尔普斯)

但是,恐怕没多少人知道他是为什么开始学游泳的。

菲尔普斯小时候被诊断为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在课堂上很难安安静静待着,总是闲不住,有着使不完的精力,注意力也很难集中。

父母想找个途径让他消耗过剩的精力,正巧菲尔普斯的两个姐姐都在学游泳,于是也把他送去试试。

结果,水下的节奏感和单一专注的环境,反而让他能够进入“超专注”状态,这也让他发现了自己的天赋,在游泳这条路上收获一个又一个成果,直到23次站上奥运会的领奖台。

用他自己的话说:“ADHD让我精力充沛,但游泳给了我方向。”

(小时候的菲尔普斯)

其实,曾被确诊ADHD的名人还不止菲尔普斯一个。

理查德·布兰森,英国维珍集团的创始人,他在学校几乎没有耐心听老师讲课,成绩也很差,他自己也多次谈及自己可能有ADHD。

上学最后一天,校长曾跟他说:“你要么进监狱,要么成为百万富翁。”

(小时候的布兰森)

还真让校长说对了,布兰森后来做起生意来,他有着极强的冒险精神和快速决策能力,这让他在创业之路上迅速打开局面,从唱片公司到航空领域,再到太空旅行和火箭发射,没他不敢尝试的。

他说:“我的成功不在于克服ADHD,而是学会让它成为我的超级力量。”

(布兰森和他创立的维珍集团)

还有《小王子》的作者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他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上学时偏科得厉害,理科成绩好,文科成绩却很差,后来入伍,成为一名飞行员兼作家。

(飞行员兼作家圣-埃克苏佩里)

圣-埃克苏佩里也有ADHD的特质,这让他对新奇事物极度着迷,对飞行、写作、机械修理等都有兴趣,而且能在各种兴趣之间自由切换。

在写作方面,他的文字浪漫细腻、充满哲思,得到很多人喜爱。

不过,ADHD特质也给他造成了一些困扰,比如创作时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生活不规律,隔很久才能出版一本作品。

44岁时,圣-埃克苏佩里在一次飞行中失踪,留下的创作计划没能完成,《小王子》成为他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书。

(畅销世界的《小王子》)

说到这里,有人就要问了,这几位名人患上的ADHD,到底是什么?

ADHD全称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可能影响儿童、青少年甚至成年人。

(ADHD,示意图)

在中文里,ADHD经常被翻译成“多动症”,但这种翻译并不准确,导致很多人对于ADHD的认知仅限于“多动、冲动”,这是一种认知偏差。

这种情况就让一些人直到成年后,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经历并不是源自所谓的“缺点”,而是ADHD的症状,也忽视了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

这种误解尤其影响女性患者,因为她们更可能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而非多动。

(ADHD,示意图)

如果怀疑孩子可能有ADHD,家长朋友们不妨看一下这份ADHD初步自我筛查问卷儿童版(6-17岁),初步判断一下。

如果您怀疑孩子有ADHD,或是孩子已经出现学业表现不佳、“好动”、无法专注、情绪起伏大等情况,但回答问卷后却发现,您的答案里并没有总出现“经常”或“总是”,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经过有中文背景的精神科医生的观察,华人家庭的小朋友在ADHD上的表现方式,常常与西方家庭的孩子不太一样。

华人孩子在ADHD的表现上往往以注意力不集中为主,外显的多动、冲动行为相对较少,这与中国家长和老师对“安静听话”的高要求密切相关,听话、守规矩、安静、成绩好,才是“好孩子”的标志。

中国家庭极重视学业成绩,然而ADHD最常影响的正是时间管理、作业完成度、长时间坐着学习的专注度等。中国家庭和学校普遍强调严格作息和高强度学业训练,长期的结构化管理强化了对“多动”行为的抑制,却也让注意力缺陷更容易凸显、学习效率更低,从而使ADHD主要表现为“难以持续专注”,而非“坐不住”。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有ADHD倾向的孩子很早就学会强行压抑自己的冲动,表面看起来比较“听话”,但其实内在注意力仍然分散、情绪积压不表达、精神内耗更严重。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许多华人ADHD孩子在外表现“看起来没那么多动”,但行为的结果表现总像个ADHD。

(ADHD,示意图)

中国家庭重视“面子文化”,孩子从小被教育“不要丢人”、“别人怎么看很重要”,因此很多ADHD孩子学会了在外隐藏症状,在学校尽力忍耐,在社交中努力装得“正常”,甚至有的家长更倾向于用体罚、批评或惩戒来纠正孩子的冲动行为,而非寻求专业帮助。

这种文化背景下,孩子即便在家里表现出明显的多动,也会进一步压抑症状的自然流露,但长期压抑会造成情绪问题(隐性抑郁、社交焦虑);

自我认知混乱,以为自己“笨”、“没用”,在老师和家长的训斥下尤为严重,甚至在学校的社交表现不佳,出现被霸凌的情况;

回到家后常情绪崩溃,但家长不理解,反而对孩子进行责骂。

而且,临床研究表明,“安静型ADHD”更常见于华人女生,也就是“注意力缺失型”,而非“多动型”ADHD。

在中国文化里,女孩更容易被要求文静、顺从、不打扰他人。

以往接诊过的女性病人常常提到,在国内寻求诊断时,很多ADHD女生长期被忽视,医生并不认为大部分“文静”的女生有“ADHD”;

在学校,她们又被老师视为“慢、拖延、懒”,被训斥,甚至被叫家长。

这些压抑和生活中的力不从心在逐渐累积,常在青春期或大学阶段才爆发,引发焦虑、抑郁、情绪崩溃等共病症状。

(ADHD,示意图)

还有,在英国,华人孩子寻求精神科诊断时,与医生的语言与文化差异也会影响诊断。

尽管ADHD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具有跨文化一致性,但具体评估工具的标准,或量表的标准分在不同文化中并非完全等同。

英国的标准问卷在华人家庭中使用时,需结合对当地家庭和学校环境的理解,并警惕单纯依赖问卷而忽视文化因素,否则容易出现“漏诊”或“误诊”。

因此,在评估过程中,精神科医生会与家长、教师深入沟通,了解孩子在中英双重文化环境下的真实功能表现,才能给出最符合个体需求的诊断与干预方案。

(ADHD,示意图)

在英国,ADHD不是一个“羞耻的异常标签”。

越早诊断,越早介入,越可能帮助孩子减少情绪障碍、学业创伤与社交问题。

新学期就要开始了,如果家长朋友对ADHD话题感兴趣,济诺医疗将在伦敦特别举办一场儿科专场茶话会,与家长们面对面探讨学龄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济诺医疗的儿科团队中,拥有有中文背景的资深医生,更了解华人孩子的情况以及华人家庭的需求。

这是一次轻松的交流机会,家长们不仅可以获取专业信息,还能与医生和其他家长分享经验,提前为孩子的新学期做好身心健康准备!

来源:育儿心得经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