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你的咨询生涯中,是否也遇到过这样的时刻:你和来访者似乎总是不在同一个频道上,关系在早期就陷入僵局,感觉像是“卡”住了?你感到挫败,甚至怀疑这段咨询能否继续。
本文字数3800+ · 阅读预计需要10min
在你的咨询生涯中,是否也遇到过这样的时刻:你和来访者似乎总是不在同一个频道上,关系在早期就陷入僵局,感觉像是“卡”住了?你感到挫败,甚至怀疑这段咨询能否继续。
一般的观点都认为,一个良好咨询联盟的建立是咨询成功的关键。但如果开局不顺,是否就意味着咨询注定会失败呢?
本篇文献编译自《早期关系挣扎:一项关于联盟形成与修复的案例研究》(Early Relationship Struggles: A Case Study on Alliance Formation and Repair)。该研究讲述了一个咨访双方从一个糟糕的开端,经历持续的冲突,最终却发展为坚实联盟的真实故事,为“假如咨访关系有一个糟糕的开头该如何转变”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宝贵的临床洞见。
01
最初的僵局:
长达4个月的咨访拉锯战
故事的开端,并不美好。
来访者Marian是一位三十多岁的艺术家,她带着深重的抑郁和生活的创伤走进了咨询室。在开始咨询前,她刚经历了两次因严重抑郁伴随自杀念头和精神病性症状的住院治疗,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I型。同时,因为她的父亲刚刚去世,同居的男友也和她分了手,她正处于病假中,生活几乎停滞。
图源 | 《忧郁症》
她的咨询师Paul,是一位五十多岁的临床心理学家,经验丰富,在一家公共门诊工作。
他们的相遇,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权力斗争”。
在Marian的视角里,Paul是“傲慢、专横、缺乏同情心”的。她曾在访谈中回忆道:“一开始我和他在一起感觉很不舒服,因为他总是以我不喜欢的方式挑战我。也许我当时处在防御状态,我在想他是否在认真对待我,是否明白我有多痛苦。”Marian带着巨大的痛苦前来,她期望的是一个能深度共情、为她抚平伤痛的咨询师。然而,Paul的反应却让她感到被推开和误解。
而在Paul的视角里,情况则完全不同。他认为Marian正扮演着一个“依赖、被动的角色”,仿佛只是在被动地等待他来“消除痛苦”。Paul觉得,如果仅仅是顺从她的期待,给予无尽的安抚,并不能真正帮助到她。
他在访谈中提到:“我想要建立一种基于成熟关系的联结,我不希望她只是因为我的小心翼翼和乐于助人而喜欢我,而是因为我敢于挑战她。”Paul认为自己的目标是帮助Marian发展出能动性和自主性,从而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
于是,一场漫长的僵局就此形成。这并非短暂的磨合,而是一场持续了近四个月的拉锯战。在最初的整整15次咨询里,他们都深陷于这种权力斗争之中,双方对治疗联盟的评分也一直在低谷徘徊。
在此期间,咨询室中的空气,总是充满了紧张和不信任。Marian在诉说她的痛苦,而Paul则在挑战她的思维。一方觉得对方“不懂我的苦”,另一方则觉得对方“不够努力”,这似乎是一段注定要失败的咨询。
02
转折的契机:
两次“正面交锋”
有一种观点认为,通过解决关系的破裂,联盟可以得到修复。而关系的破裂,往往始于冲突。因此关系的修复,有时也恰恰需要将冲突摆上台面。
在这个案例中,两次具体、公开的冲突,成为了意想不到的转折点。
第一次冲突是关于药物治疗的“拉锯战”。在第14次咨询中,Marian明确提出想直接联系精神科的专家调整药物,但Paul拒绝了。
对Marian来说,这一刻充满了深刻的挫败感和被拒绝感,用她自己的话说,这成了“我们关系中的一个危机”,她觉得Paul“非常傲慢”。
图源 | 《她》
而对Paul来说,这次请求触动了治疗的核心。他认为,Marian这种寻求外部“权威”来解决问题的行为,正是她依赖他人、放弃个人责任这一核心模式的重演。更重要的是,这个请求也传递了一个令他感到“被贬低”的潜台词——仿佛在说:“我们的心理治疗不够有效,我需要一个更厉害的专家。”这无形中挑战了他们治疗联盟的根基,让Paul感觉自己的角色被边缘化了。
有趣的是,他们并没有在咨询中明确地讨论这次冲突带来的关系紧张,而是似乎把它“搁置”了。这个冲突没有被“解决”,而只是被“经历”了。其实,能够承受冲突、表达不同意见,然后继续走下去,本身就是一种关系的进步。
几周后,第二次冲突爆发了,这次是关于病假与复工的“争吵”。Marian希望延长病假,而Paul则“催促”她尽快恢复全职工作,他认为这能帮她获得掌控感和自尊。这又是一次激烈的碰撞。但这次“争吵”对联盟的建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Paul在事后反思道:“那是一次成功。我认为它确实加强了联盟,让我们更全心全意地成为一个团队,而不是两人之间相互对抗。”而Marian事后也理解了Paul的善意,她认为这种“强硬”其实是一种“温和的推动”,是在帮助她回归正常的生活。
这两次公开的冲突,尽管充满了紧张和不快,却打破了原先那种心照不宣的、消极的权力斗争僵局。Marian开始能够直接地表达她的不同意见,而Paul也坚持了他的治疗框架。这种直接的交锋,虽然困难,但却为一种更平等、更真实的互动模式铺平了道路。
03
新模式的诞生:
在“玩耍”中靠近
冲突过后,咨询室里的氛围悄然改变。一种新的互动模式开始萌芽,他们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剑拔弩张的权力斗争,而是一种带着“趣味性”的、更轻松的靠近。
在他们为复工问题争吵的那一次咨询中,Marian聊起了一件生活琐事:她想在墙上挂一幅画,却因为自己的完美主义担心自己挂不好而纠结不已,她的朋友看她这么纠结说到:直接挂上去就得了,让我来帮你。说着朋友便开始动手了,而她也加入了进来,结果,两人最后在墙上留下了一个“大洞”。
Paul听完后忍不住笑了,又马上为自己不由自主的笑向Marian道歉。
Marian却回答:“没关系,你尽管笑吧,我自己也觉得这事挺滑稽的。不过,我从这件事中突然想通了:我必须依靠自己去感觉什么是对的,而不是为了省事就把决定权交给别人。”
这段对话的意义远不止于挂画。Paul的笑声打破了沉重的氛围,让他们不再是“痛苦的病人”和“全能的医生”,而是两个在探索生活难题的平等个体。Marian也在这件“小事”中,展现出了惊人的自我觉察。在这种“游戏性”的探索中,他们找到了一种更有意义的相处方式。
这种新的亲密感在第一次暑假后得到了巩固。假期给了Marian空间去独立反思,当她回来时,她能更清晰地向咨询师表达自己。
Paul问:“在这个假期,你有没有想过心理治疗对你意味着什么,你希望它成为什么样子?”
Marian回答说:“我想过的。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就是重返工作,把事情做完,承担起责任。在治疗刚开始的时候,我完全感受不到任何快乐,你那时候试着问我喜欢做什么,我根本答不上来。但现在,我觉得自己向前迈出了一步。我的生活里,还有很多微小而美好的事情,是我依然想要去体验的。”
图源 | 《小森林 夏秋篇》
说到这里,她开始哭泣,但语气里带着渴望,继续说道:“我仍然想去体验阳光灿烂的日子,美好的夏夜,听听音乐……感受那些简单的快乐。”
Paul没有打断她的情绪,而是坚定地回应道:“确实,那正是我们现在要花时间去关注的!”
他们的关系,不再是早期的推拉与挣扎,而是充满了积极的情感和投入。治疗的中断,反而成了整合与成长的空间。
04
联盟的升华:
一个文学隐喻的力量
当治疗关系走出了早期的泥潭,进入一个更稳固和开放的阶段后,一个文学隐喻的出现,将他们的联盟推向了顶峰。
在治疗的后期,Paul向Marian提到了挪威作家奥拉夫·杜恩(Olav Duun)的小说《同胞》(Fellow Man)中的角色拉格希尔德(Ragnhild)。这个角色为了“拯救”自己的丈夫,却酿成了悲剧,这与Marian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她曾经的躁狂经历产生了强烈的共鸣。Marian在内心深处,一直背负着一种“比生命更强大”、要为家人“带来光明”的“特殊使命”。
这个隐喻像一道闪电,击中了Marian。Marian意识到,她在家庭中一直无意识地扮演着“拯救者”的角色,这个隐喻让她从这个沉重的、不可能完成的“使命”中解脱出来,最终释怀了——“自己无法拯救所有人”。
对Paul来说,引入这个隐喻也是治疗的一个转折点,治疗的核心是“创造意义”。他们不再是一个说、一个听,而是“两个人类个体分享着重要的存在意义和经验”。
一个看似“失败”的开局,并不注定导向终点的失败。治疗关系的破裂并非是需要极力避免的事故,反而可能是通往更深层次理解与修复的契机。
真正的改变,往往发生在舒适区之外。当来访者敢于表达不满,咨询师也能够承受住负面投射并坚持治疗框架时,这种看似“剑拔弩张”的交锋,反而为建立一个更真实、更平等的合作联盟铺平了道路。
当咨询陷入僵局,或许不必过早感到挫败:这可能不是一段关系的终结,而恰恰是一场更深刻、更真实疗愈的开始。这场开局即“吵架”的咨询,最终用它的转变回答了最初的问题:开局不利的咨询,不仅有救,而且其修复过程本身,就蕴含着强大的治愈力量。
汉化编辑 / Liana
责编 / Aurora
参考文献
Råbu, M., Halvorsen, M. S., & Haavind, H. (2011). Early relationship struggles: A case study of alliance formation and reparation. Counselling and Psychotherapy Research11(1), 23-33.
来源:肥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