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丨打破“孤独”迷雾,照亮成长之路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8 01:08 2

摘要:2025年8月25日是第九个“全国残疾预防日”,今年的主题是 “预防伤害致残,共创健康生活”。其中,儿童期的残疾预防至关重要。值此之际,我院儿童康复科聚焦“残疾预防·孤独症儿童康复从儿童早期开始”这一核心,呼吁全社会,特别是婴幼儿家长,共同关注孤独症谱系障碍(

2025年8月25日是第九个“全国残疾预防日”,今年的主题是 “预防伤害致残,共创健康生活”。其中,儿童期的残疾预防至关重要。值此之际,我院儿童康复科聚焦“残疾预防·孤独症儿童康复从儿童早期开始”这一核心,呼吁全社会,特别是婴幼儿家长,共同关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简称“孤独症”)的早期识别与科学干预,为孩子的健康成长点亮明灯。

1

认识星星的孩子:什么是孤独症

孤独症是一种起源于儿童早期的神经发育性障碍,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局限性、重复性行为及兴趣为主要特征。它并不是心理疾病或教养问题,而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状况。孩子们仿佛来自遥远的星球,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因此也被温柔地称为“星星的孩子”。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是改善孤独症儿童预后、帮助他们融入社会的最关键、最有效的途径。0-6岁是儿童大脑发育的黄金期,可塑性极强,在此阶段进行科学干预,效果事半功倍。

2

警惕“红色警报”:早期识别关键信号

家长是孩子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日常观察至关重要。如果您的孩子出现以下“五不”行为,请务必提高警惕,及时寻求专业评估:

1. 不(少)看:缺乏目光对视,不爱看人脸,尤其是眼睛。

2. 不(少)应:叫名字反应差,对父母的呼唤充耳不闻。

3. 不(少)指:缺乏恰当的肢体动作,不会用手指物表示需要或分享兴趣。

4. 不(少)语:语言发育延迟,或出现语言倒退(原本会说的词后来不说了)。

5. 不当:行为刻板重复,如转圈、排列物品、迷恋非玩具物品(如瓶盖);感知觉异常,对某些声音、触感过度敏感或迟钝。

此外还需注意: 孩子可能不喜欢被拥抱或抚摸,玩耍方式独特,难以参与假装游戏,无法理解或表达情感。

如果您发现以上任何迹象,请切勿持“等等看”的观望心态,应立即咨询专业医生。

3

科学干预,点亮未来

一旦确诊或高度疑似,应立即开始科学的康复训练。干预的核心是以教育训练和行为干预为主,目标是改善核心症状,提升孩子的社会交往、沟通和能力,减少问题行为。

我院儿童康复中心秉承“医教结合、个性化精准干预”的理念,为每一位孩子提供全面的评估并制定个体化训练方案(IEP),主要方法包括:

· 应用行为分析(ABA):运用行为原理,一对一系统性地塑造和提升各项技能。

· 孤独症及相关发育障碍患儿治疗教育课程(TEACCH):利用结构化教学环境,帮助孩子理解世界。

· 言语治疗(ST)与 occupational therapy(OT):针对性改善语言沟通和感觉统合能力。

· 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专注于发展社会性技能和动态智能。

我们坚信,家庭的参与是康复成功的基石。 我们将对家长进行系统培训,将干预理念和方法融入日常生活,让孩子在爱与理解的环境中持续进步。

4

早识别,早干预,早康复

残疾预防,关乎每个家庭的幸福。对于孤独症,“早”字当头就是最有效的预防策略。

1. 每位家长:学习孤独症早期表现,定期参加儿童保健体检,不忽视任何发育预警信号。

2. 全社会:消除对孤独症的误解与歧视,给予这些孩子和家庭更多的理解、包容与支持。

如果您对孩子的发育状况有任何疑虑,欢迎随时前来上饶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童康复科进行咨询和筛查。让我们携手努力,用科学和爱心,尽早发现“星星的孩子”,为他们铺就一条通往融合、有尊严、有质量的未来之路。

来源:江西消费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