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秦始皇嬴政,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统一六国、修长城、建阿房,其"千古一帝"的光环下,却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家族血案。
大秦帝国崛起,一对母子恩断义绝!
秦始皇嬴政,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统一六国、修长城、建阿房,其"千古一帝"的光环下,却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家族血案。
公元前238年,一袋染血的布囊,两个小孩,一位母亲撕心裂肺的哀嚎,一个帝王冷酷无情的眼神。
当赵姬喊出"这是你亲弟弟"时,嬴政只给了她六个字:"我没有你这样的母亲。"
这一刻,不仅改变了一个王朝的命运,更揭示了权力、欲望与人性的极限。
赵姬,一个美丽的舞姬,本该在歌舞升平中度过平凡一生,却被命运之手推上了历史舞台。"绝美而善舞",司马迁在《史记》中如此描述她。
那是动荡的战国末期,七国争雄,民不聊生。在这个铁与血的年代,美貌往往成为女子的筹码。吕不韦,这位精明的商人,一眼相中了赵姬的姿色,将她据为己有。
赵姬入府之初,或许还心存感激,毕竟在那个时代,能嫁给富商已是不幸中的万幸。她不会想到,自己不过是吕不韦政治棋局中的一枚棋子,一件可以随时转卖的"奇货"。
当吕不韦遇见流落异乡的秦国公子嬴异人时,政商联姻的念头在他心中萌生。他摆出一副慷慨姿态,对嬴异人说:"公子何不尝尝我府上的美酒?"酒酣耳热之际,赵姬被推入席间。
嬴异人看得眼都直了,吕不韦故作大方:"公子若喜欢,不韦愿双手奉上。"
多么"高尚"的馈赠!其实吕不韦心里打的如意算盘明明白白:赵姬已有身孕,若生下男孩,日后便是他吕不韦的儿子坐上王位,这政治投资,岂不是稳赚不赔?
赵姬的心情如何?历史没有记载。她或许委屈,或许绝望,但在那个女子如草芥的年代,她没有选择的权利。
更糟的是,嬴异人回国后,赵姬抱着年幼的嬴政,在异国他乡东躲西藏。没有靠山,没有依靠,一个弱女子要在敌国保护未来的秦王,可想而知那是怎样的艰难。
"贱妾""异国女子""间谍",赵姬忍受着世人的冷眼与嘲讽。她每天都在恐惧中醒来,担心嬴政的身份被揭穿。母子俩只能隐姓埋名,过着近乎乞丐的生活。
想象一下,当年幼的嬴政问母亲:"为什么我们要藏起来?我的父亲在哪里?"赵姬能怎么回答?她只能抱紧孩子,咽下苦涩的泪水。
公元前257年,命运之轮再次转动。赵国被迫将赵姬母子送回秦国。嬴异人登上王位,赵姬成为王后。但好景不长,三年后嬴异人驾崩,年仅十三岁的嬴政继承王位。
赵姬终于有了权力,但她做出的选择却让历史叹息。她再次投向吕不韦的怀抱,不仅将政权交给这个精明狡诈的商人,还让自己的儿子陷入更深的困境和羞辱。
赵姬错了吗?在那个女人几乎没有独立生存能力的时代,她或许别无选择。但站在嬴政的立场,一个被母亲一再出卖的孩子,又怎能不心生芥蒂?
十三岁,正是男孩懵懂青春的年纪,嬴政却已经背负起一个国家的重担。但王冠下,是一颗受伤的心。
朝堂之上,他看似高高在上,实则是吕不韦的傀儡。耳边充斥着不堪入耳的流言:"他其实是吕不韦的种"、"赵姬和吕不韦旧情复燃"、"小王不过是别人的替身"。
嬴政咬紧牙关,将这一切都记在心里。
吕不韦这个枭雄何等精明,他利用赵姬控制年幼的王,却也知道隐忍不发的嬴政日渐长大,迟早会成为威胁。于是,他设计了一个阴谋——引入嫪毐。
嫪毐此人,可谓战国奇人。他身材魁梧,且有异于常人的"天赋"。据《史记》记载,嫪毐"长八尺,生而具七窍,阴大如斗,甚有筋力"。吕不韦料定赵姬会为其所惑。
果不其然,当吕不韦将嫪毐安排进宫中后,赵姬很快沉迷其中,日日夜夜缠绵悱恻。
嬴政十六岁时,朝中上下流言四起:太后与嫪毐的丑事人尽皆知。嬴政每次上朝,总能感受到大臣们探究的目光和窃窃私语。作为一国之君,他的母亲却成了笑柄,这对少年王是多大的屈辱!
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嫪毐借着与赵姬的关系,在朝中横行霸道,甚至在私下里自称是嬴政的"假父"。一个真假不明的"父亲"吕不韦已经够嬴政头疼,如今又多了一个明目张胆的"继父",试问哪个少年能忍?
嬴政没有发作,他深知时机未到。他表面恭敬,私下却开始培植自己的势力。每当夜深人静,他独自一人在灯下研读兵书,思考如何摆脱困境。
朝堂之上,他看似懵懂,却在暗中观察每一个大臣的动向;后宫之中,他装作不知母亲的荒唐事,实则将一切都看在眼里。
这十年,是嬴政最黑暗的时光,也是他性格形成的关键期。被母亲背叛,被大臣轻视,被民间议论,这些伤痛如同淬火,将这个少年王的心锻造得坚硬如铁。
公元前238年,嫪毐的野心终于暴露。他妄图发动政变,杀死嬴政,扶立自己与赵姬所生的儿子登上王位。更令人发指的是,赵姬居然同意了这个计划!
一个母亲,竟然支持情人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这样的背叛,已经超出了嬴政的容忍限度。
当嫪毐兵变的消息传来,嬴政早有准备。他迅速调集王宫卫队,将叛军一网打尽。嫪毐被捕,其阴谋彻底败露。
这一刻,嬴政仿佛一夜之间长大。那个被人欺凌的少年王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冷酷无情的帝王。他下令诛杀嫪毐三族,并亲自前往母亲的寝宫,要让她为自己的背叛付出代价。
公元前238年的那一天,注定被历史铭记。
赵姬正在庭院中逗弄两个幼子,这是她与嫪毐所生的骨肉。孩童天真无邪,浑然不知危险将至。忽然,殿门被猛地推开,嬴政提剑而入,面无表情。
"大王,嫪毐如何了?"赵姬问道,声音中带着焦虑。
嬴政冷冷地看着她:"嫪毐已伏诛,今日来取他的儿子。"
赵姬脸色瞬间煞白,她紧紧抱住两个孩子:"不,大王不可!他们还是孩子啊!"
嬴政挥手示意护卫上前:"凡嫪毐血脉,不留!"
护卫们强行将孩子从赵姬怀中夺走,装入麻布袋中,重重地摔在地上。孩子的哭声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赵姬撕心裂肺的哀嚎。
"你疯了吗?这是你亲弟弟啊!"赵姬绝望地喊道。
嬴政停下脚步,转身看着这个生他养他的女人,眼中没有一丝温度:"我没有你这样的母亲。"
六个字,如同六把利剑,刺穿了赵姬的心。这一刻,母子情断。
嬴政下令将赵姬囚禁在雍城,不得踏出宫门一步。当年在赵国保护他的母亲,如今却成了他亲手囚禁的罪人。
这样的决绝,震惊了朝野上下。大臣们纷纷上谏,认为嬴政此举有悖孝道。毕竟在中国传统中,"百善孝为先",即使母亲有错,也不该如此惩罚。
一个名叫茅焦的人上书劝谏:"大王乃天下之主,当以孝治天下。太后虽有过错,然生养之恩不可忘。望大王宽恕太后,以慰天下人心。"
茅焦
嬴政看完奏章,大怒:"我母欲杀我,天下人可知?她要扶立他人登位,天下人可解?若我死于叛乱,诸位又将如何自处?"
茅焦不惧,继续劝谏。嬴政怒不可遏,下令将他处死。
朝中震动,但劝谏者依然前赴后继。一连有二十七人上书,要求恢复太后自由。嬴政索性将这二十七人全部杀死,尸体悬挂宫门,以儆效尤。
从此,无人敢再提赵姬之事。
而被囚禁的赵姬,每日以泪洗面。她在雍城的宫殿中走来走去,日渐消瘦。有老宫女回忆说,太后常在午夜梦回时分呼唤两个幼子的名字,然后痛哭不已。
嬴政再未踏入雍城一步,也未与母亲有过只言片语的交流。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统一六国的大业中,仿佛要用战争的胜利来麻痹内心的痛楚。
公元前228年,赵姬在雍城孤独地离世。据说临终前,她一直喃喃自语:"我的孩子,我对不起你......"
无人知晓她指的是嬴政,还是那两个被害的幼子。
嬴政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只是简单地安排了葬礼,未曾亲临。那个曾经在赵国护他周全的母亲,如今连最后一面都未能得见。
这段骨肉相残的悲剧,成为秦始皇心中永远的伤痕。它塑造了他冷酷无情的性格,也埋下了秦朝二世而亡的隐患。
嬴政杀了"弟弟",囚禁了母亲,历史的评判自然是"残暴不仁"。但若我们站在他的立场,透过表象看本质,或许能理解这位千古一帝内心的挣扎。
按照现代心理学的视角,嬴政童年时期经历了严重的创伤。在性格形成的关键期,他没有得到稳定的家庭环境和父爱母爱的滋养。
在赵国的日子,嬴政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他不敢说出自己的身份,不敢交朋友,甚至不敢大声说话,生怕被人发现是秦国的王子。一个孩子,背负着如此重担,内心必然充满恐惧和不安。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理论指出,儿童期若无法建立"基本信任感",长大后往往难以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缺乏安全感,且容易产生偏执倾向。嬴政的成长轨迹,正符合这一理论。
更让人心酸的是,唯一能给予他安全感的母亲赵姬,却在关键时刻"背叛"了他。先是与吕不韦暧昧不清,后又与嫪毐苟且,甚至同意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这对一个少年来说,是多么沉重的打击!
心理学上的"亲子依恋"理论认为,不安全依恋的孩子长大后往往难以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嬴政成年后极少有知心好友,与妻妾也保持距离,甚至不愿透露自己的行踪,很可能就源于这种不安全依恋。
当嬴政站在赵姬面前,听到她喊出"这是你亲弟弟"的那一刻,他内心的伤痛被彻底引爆。这句话对他而言,不是在保护兄弟,而是赤裸裸的二次伤害——你可以为情人生子,却要杀死我这个亲生儿子?你可以护那两个婴儿,当年在赵国却让我饱受欺凌?
"我没有你这样的母亲。"这句话背后,是二十多年积累的怨恨和心碎。
从心理防御机制来看,嬴政采取了"隔离"的策略,将情感与理智分开处理。他用残酷的手段处决"弟弟",囚禁母亲,但在政治决策上却异常清醒。这种分裂的人格特质,让他能够在家庭悲剧和国家大业之间划清界限。
嬴政后来的许多暴政行为,如焚书坑儒、大兴土木、东巡西狩,都可能与他童年的不安全感有关。他渴望通过绝对控制来获得安全感,渴望通过丰功伟绩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秦始皇一生征战不息,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却始终无法修复内心的裂痕。他与母亲的关系成为永远的遗憾,也成为这位千古一帝最人性化的一面。
在帝王光环背后,嬴政终究是一个被母亲伤害过的孩子。他可以统一天下,却无法统一自己支离破碎的心。
历史长河中,嬴政与赵姬的母子悲剧只是短暂一瞬,却道尽了权力与亲情的复杂纠葛。
一位母亲,为求生存不得不委身于人;一个孩子,在屈辱中成长最终成为帝王。当权力、欲望与亲情交织在一起,悲剧似乎注定发生。
嬴政说"我没有你这样的母亲"时,是狠心的帝王还是受伤的孩子?当我们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回望,或许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而你,若身处嬴政的处境,会如何处理这段血浓于水却又恩断义绝的亲情?
参考文献
司马迁《史记·吕不韦列传》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班固《汉书·高后纪》
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葛剑雄《中国人史》
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
王子今《秦汉历史与文化》
来源:嘉林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