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生真是挺奇妙的,今天可能还是人人尊敬的明君,转眼间就变成人人喊打的昏君了。就像唐朝有这么一位皇帝,前半辈子英明神武,大家都很敬仰他,简直就是明君典范。
人生真是挺奇妙的,今天可能还是人人尊敬的明君,转眼间就变成人人喊打的昏君了。就像唐朝有这么一位皇帝,前半辈子英明神武,大家都很敬仰他,简直就是明君典范。
谁能想到呢,后半生居然急转直下,唐玄宗李隆基开始沉迷享乐,干了一连串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荒唐事,甚至亲手毁掉了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如果命运只给他前半生,他绝对能被载入史册,成为“千古一帝”。
可惜,他多活了二十年,结局真是令人唏嘘。这个皇帝到底是谁?他又做了什么,让人既佩服又惋惜?
说到唐玄宗李隆基,他的童年简直就是一部悲情剧。
1985年出生在洛阳,本来应该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没想到武则天的一个大招,直接把他的父亲李旦从皇位上赶了下来。小李隆基也因此从一个天之骄子变成了苦命的皇子。
更惨的是,李隆基七岁那年,亲生母亲窦氏莫名其妙地被武则天秘密处决了,连尸体在哪都不知道。
小小年纪就吃了这么多苦头,换谁都会害怕。但是李隆基没有被困难打倒,反而从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
他明白了这个道理:在皇宫里混,如果没有实力,那就是砧板上的肉,任人宰割。所以他开始琢磨怎么保命,慢慢学会了在宫廷斗争中保护自己。
这个过程可不容易。李隆基花了很多时间观察周围的人,学习他们的优点,吸取他们的教训。
他懂了,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要想站稳脚跟,就得比别人更聪明、更有计谋。
所以,他开始特意锻炼自己,不管是处理政治的能力还是军事才华,都下足了功夫。
到了710年回到长安时,李隆基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软蛋了。多年的历练让他变成了一个既坚强又机灵的年轻人。
他每天都往万骑营跑,跟那些将领们称兄道弟,搞得关系特别好。这种看起来很平常的事,其实藏着很大的玄机。
李隆基心里明白,没有军方的支持,他在皇宫里根本寸步难行。
这些“兄弟”也很给面子,只要李隆基开口,他们立刻就会行动。有了这批忠实的支持者,李隆基在宫里的地位越来越稳。
和太平公主的权力斗争
说到李隆基最狠的一招,那就是和他姑姑太平公主的那场斗争。太平公主可不是省油的灯,在朝中可是横着走的那种人物。
她手握重权,后面还有一大批支持者。而李隆基那时候只是个刚崭露头角的皇子,在太平公主眼里,就是个毛头小子。
但是,太平公主低估了自己的这个侄子。表面上,李隆基对姑姑毕恭毕敬,背地里却在为最终的较量做准备。
他知道太平公主野心很大,迟早会对他下手。与其等着被算计,不如先下手为强。
在713年7月,太平公主以为自己的计划滴水不漏,打算除掉李隆基。她精心策划了一场政变,想一下子搞定这个不听话的侄子。
没想到李隆基早有防备,抢先一步行动,直接把太平公主的心腹岑羲和窦怀贞送上了西天。这两人对她来说非常重要,没了他们,太平公主顿时失去了最得力的帮手。
面对侄子的反击,太平公主完全没准备好。她怎么也没想到,李隆基居然这么果断狠辣。情急之下,她只好逃到终南山躲了三天,最后还是乖乖回来等死了。
这一回,李隆基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不是好欺负的。他敢跟强权对抗,敢反击那些想篡位的人。这种勇气和魄力,正是一个优秀君主必备的品质。
励精图治,开创盛世
李隆基上位后,可没闲着。他很清楚,一个强大的国家需要有一个高效又廉洁的政府。于是,他找来了姚崇当首席宰相,把朝廷机构整得焕然一新。
以前宰相们互相扯皮的情况不见了,现在只有中书令一个人说了算,有事直接找皇帝。这种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政府效率。
姚崇不负众望,为李隆基出谋划策,两人配合得天衣无缝。
他们一起制定了一大堆改革措施,从军队到经济,从文化到外交,方方面面都改了。这些改革为唐朝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经济方面,李隆基确实下了大功夫。他派宇文融去全国各地登记人口和土地,弄清楚国家的实际情况。
同时,他还推出了一项新政策:老百姓如果重新登记户籍,可以免六年赋税。这个政策很吸引人,老百姓纷纷响应。
没过几年,全国户籍人数就从六百万猛增到了八百多万。人口一多,经济发展就有了足够的劳动力。
除了这个,李隆基还大力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他鼓励农民去开垦荒地,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
在手工业方面,他还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提高了产品质量。这些措施让唐朝的经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军事上更是厉害,派兵把辽西地区重新夺了回来,跟吐蕃打了20仗赢了18场,就连后突厥也被灭掉了。
李隆基亲自指挥,带着将士们一路打遍天下无敌手。这些军事胜利不仅稳固了唐朝的边境,还大大提升了唐朝的国际地位。这操作水平,几乎可以和他曾祖父李世民比肩了。
但是,他也因此开始享受生活,埋下了祸根。
到了50岁的时候,李隆基觉得自己已经做得差不多了,该好好享受一下生活了。
整天想的就是吃喝玩乐,连早朝都不想参加了。他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花在了声色犬马之上,整天沉迷于音乐和游乐中。
这种放纵的生活方式,自然影响了他的治国能力。李隆基开始变得懒散,对朝政不管不顾了。
他把很多权力都给了身边的太监和大臣,自己却躲清闲,不管事。这就让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有机可乘了。
更糟糕的是,他还让李林甫做了十六年的宰相。这个李林甫没什么真本事,只会玩弄手段。
他仗着自己的权力胡作非为,排斥异己,拉帮结派。在他的挑唆下,朝廷里斗个不停,官员们争权夺利,根本没心思为老百姓办事。
后来又来了个更离谱的杨国忠,直接把限购令给废了。这一废可不得了,没几年,大部分农民的土地就被那些土豪抢走了。农民没了地,只能当佃户,生活变得越来越艰难。
藩镇的问题也开始显现出来了。李隆基为了省事儿,就把招兵、筹钱和任免官员的权力都给了“节度使”。
这些“节度使”拿到这些权力后,一个个都牛气哄哄的,朝廷想管也管不了。他们手握重兵,根本不把中央命令放在眼里。这种局面让地方势力越来越强,大大削弱了唐朝的中央集权。
到了晚年,李隆基犯了一些严重的错误,导致了很多百姓遭殃。
755年底,安禄山起兵造反了。这次叛乱彻底改变了唐朝的命运。71岁的李隆基这时才开始害怕,派哥舒翰去打仗,结果大败而归。
面对安禄山的大军,李隆基彻底慌了。他不再像以前那样果断勇敢,反而变得优柔寡断,拿不定主意。
最后,李隆基做出了一个让人震惊的决定:他带着家人,连夜逃到了四川。
哎呀,这事儿可真是气死人了!就在这么关键的时候,他竟然把长安城里的老百姓给扔下不管,光顾着自己逃命。这种自私自利的做法,直接把人家一辈子攒下的好名声都给毁了。
老百姓心里有多失望、多生气啊,那简直是不用说的。本来大家都觉得李隆基是个明君,是真心为老百姓着想的好皇帝呢。
可现在一看,原来他也就是个怕死的主儿!遇到危险的时候,想的不是怎么保护大家,而是先顾着自己溜号。这下子,谁还信得过他啊?
李隆基一跑,长安城的老百姓可就遭殃了。没了皇帝撑腰,他们就跟待宰的羔羊似的,成了安禄山军队的目标。
整个长安城乱成了一锅粥,到处都能听见哭声。好多老百姓被杀,家也没了,家人也分开了。这悲惨的情况,全是李隆基自己顾着自己、不管别人造成的。
李隆基这辈子,前半段简直是个模范皇帝,后半段就直接翻车了。
归根结底,他五十岁以后就开始懈怠享乐,这才是所有问题的根源。如果他能早二十年挂掉,说不定真的能成为千古一帝。可惜的是,人算不如天算,他一直活到了七十八岁,反而把自己的名声给毁了。
信息来源呢,主要是《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这几本书。
来源:眾說烽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