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格的 “人类误判心理学”:知道大脑会骗你,才能少做傻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6 16:04 1

摘要:查理·芒格提出的人类误判心理学,是芒格思想体系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他一生智慧的核心之一。他并非专业的心理学家,但他通过广泛的阅读(尤其是罗伯特·西奥迪尼的《影响力》)和深刻的洞察,总结出了一套关于人类为何会经常做出错误判断的实用模型。

查理·芒格提出的人类误判心理学,是芒格思想体系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他一生智慧的核心之一。他并非专业的心理学家,但他通过广泛的阅读(尤其是罗伯特·西奥迪尼的《影响力》)和深刻的洞察,总结出了一套关于人类为何会经常做出错误判断的实用模型。

芒格认为,人类的思维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完全理性的,而是会受到一系列心理倾向(Psychological Tendencies)的支配。这些倾向是进化而来的“思维捷径”,在大多数时候有用,但在现代复杂的投资和决策中,却常常导致系统性的、可预测的错误。

理解这些倾向,不是为了攻击别人,而是为了:

认清自己:意识到自己大脑的固有缺陷,从而有意识地避免犯错。理解他人:预判他人的行为,尤其是在商业和谈判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通过建立“检查清单”(Checklist)来对冲这些心理倾向的负面影响。

这些 “心理倾向” 挺多,咱们挑最常见的几类说说,都是平时一不留神就中套的。

先说说 “咱们咋理解世界的”,这里面有着不少坑:

比如 “奖励和惩罚超级反应”

人做事就看 “有没有好处,会不会吃亏”。这听着正常,可容易走极端。比如职场上,公司说 “多加班给奖金”,有人就天天耗到半夜,哪怕效率低得要命,也不管 —— 眼里只剩奖金,忘了 “加班是为了把事做好”。销售员为了拿高提成,硬给客户推不合适的产品,甚至自己都骗自己 “这产品真适合他”,这也是被 “奖励” 勾住了。

还有 “喜欢就偏爱,讨厌就否定”。

人对喜欢的人或东西,总盯着好的,缺点全忽略。比如有人喜欢某个明星,他代言的产品不管好坏就买;投资时看上个公司,连财报里的漏洞都能自动 “看不见”。反过来也一样,讨厌一个人,他说啥都觉得错,哪怕人家提了个好建议,也硬要杠 —— 这就是被 “喜欢” 和 “讨厌” 的情绪牵着走。

“怕怀疑,就急着做决定” 也常见。

脑子一乱或者压力大的时候,就想赶紧 “定下来”,哪怕信息不全。比如买东西,店员催 “这货只剩最后一个了”,你本来没想好,一慌就买了;或者项目赶进度,明明方案还有漏洞,就因为 “怕领导催”,硬着头说 “就这样吧”,最后返工更麻烦。

“死不认错,就认老理” 也坑人。

人总不想打自己脸,之前咋想的,之后就硬撑着。比如买股票亏了,明明知道公司不行了,也不肯卖 ——“我之前判断不会错”;工作上老办法明明效率低,也不肯换 ——“一直都这么干的”,结果越耗越糟。

好在有个正面的倾向 ——“好奇心”。爱琢磨、想知道为啥的人,反而能少踩上面的坑。芒格自己就是这样,啥都想弄明白,读杂书、问别人,慢慢就把各种倾向摸透了。

再说说 “做决定时,脑子容易咋跑偏”。

“觉得不公就较劲”—— 人都盼着公平,可要是觉得 “凭啥他有我没有”,就容易做傻事。比如邻居买了辆新车,你明明手头紧,也非要贷款买辆更好的,就为了 “不输他”;职场上觉得 “凭啥他升职比我快”,气不过就怠工,最后耽误了自己的事。

“羡慕别人就跟风” 更常见。看到别人赚了,就忍不住跟着学。比如亲戚说 “买基金赚了翻倍”,你啥也不懂就往里投;股市里大家都在买某只股,你怕 “错过” 也跟着冲,结果套在高点 —— 这都是被 “羡慕” 勾得没了理智。

“拿了小恩小惠就心软” 也容易被利用。人总觉得 “欠了人情得还”,商家最懂这个。超市给你个 “免费试用装”,你拿了就不好意思不买;销售员先帮你个小忙,比如 “帮你查个优惠”,再推产品,你就更容易点头 —— 这就是 “回馈倾向” 在起作用。

“瞎联想,把不相干的绑一起” 也坑人。比如看到某品牌请了喜欢的明星代言,就觉得 “这东西肯定好”,哪怕明星根本不懂这产品;上次穿某件衣服考试考得好,下次考试非穿它不可,觉得 “这是幸运服”—— 其实两者压根没关系。

“不愿接受坏消息” 也常见。比如有人查出来重病,就说 “医生看错了”,不肯治;买股票亏了一大截,就干脆不看账户,假装 “没亏”—— 这是脑子在逃避痛苦,可越逃避,事越糟。

“高估自己” 更是普遍。人总觉得 “我比别人强”,成功了算自己厉害,失败了就怪运气。比如打麻将赢了,觉得 “我技术好”,输了就说 “手气背”;投资赚了点,就觉得 “我眼光准”,敢投更冒险的,结果栽大跟头。

“太乐观,把事想简单” 也耽误事。做项目时总觉得 “半个月肯定搞定”,结果拖了仨月;开店前觉得 “每天能赚一千”,真开了才发现连房租都不够 —— 这就是把困难想少了,把好处想多了。

还有些倾向,是 “被别人或环境带偏的”。

“听权威的,哪怕他错了”—— 人容易信 “专家”“大佬”。比如有人说 “某专家推荐这只股”,就跟着买,连公司做啥的都不问;医生开了药,哪怕吃着不舒服,也不敢问 “是不是开错了”—— 不是说权威不可信,是得自己过过脑子。

“别人咋做我咋做” 的 “从众” 更可怕。不确定该咋办时,就看周围人咋弄。股市热的时候,连菜市场大妈都在说炒股,你也跟着冲;大家都在抢某款鞋,你也排队,哪怕根本不穿 —— 这就是 “别人都这样,肯定没错”,可真错了,大家一起栽。

“比来比去,就估不准真实价值” 也常见。人判断东西,不看本身值多少,就看 “跟别的比咋样”。比如先看个几百万的房子,再看个一百多万的,就觉得 “这便宜”,忘了自己其实只买得起几十万的;买衣服时,店员先给你拿件贵的,你嫌贵,再拿件稍便宜的,你就容易买 —— 其实那件 “稍便宜的” 也不便宜,只是被前面的贵的衬得像 “捡漏”。

“压力大了,脑子就乱” 也得防。压力太大时,要么慌得啥也做不了,要么瞎冲动。比如考试时一紧张,会的题也忘了;投资时看到股价暴跌,一慌就全卖了,结果卖在最低点 —— 压力能逼出潜力,但更多时候是逼出蠢事。

最后还有类跟 “数字和概率” 相关的,也容易出错。

“印象深的事,就觉得常发生”—— 比如刚看了空难新闻,就觉得 “坐飞机太危险了”,其实坐飞机比开车安全多了;身边有人买股票赚了翻倍,就觉得 “炒股能发大财”,忘了更多人亏了钱 —— 脑子总把 “印象深的事” 当成 “常发生的事”,估不准真实概率。

“学了不用,就忘光”—— 技能和知识放着不用,慢慢就生疏了。比如学过的财务知识,不常看财报,过阵子就看不懂了;之前摸透了某个行业,好久不关注,再投资就容易看走眼 —— 所以得常琢磨、常练习。

知道了这些倾向,咋避免被它们坑呢?芒格给的法子挺实在。

首先得把这些倾向记牢,知道 “哦,我可能会犯这毛病”。最好列个清单,做重要决定前翻一翻 —— 比如买股票前问问自己:“我是真懂这公司,还是因为大家都买?” 亏了不肯卖时想想:“是不是因为‘死不认错’,才不肯接受亏了的事实?”

然后多 “反过来想”:“我要是想把这事搞砸,会咋做?” 比如想避免投资亏,就先想 “哪些做法肯定会亏”—— 追热点、投不懂的、听别人瞎推荐 —— 然后坚决不做这些事。

还得逼着自己 “客观点”。做决定时别自己闷头想,多问问别人 “你觉得我这事考虑漏了啥”;找些 “反面证据”,比如你看好某个公司,就故意找找 “它可能会垮的理由”,要是这些理由都站不住脚,再下手。


芒格总结这些 “误判倾向”,不是让咱们 “别犯错”—— 人哪能不犯错?是让咱们 “少犯傻错”“不犯致命错”。把这些倾向摸透了,做决定时多留个心眼,哪怕还是会错,也能错得轻些,离靠谱的决策更近些。这也是芒格和巴菲特能走得稳的窍门之一 —— 不是比别人聪明多少,是比别人少踩了太多坑。

来源:育儿知识育儿健康大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