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五傍晚,办公室的夕阳洒在桌面上,文件被染上了一层暖黄。老张走过来拍了拍我的肩膀:“晚上聚餐,王总也去,来吧?”我看着电脑屏幕上“陪女儿读绘本”的提醒,笑了笑说:“不了张哥,答应孩子的事不能改。”老张愣了一下,似乎想起了什么。三年前的我,哪怕家里孩子发着高烧,
周五傍晚,办公室的夕阳洒在桌面上,文件被染上了一层暖黄。老张走过来拍了拍我的肩膀:“晚上聚餐,王总也去,来吧?”我看着电脑屏幕上“陪女儿读绘本”的提醒,笑了笑说:“不了张哥,答应孩子的事不能改。”老张愣了一下,似乎想起了什么。三年前的我,哪怕家里孩子发着高烧,只要领导一句“重要”,我也会硬着头皮坐在酒桌上,一杯接一杯地喝,嘴里说着“我干了您随意”。
关掉电脑时,手机弹出大学同学群的消息:“下周同学会,就差你了!”我点开看了看,手指停在屏幕上方,最后回了一句“那天有事,下次一定”,然后默默退出了群聊。走在秋天的走廊里,风有点凉,脚步却格外轻快。原来人到中年最舒服的状态,就是终于敢承认:我没那么多力气再去讨好所有人了。
谁真心对我,我就用心待谁;那些让我疲惫的关系,放下也没那么难。曾经为了不被孤立,同事约逛街再累也去,朋友借车哪怕自己要用也答应,亲戚开口求助哪怕超出能力也硬扛。五年前的日记里写着:“陪李姐试了二十件衣服,脚磨破了,她还说我闷。”那时总觉得“人情”比什么都重要,直到一次高烧39度,客户一个电话让我改方案,我裹着被子改到凌晨,结果第二天对方说“还是用第一版”。那一刻我才问自己:我到底在图什么?
老周退休前对我说:“最遗憾的是,陪了太多不想陪的酒,听了太多不想听的话,活成了别人想要的样子。”这句话像一记重锤,敲醒了我。原来所谓的“不得不”,其实是“不敢拒绝”;嘴上说的“没关系”,心里早已经委屈成河。
真正开始改变,是从拒绝一场饭局开始的。一个供应商约我吃饭,明摆着是想让我帮忙递话。以前我会勉强应付,那次我直接回复:“最近太忙,合作线上沟通就行。”发完心跳得厉害,生怕得罪人,可对方只回了个“好的”。后来听说他找了别人也没成。我反而松了口气:原来拒绝并不可怕,别人没那么在意你的顺从,是你太在意别人的看法。
从那以后,我慢慢学会了说“不”。同事团建,我说“孩子要考试,得陪他”;朋友借相机,我说“下周我自己要用”;亲戚问找工作,我说“专业不对口,不如让他自己试试”。奇怪的是,关系没变差,反而更真实了。李姐现在会说“我知道你忙,就想聊聊天”;表妹后来办成了事,见面还道歉;领导反而夸我最近工作更专注。
妻子说我脾气“硬了”,但笑容多了。她不知道,我只是把讨好别人的时间,用来陪伴她和孩子。陪她看一场电影,听儿子讲学校趣事,这些比任何酒局都温暖。约瑟夫·福克斯说:“你不能决定别人怎么对你,但你能决定怎么回应。”我深以为然。
楼下的陈阿姨七十岁了,每天练太极、学画画、爬山,活得神采奕奕。她说:“先顾好自己,才有劲儿顾别人。”是啊,别人的梯子再稳,不如自己有翅膀。我开始留独处时间,看电影、发呆、学吉他,虽然弹得不好,但开心。偶尔跟老伙计去钓鱼,钓不到也乐意。
女儿问我:“爸爸,你以前总说要懂事,现在怎么不听话了?”我抱起她:“懂事是不让别人难受,不听话是不让自己难受,这不矛盾。”人生像开车,年轻时总怕撞到别人,活到中年才明白,方向盘得握在自己手里。
那天早上买豆浆,卖豆浆的大姐笑着说:“你最近气色真好。”我摸了摸脸,忽然懂了:当你不再讨好世界,生活反而开始温柔待你。时间给了值得的人,真心给了珍惜你的人,脸上自然有光。
傍晚回家,女儿扑过来:“爸爸,《小王子》呢?”妻子在厨房喊:“饭好了,洗手吃饭。”客厅灯亮着,饭菜香弥漫,月亮悄悄爬上窗。这样的日子,就是最好的余生——不用陪不想陪的人,不做不想做的事,身边是爱的人,心里是踏实的暖。
往后,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不盲从世俗标准,把时间分给睡眠、书籍、运动、家人,分给那些让你心里发烫的事。余生很贵,要讨好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
来源:妙招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