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又完成一项壮举,成功消灭一个沙漠

B站影视 2024-12-04 15:23 2

摘要:曾几何时“沙漠”这个词象征着荒凉、绝望和生命的禁区,而今天一个史诗般的奇迹正在中国大地上悄然发生,一片曾被誉为“死亡之海”的沙漠,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成绿洲。

文|知史通今

编辑|知史通今

曾几何时“沙漠”这个词象征着荒凉、绝望和生命的禁区,而今天一个史诗般的奇迹正在中国大地上悄然发生,一片曾被誉为“死亡之海”的沙漠,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成绿洲。

无论是从技术手段还是全民参与的规模来看,这样的成就都是前所未有的,而这个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为什么说“只有中国能做到”?

技术引领治沙革命

塔克拉玛干沙漠,全球第二大沙漠,面积堪比一个中型国家,它的存在曾经让周边土地遭受巨大的生态压力,被称为“死亡之海”,是生命的禁区。

如今这片荒凉的不毛之地却被一条总长285公里的绿化带牢牢包围,随着最后一棵玫瑰苗的扎根,这片绿色“城墙”终于完成了从梦想到现实的飞跃,成为中国智慧与毅力的象征。

治理如此庞大的沙漠单靠传统的植树造林远远不够,为了应对塔克拉玛干沙漠流动性强、气候干旱等复杂挑战,中国创新性地结合了生物治沙、工程治沙和光伏治沙三大核心技术。

从根本上改变了沙漠的生态面貌,生物治沙是治沙技术的基石,中国在沙漠边缘种植了超过20亿株耐旱植物,其中包括乔木、灌木和沙生植物。

若将这些树木按一米株距排列,它们可以绕地球近50圈,这些绿色屏障让原本寸草不生的土地逐渐变成可持续发展的希望之地。

工程治沙则是另一种不可或缺的技术,沙漠地区的风沙肆虐,常常将治理成果一夜之间毁于一旦,为此中国治沙团队引入了草方格和机械屏障等工程措施。

将风沙的运动方向加以引导并有效控制,草方格结构简单但功能强大,它能够捕获流沙,结合机械屏障的使用,这些措施共同构成了一张防风固沙的网,牢牢守护着绿化成果。

光伏治沙是中国治沙技术的亮点之一,也是塔克拉玛干治理的创新举措,这种方法通过在沙漠中建设大规模光伏电站,实现了发电与治沙的双赢。

太阳能电池板的遮蔽效果降低了地表温度和蒸发率,为植物生长创造了良好的微环境,同时光伏项目还利用板下空间进行农牧业生产。

这三大核心技术的协同作用,让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生态恢复速度远超预期,未来中国计划继续扩大绿化带的宽度,并借助气候变化带来的降雨量周期性增长。

进一步加速沙漠的绿化进程,这是一场思维方式的变革,从“死亡之海”到“绿色屏障”,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蜕变是技术的胜利,更是中国智慧和决心的体现。

而我国在治理沙漠方面还有哪些措施?我们都取得过哪些成功呢?

治沙奇迹的先行者

在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将沙漠化视为自然的宿命,却难以找到有效的解决之道,而中国则以自己的努力证明,沙漠并非不可改变的地貌。

从毛乌素沙漠到库布齐沙漠,这些曾经黄沙漫天、不毛之地的沙漠,如今已成为绿意盎然的希望之地,它们是中国治沙技术的试验田,更是通向塔克拉玛干成功之路的实践起点。

曾经的毛乌素沙漠是中国四大沙漠之一,位于陕西榆林,广袤无垠的沙地曾吞噬了无数的耕地和家园,在几十年的持续努力下,这片沙漠被彻底改写了命运。

数据显示毛乌素的植被覆盖率现已达到惊人的93.24%,这片沙地从地理意义上已经被“消灭”,如今只保留少部分区域作为生态旅游资源,供后人亲身感受治沙历史。

库布齐沙漠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面积仅次于毛乌素,同样是治沙史上的伟大实践,这里曾是风沙肆虐的代名词,如今库布齐的植被覆盖率已突破60%。

这一成果得益于长期坚持的综合治理模式,从种植耐旱植物到实施生态产业化,治沙技术在这里不断被完善与推广。

更重要的是库布齐沙漠的治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特意保留部分沙地作为风蚀地貌的保护区,让自然之美与现代生态建设实现完美结合。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治沙过程中始终坚持两个核心理念:生态优先与科学治理,在毛乌素和库布齐的治理经验中,我们创造了植被覆盖率提升的奇迹,还同步解决了经济发展的难题。

通过发展生态旅游、特色农牧业等,沙漠治理不再只是耗资巨大的环境工程,而成为地方经济的有力助推器,这种绿色发展模式造福了一代人,更为未来留下了取之不尽的财富。

这些成就奠定了中国在全球治沙领域的领导地位,也为塔克拉玛干沙漠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相比毛乌素和库布齐,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面积更为庞大,治理难度也更高。

而中国人从未退缩,在这场全民参与的治沙战役中每一个人都深知自己的努力将为下一代带来绿色的未来。

通过动员六十多万人次,中国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治理中写下了更大的篇章,治沙已经一场全民战役,覆盖了从喀什到和田、从巴州到边缘地区的广阔疆域。

治沙这个听起来高不可攀的目标,其实离普通人并不遥远,在中国治理沙漠从来不是某些人的专利,而是一场全国动员的战役。

无论是偏远的沙漠边缘还是喧嚣的城市腹地,每一份力量都被汇聚在一起,成就了这片奇迹的绿洲。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治理过程中,这种全民参与的精神被推到了极致,从2023年底到2024年完成绿化带合拢的短短一年时间里,中国动员了超过六十万人次投入这项艰巨的工程。

参与者来自不同的地区,有边疆的农牧民,也有来自城市的生态专家,还有许多志愿者自发加入,他们用汗水和坚持,在这片流动的黄沙中书写了绿色的奇迹。

这场战役中因地制宜成为关键策略,塔克拉玛干沙漠横跨喀什、和田、巴州等多个地区,每个地方的地貌、气候、植被条件都不尽相同。

治理团队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灵活运用生物治沙、工程治沙和光伏治沙三大方法,生物治沙通过种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形成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

工程治沙则利用草方格和机械屏障控制沙丘的移动,光伏治沙让沙漠发电,还在光伏板下发展农牧业生产,不同的方法交织融合,让沙漠不再肆意扩张。

在治理过程中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以光伏治沙为例,光伏电站解决了沙漠地区的用电问题,还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同时借助绿化带的建设,推动了特色农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沙漠不再只是吞噬生命的荒芜之地,而是成为生机勃勃的富饶家园。

而这场全民参与的治沙运动并非始于塔克拉玛干,早在毛乌素和库布齐沙漠的治理过程中,全国动员的精神就已初露端倪,从普通农民到学者专家,从企业投资到政策支持。

这种齐心协力的模式成为中国治沙成功的根本力量,治沙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任务,但每一代人都在无声地接力,为下一代铺就更好的未来。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治理是中国治沙事业的巅峰,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次生动实践,这片全球第二大沙漠,面积相当于越南的国土。

其治理的意义早已超越国界,成为一场影响深远的全球生态范例,在治理这片流动沙漠的过程中,中国以创新的技术、科学的方法和尊重自然的态度,开创了一条前所未有的治沙路径。

在塔克拉玛干的治理中,中国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与其他国家治理沙漠时追求经济利益不同,中国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不仅要消灭沙漠,更要尊重沙漠的自然属性。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治理还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的力量,从生物治沙到光伏治沙,每一项技术都经过反复实践和优化,既要控制沙漠的扩张,又要兼顾经济和环境效益。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治沙工程从未局限于国内,长期以来中国主动与其他国家分享治沙经验,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支持,在非洲中国与多国合作推广防沙技术,帮助当地建立绿色屏障。

在联合国主导的国际荒漠化治理会议上,中国也多次以“绿色长城”的成功案例为世界贡献智慧,可以说塔克拉玛干的成功是中国的胜利,更是一种全球责任的体现。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挑战,塔克拉玛干治沙的意义更加深远,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沙漠化问题在许多国家日益严峻。

而中国的成功经验表明只要科学规划、坚持不懈,人与自然的对立可以被化解,荒芜的沙漠也可以成为希望的绿洲。

从毛乌素到库布齐,再到塔克拉玛干,中国的治沙之路,是人类与自然斗争的一部壮丽史诗。

在这片绿色奇迹的背后展现的是中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懈追求,对未来的无尽希望,以及对全人类的深切责任感。

山西晚报2024-12-01发布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完成“锁边”》

光明网2024-11-13发布的《沙漠里种出“光伏长城” 中国防沙治沙有新办法》

中工网2024-11-30发布的《毛乌素的“金绿”奇迹还在继续》

来源:知史通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