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基于2000、2005、2010、2014、2019年五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涵盖全国30个省份的汉族学生,聚焦握力(上肢肌力)和立定跳远(下肢肌力)两大核心指标。
研究基于2000、2005、2010、2014、2019年五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涵盖全国30个省份的汉族学生,聚焦握力(上肢肌力)和立定跳远(下肢肌力)两大核心指标。
结果显示,中国青少年肌力发展呈现明显“转折点”。2000~2010年,握力等指标整体呈上升趋势,但2010年后开始显著下滑,且下滑幅度在2014~2019年进一步扩大。
以22岁青年为例,男性握力从2010年的43.9公斤降至2019年的42.5公斤,降幅达3.2%;女性从26.6公斤降至26.0公斤,降幅2.3%。
下肢肌力下滑更为显著,22岁男性立定跳远成绩从2010年的234.3厘米降至2019年的219.4厘米,减少14.9厘米;女性从172.8厘米降至162.5厘米,减少10.3厘米。
值得关注的是,肌力下滑在“高年龄段”和“低肌力群体”中更为突出。
18~22岁青年的握力、立定跳远降幅均大于7~12岁儿童;在各年龄性别分组中,肌力处于低肌力水平(肌力处于 5th-25th 百分位)的学生下滑速度比高肌力水平(肌力处于 75th-95th 百分位)快1.5~2.0倍。
研究者指出,18~22岁本应是肌力发展的峰值期,但数据显示这一年龄段肌力衰退最明显,可能对终身健康埋下隐患。
与肌力下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青少年体重在20年间持续上升。2019年,7~22岁男性平均体重达52.4公斤,较2000年的45.7公斤增长14.7%;女性从41.4公斤增至45.8公斤,增长10.6%。
更关键的是,体重与肌力的关联从“正相关”逐渐转为“弱相关甚至负相关”。
研究发现,7~12岁儿童的体重与握力仍呈正相关(男性相关系数r=0.70,女性r=0.60),但随着年龄增长,这一关联持续弱化,22岁男性体重与握力的相关系数降至0.24,女性降至0.16;而立定跳远与体重的关联更出现逆转,22岁男性体重与立定跳远呈显著负相关(r=-0.51),女性为r=-0.39。
这意味着,成年初期的体重增长不仅不再带来肌力提升,反而可能阻碍下肢爆发力发展。研究者表示,这种“胖而不强”的状态,可能增加未来肌肉衰减症、代谢综合征的风险。
研究还发现,2010~2019年,青少年肌力下滑最突出的地区集中在东北、华北和华中地区。东北地区男性立定跳远十年间减少13.3厘米,女性减少14.5厘米,均为全国最大降幅;华北地区男性握力下降1.9公斤,女性下降1.2公斤,超过全国平均降幅(男性-1.0公斤,女性-0.4公斤)。
从体重增长看,东北地区青少年体重增幅最大,与该地区肌力下滑幅度形成“双极端”。
研究者指出,当前中国青少年肌力下滑的核心原因之一是“肌肉强化运动不足”。2019年《中国青少年体育活动与体质健康研究》显示,仅不足40%的中国学生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每周至少3次肌肉强化运动”标准,且年龄越大,达标率越低。同时,现有肥胖干预多聚焦“饮食控制”和“有氧运动”,忽视了肌力训练的关键作用。
针对这一问题,研究者建议,首先,将“肌力指标”纳入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核心评估维度,建立分年龄、分区域的肌力标准;其次,在中小学体育课程中增加“力量训练模块”,如俯卧撑、仰卧起坐、弹力带训练等。
研究者强调,儿童青少年时期的肌力发展具有“窗口期”,一旦错过,成年后难以弥补,只有将肌力训练与肥胖防控结合,才能真正守护中国青少年的终身健康。
来源:Imbalance between muscle strength development and weight gain in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in China: serial cross-sectional evidence from 1.33 million students from five successive national surveys between 2000 and 2019. Lancet Reg Health West Pac. 2025 Jul 25.
来源:中国循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