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板到云端 解码济宁智慧课堂的创新实践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0 10:27 1

摘要:当AI大模型DeepSeek走进课堂,化身为“智师”;当数字人“孔子”跨越千年时光,为游客答疑解惑;当立体书借助AR技术,生动展现孔庙大成殿的恢宏气势……济宁这座承载着千年文脉的东方圣城,正在谱写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交响曲。

当AI大模型DeepSeek走进课堂,化身为“智师”;当数字人“孔子”跨越千年时光,为游客答疑解惑;当立体书借助AR技术,生动展现孔庙大成殿的恢宏气势……济宁这座承载着千年文脉的东方圣城,正在谱写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交响曲。

突破传统 AI“智师”进课堂

“同学们,请用DeepSeek分析这份建筑数据模型。”在济宁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的课堂上,学生们轻点键盘,AI大模型瞬间将繁杂的施工数据转化为直观的可视化图表。这一幕,让专业负责人孙尧博士感慨不已:“人工智能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推动教育改革的催化剂。”

随着DeepSeek等大模型接入实训平台,这里的课堂早已突破传统的界限。学生通过精准的提示词调用AI工具,迅速获取信息、解决问题;教师则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思维引导者”,带领学生探索如何让AI从“基础应用”迈向“智能体开发”。孙尧坦言:“我们不仅要培养会使用AI的人,更要培养能够创造AI价值的人才。”

在这场悄然发生的教育变革背后,是学院对 “科技+人文”融合发展理念的坚守。在《AI伦理》《数字素养》等特色课程中,学生们深入探讨技术的边界,思考人文价值。一名大二学生告诉记者:“AI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可能性,但人文教育让我们铭记为何出发。”

真题真做 实验室到产业链“零时差”

走进学院的大数据技术产教融合实践基地,浓厚的科技氛围扑面而来:展厅里,校企合作的成果滚动播放;实训室内,学生们正与山东融发数字公司的工程师一起调试系统代码;工作室中,师生团队正在为本地企业定制智慧农业解决方案……

“这里没有‘模拟题’,全是‘真题真做’。” 孙尧介绍,通过 “双园双境” 培养模式,学生们一半时间在校内实训室学习,另一半时间在数字产业学院参与真实项目。近三年,该中心累计培训超过1.5万人次,为全国输送了大量既懂AI技术、又熟悉产业逻辑的复合型人才。

与山东豆神动漫的合作,更是让技术落地充满了“文化味”。在基地展厅,数字人“孔子”正用浑厚的声音回答游客的提问。孙尧博士轻触屏幕演示道:“未来,这位‘AI夫子’将‘入驻’手机,在景区担任导游,在车间充当顾问,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超级连接者’。”

中国好礼 一本书实现数字突围

翻开长达2.55米的《千年文脉 曲阜孔庙》立体书,用AR镜头一扫,大成殿的斗拱飞檐便在手机屏幕上 “立”了起来;轻轻拉动纸壳机关,一口立体水井跃然纸上,生动再现孔子“箪食瓢饮”的典故。这本融合了原创手绘、立体纸艺与数字技术的文化创意产品,已作为“中国好礼”走向韩国、意大利等国际市场。

“科技并非要取代传统,而是让文化‘活’得更加精彩。”孙尧说。作为曲阜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产教联合体的核心成员,学院联合39所院校、208家企业,打造“文化+数智+产业”生态圈。从数字孔庙到沉浸式文旅场景,从非遗数字化保护到文化IP开发,AI技术正成为激活济宁文化名城的“新引擎”。

理性使用 “人机互动”到“思维进阶”

在邹城市接驾山小学的语文课堂上,“AI智能小助手”用富有韵律的声音朗读写作要求,学生们全神贯注地聆听。当一篇篇习作通过人工智能分析获得精准的修改建议时,传统作文本上密密麻麻的红色批注正悄然发生改变——这是济宁市教育系统运用AI重构教学链条的生动写照。

“取棋子游戏的AI对手永远不会失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运用数学规律来战胜它。”在五年级的信息科技课上,王丹丹老师利用AI定制网页“取棋子游戏”,学生们与AI对弈。AI稳定的发挥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进而引出课题,同时让学生深刻感知数学规律的严谨性。当学生设计新规则或调整参数时,AI教育智能体辅助分析,降低了试错成本,强化了他们对规律的认知。在辩论环节,围绕“AI是否削弱人类创造力”展开激烈讨论,课堂瞬间成为思维碰撞的舞台,学生们在观点交锋中增强了理性使用AI的意识。

济宁十五中的编程课堂上,学生们用Scratch搭建的“数字运河”里面,会眨眼的店小二和往来的货船重现了“江北小苏州”的繁华盛景。“通过克隆算法生成百舸争流的景象,孩子们在游戏中理解了运河文化的数字表达。”济宁市第十五中学校长刘辉说。

纳入必修 拓展AI应用场景

在嘉祥县金屯镇,一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春耕行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全镇教师正在深入学习DeepSeek大模型构建的“数字看板”,该系统能够实时诊断课堂教学行为,如同X光机一般精准透视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过去评课主要依靠经验,现在有了数据作为依据。”参与培训的教师发现,AI生成的课堂互动热力图让教学改进更具针对性。

这种变革的背后,是济宁教育的顶层设计。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透露,我市将致力于打造人工智能教育的创新高地,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等合作,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全市中小学的必修课程,拓展“AI+智慧体育”“AI+美育浸润”“AI+劳动教育”等方面的应用场景,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深化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知。探索AI驱动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助力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和学校建设学生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营造有利于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智慧支撑环境。同时,也将加大对师资力量的培养和引进,确保教师队伍能够紧跟人工智能发展的步伐,为学生传授最前沿的知识。

记者手记

当AI与千年运河文化相遇,孔孟之乡给出的答案并非颠覆,而是赋能。从人机协同的课堂新范式,到五育融合的育人新生态,这场悄无声息的教育革命正在重塑孔孟之乡的未来图景。在这里,技术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点燃思维火花的燧石;变革不是疾风骤雨,而是润物无声的智慧滋养。或许,这就是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应有的模样。

济宁晚报全媒体记者 苏茜茜

来源:东方圣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