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唐县清平镇:弘扬传统文化 推进移风易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0 10:19 2

摘要:清平镇以文化书院建设为载体,依托千年古镇丰厚资源禀赋,深挖传统文化富矿,创新非遗传承载体,融合生态文明理念,以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绘就出一幅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共生的和美画卷。

清平镇以文化书院建设为载体,依托千年古镇丰厚资源禀赋,深挖传统文化富矿,创新非遗传承载体,融合生态文明理念,以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绘就出一幅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共生的和美画卷。

打好“家风牌”,激活传承阵地。以王懋德纪念馆为家风文化传承主要阵地,将“清正爱民”“俭以养德”的家风故事转化为现代邻里公约和村规民约,成为村民日常行为的规范。组建“家风宣讲团”,深入村居、学校开展“家风故事会”“家训诵读会”等活动,传播优秀家风,滋养百姓心田。以清平文庙为儒家文化主要传承阵地,开展“儒家文化体验周”,定期举办“拜师礼”“束脩礼”等仪式,引导学生尊师重教,并通过特色阅读活动推动全民阅读,形成良好社会风尚。以吕才纪念馆为尺八文化传承主要阵地,持续开展“尺八沙龙”“尺八讲演堂”等活动,在悠扬的尺八韵律中研习“礼乐相济”的处世哲学,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以军户李乡村记忆馆为黄河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传承主要阵地,定期组织参观体验,让群众在“乡愁”中感悟社会进步,在“记忆”中弘扬传统文化。成功地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赋予了其新的时代内涵。

打好“非遗牌”,用活传承载体。一是融入非遗展示,清平镇文化书院通过“非遗+”模式,将传统非遗技艺与现代文明实践相结合。剪纸、木刻版画等非遗传承人将移风易俗主题融入纹样创作,推出“喜事新办”“勤俭节约”系列窗花和“光荣人家代代传”年画,并将作品带到研学课堂。二是融入曲艺创作,京剧协会创排现代戏《说新风》,用传统戏曲形式唱响“彩礼减负”新风;山东快书《曲艺说唱移风易俗》以诙谐幽默的方式传递文明新风尚;曲艺队自编的《移风易俗三句半》巡演30余场,让文明公约深入人心。三是融入培训,定期举办非遗技艺培训班,邀请剪纸、木刻版画、京剧等非遗传承人现场教授技艺,吸引村民参与,既学习了传统技艺,也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和文明实践,清平镇的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形成了良好的文明乡风。

打好“生态牌”,盘活传承资源。将防沙治沙精神升华为新时代乡风建设内核,在昔日的沙丘地上打造“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展厅”,通过“一棵树几代人”的真实故事,诠释奋斗之美。民俗博物馆以“黄河人家”为主题,复原传统农具和生活场景,举办“老物件里的家风故事”展览,让年轻一代在触摸历史中感悟勤俭持家之道。依托黄河文化打造的“幸福食堂”成为孝老爱亲的实践平台,创新“爱心陪餐”活动,组织村干部、村民为就餐老人陪聊,传递关怀和温暖。林场开辟采摘游路线,让游客在果香四溢中感受治沙造林的生态奇迹;“花生小院”和“地瓜小院”通过花生、地瓜的种植与加工体验,展示传统农耕文化的智慧与活力,让游客在劳动中体味“沙土刨金”的乐趣。将生态治理与文化传承相结合,既展现了生态治理的丰硕成果,也让文明乡风在生态文化的滋养下更加深入人心。

下一步,清平镇将继续深入挖掘农村文化中的传统美德,探索运用“优秀传统文化+”模式深化移风易俗,提升文化内涵和魅力,让传统文化在现在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王明扬)

来源:高唐县融媒体中心

相关推荐